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状类及TATB含能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研究
【摘要】:含能材料中比较常见的是硝胺类炸药,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硝基官能团,由于它们同时具备高能量、优良的综合性、广泛的来源、日趋成熟的制造工艺等突出特点,它们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在含能材料分子的理论研究上,稳定性一直是研究含能材料的重要问题,人们提出了多种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Gaussian03软件包以及Chem3D等软件,选取6-311G的计算基组对五种链状含能分子MNA、MDN、DMNA、EDNA以及OCPX的分子结构进行量化计算,得到五种链状分子的键长、键角、净电荷、键集居数、总能量以及前沿能隙等相关分子的内部信息,同时对比较常见的TATB含能材料进行计算研究,分析分子稳定性和相互作用的影响,对它们性能的研究提出一些理论的解决方法。
在五种链状含能分子中,C-N-N的键角由大到小依次是MNA (116.8°)、MDN (116.5°)、DMNA (117.1°)、EDNA (122.1°)、OCPX (122.9°),三种甲胺的键角相近,两种乙胺的键角相差不大,在五种链状含能分子中,分子的稳定性有随着主链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在五种链状分子中,各原子之间呈现正负电荷相间有规律的排列,在C-N-N-O链上体现的十分明显,这种分子内部净电荷正负相间分布的现象有利于分子的稳定性。MNA、MDN、DMNA、EDNA以及OCPX五个分子当中氮氮键的键积居数最小,它们之间的共价键的键能比碳氮键、氮氮键、氮氧键以及碳氢键小,这说明在MNA、MDN、DMNA、EDNA以及OCPX这五个分子当中对分子的热感性也即热解作用起着决定性的化学键键是N-N键。五类链状分子的能隙都比较低,相比而言,MNA的能隙最大,MDN的能隙最小,稳定性按OCPX、EDNA、DMNA、MDN、MNA的顺序依次递减。
计算优化所得到的TATB分子是一个高对称性分子,在TATB分子中,C-N键对TATB分子的结构性能起决定作用,与五种链状类含能分子相比,TATB分子的稳定性更好;TATB分子上面离子的净电荷是正负相间的,这个现象的形成,是氧的诱导极化造成的,净电荷的正负相间有利于TATB分子的稳定性。与五种链状含能分子相比,TATB的能量很大,前沿能隙也比较大,这验证了TATB含能材料的高能量、高稳定性的结论。
|
|
|
|
1 |
刘永刚,黄忠,余雪江;新型钝感含能材料LLM-105的研究进展[J];爆炸与冲击;2004年05期 |
2 |
曾贵玉,李长智;小角散射(SAS)技术在含能材料结构表征中的应用[J];含能材料;2005年02期 |
3 |
施明达,洪关林;含能材料合成研究进展[J];爆炸与冲击;1992年02期 |
4 |
;《含能材料》进入Elsevier重要数据库SCOPUS[J];含能材料;2009年03期 |
5 |
;2010年含能材料与钝感弹药技术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含能材料;2010年02期 |
6 |
;《含能材料》征稿启事[J];含能材料;2008年06期 |
7 |
;化学推进剂及其原材料文献题录(二十四)[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0年01期 |
8 |
;读者·作者·编者[J];含能材料;2007年03期 |
9 |
刘宏英,李春俊,白华萍,李凤生;三种用于含能材料超细粉碎的设备及技术[J];含能材料;1999年04期 |
10 |
高登攀,郑家贵,田勇,张伟斌;浅谈声发射技术在含能材料研究中的应用[J];含能材料;2004年04期 |
11 |
;《含能材料》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在厦门召开[J];含能材料;2004年06期 |
12 |
;读者·作者·编者[J];含能材料;2008年03期 |
13 |
;发刊词[J];含能材料;1993年01期 |
14 |
张泰华,赵壮华,范时俊;冲击作用下凝聚态含能材料热点形成热-机械分析[J];爆炸与冲击;1996年04期 |
15 |
张炜,朱慧,田德余;含能材料分子结构与感度的相关性[J];含能材料;1998年03期 |
16 |
李新蕊;南京理工大学吕春绪教授应邀参加日本首届含能材料国际会议[J];爆破器材;2002年04期 |
17 |
张同来,胡荣祖,李福平;含能材料的一种非等温反应动力学处理方法[J];含能材料;1994年02期 |
18 |
李上文,赵凤起;国外含能材料发展动态[J];火炸药学报;1997年01期 |
19 |
张小兵,袁亚雄,余斌,翁春生;固体含能材料激光点火性能实验研究[J];火炸药学报;2000年02期 |
20 |
张泰华,卞桃华;含能材料冲击波引发判据的分析[J];火炸药学报;2001年03期 |
|
|
|
|
|
1 |
曾贵玉;聂福德;黄辉;赵林;;微纳TATB颗粒形状的分形特征[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
2 |
黄明;李洪珍;黄奕刚;董海山;;呋咱类含能材料合成进展[A];2004年全国含能材料发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
3 |
舒远杰;;含能材料:构建与设计的新途径[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4 |
杨宗伟;李洪珍;周小清;黄辉;李金山;聂福德;;共晶技术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1年 |
5 |
曾贵玉;聂福德;张启戎;郁卫飞;李长智;;纳米含能材料研究进展[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
6 |
张朝阳;舒远杰;赵晓东;王新锋;;高压下TATB晶体结构的理论研究[A];2004年全国含能材料发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7 |
王晓川;;辐照改变TATB表面性能的探索[A];2004年全国含能材料发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
8 |
程克梅;左玉芬;王文峰;钱素平;陈捷;姚思德;;TATB碱性水溶液的脉冲辐解研究[A];2004年全国含能材料发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
9 |
黄聪明;;含能材料现代制造科学与智能加工方法的探讨[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
10 |
黄明;陈松林;周玉琪;何碧;胡庆贤;;不同粒度TATB性能比较[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