黄芩苷抗痛风作用及机制研究
【摘要】: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引起高尿酸血症,久之形成尿酸钠晶体沉积于关节及软组织的代谢性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临床上使用的一线抗痛风药为发挥抗炎作用的秋水仙碱、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这些药物均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新的抗痛风药物成为痛风治疗的热点。黄芩苷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开发成抗痛风药物的潜力。本研究采用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方法,观察黄芩苷对尿酸钠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的影响和对尿酸钠致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探讨黄芩苷抗痛风作用。1.体外实验,黄芩苷对尿酸钠诱导RAW264.7细胞NLRP3炎性小体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取RAW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模型组用尿酸钠(终浓度2mg/mL)刺激,药物组先加入不同浓度黄芩苷(终浓度为2.5、5、10、20μg/mL)预处理1 h后再加入尿酸钠。24 h后收集细胞,用qRT-PCR法检测TNF-α、IL-1β、IL-18和NLRP3的mRNA表达水平;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TNF-α、IL-1β和IL-18的浓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巨噬细胞NLRP3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18的基因表达显著上调,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β和IL-18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组显著抑制上述指标。2.体内实验,黄芩苷对尿酸钠致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Wista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0.5mg/kg)和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15、30、60mg/kg),连续给药7 d。给药后的d5,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右后踝关节注射尿酸钠(MSU)晶体混悬液。造模后不同时间观察大鼠步态并测定踝关节周径,d7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β、IL-18和TNF-α的含量,对踝关节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模型、热板法和醋酸扭体实验观察黄芩苷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黄芩苷各剂量组对大鼠关节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或P0.01),高剂量组显著降低血清IL-1β和IL-18的含量(P0.01),病理学观察显示黄芩苷组和秋水仙碱组大鼠踝关节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黄芩苷可显著减轻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具有镇痛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体外实验,黄芩苷可抑制NLRP3的mRNA表达,减少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18的分泌而发挥抗炎作用;体内实验,黄芩苷减少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改善大鼠关节肿胀程度,进而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到治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