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研究
【摘要】: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同时也形成了中国庞大的网民群体。《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壮大的网络舆情,在社会生活中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网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对于网民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通道”。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汇聚民情、畅通民意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关注网络舆情,有助于各级国家机关及时了解民情、掌握民意、集中民智,不断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提升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
当前中国网络舆情概况包括:中国网络发展概况;中国网民基本状况分析;用网络表达舆情渐成气候。中国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倍受青睐的民意表达新渠道;网络舆情热点集中在社会建设;网络舆情影响力巨大;网络舆情有不良偏激倾向。
网络舆情在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包括:促进作用,有利于深层次矛盾的解决;监听作用,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广泛监控信息;聚智作用,为公共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带来原生态民声;沟通作用,党群良性互动新渠道,便于了解民情畅通民意。
网络舆情给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挑战有:舆情引导模式和能力面临挑战;执政模式面临挑战;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受挑战;维持社会政治稳定能力面临挑战。
善用网络舆情,改进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对策包括: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着力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常设机构建设、加强权威信息渠道建设、把握信息披露技巧、增强“疏导”的理念、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产生更大的合力);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处置机制建设;促有序参政,推动深入改革,作为执政能力提升的动力系统;研究机构要加大网络舆情与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研究力度。
|
|
|
|
1 |
郝文江;马晓明;武捷;;网络舆情现状分析与引导机制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
2 |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
3 |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
4 |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5 |
冯希莹;;舆情概念辨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
6 |
刘为民;;网“客”传播和公安“舆情”[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
7 |
何顺兰;王兴起;胡宏宇;姜明;;多媒体舆情分析系统设计与研究[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8 |
杨江;侯敏;;语言文字舆情论略[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9 |
孙德超;张馨睿;贺晶晶;;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
10 |
朱晓东;杨国俊;;聚类分析在网络舆情监测中的应用[A];全国第20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09)暨全国第1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