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浮筏系统的磁悬浮主动隔振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舰船声隐身性能的好坏对我国国防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隔振技术能够有效的抑制结构振动的能量传递,成为潜艇减振降噪的关键技术。隔振分为主动隔振和被动隔振两种形式。被动隔振由其自身所限,对低频干扰隔振能力差,特别是对系统谐振频率附近的干扰信号还有放大作用。主动隔振可以根据设定的控制规律动态地调整系统的支承特性参数,满足被动隔振无法实现的低频及谐振频率附近的隔振降噪的需要。因此,充分利用主被动隔振技术的优势,研究主被动结合的隔振技术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而采用磁悬浮支承技术的磁悬浮隔振器,具有无接触、寿命长、响应快和电磁力及支承参数(刚度,阻尼等)随控制参数的变化可控可调的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主动隔振器。将磁悬浮隔振器应用于传统的被动隔振系统(如单层、双层及浮筏系统)中,能有效弥补被动隔振系统低频及谐振区隔振性能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采用功率流作为隔振评价指标,从两个自由度和多个自由度隔振系统出发,分别建立了两类隔振系统模型,分析了被动隔振系统参数对隔振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其它结构参数一定的情况下,隔振器的刚度和阻尼参数是影响隔振性能的主要参数。而磁悬浮隔振器能通过调节电磁力的大小,使其支承刚度和阻尼在线可控可调,因此磁悬浮隔振器在隔振系统应用的优势明显。
建立了磁悬浮隔振器的数学模型,选择适当的参数,设计了磁悬浮隔振器。根据实际工况,考虑衔铁和E型磁铁的铁磁材料的磁饱和、漏磁、磁场耦合等因素,建立了磁悬浮隔振系统的三维静态电磁场有限元模型,计算了电磁场分布。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测点,采用三通道高斯计对磁悬浮隔振器的磁场分布进行测量,实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对磁悬浮隔振器的静动电磁力进行实际测量,静态电磁力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进而对理论电磁力公式参数进行修正,得到了实际的磁悬浮隔振器静态电磁力、位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针对动态电磁力非线性及滞后的特征,采用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对磁悬浮隔振器动态电磁力进行模型辨识,建立了动态电磁力、位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为主动隔振控制提供可靠依据。
将磁悬浮隔振器应用于被动隔振系统,采用刚体动力学、动态子结构及有限元等方法,建立了磁悬浮单层、双层以及浮筏隔振系统主动系统动力学方程及对应的状态方程,并利用ANSYS软件建立起柔性浮筏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
选用最小输出力作为磁悬浮隔振系统隔振控制指标,建立了控制模型,推导出了性能指标函数表达式,考虑磁悬浮隔振器的实际能力,对此性能指标函数进行修正,得到修正的性能指标函数。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最优反馈矩阵,最后对磁悬浮单层系统与浮筏系统分别进行仿真分析,证明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针对磁悬浮隔振器非线性的特点,结合提出的控制策略,采用模糊控制方法,建立了磁悬浮主动隔振模糊控制器,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隔振效果优于被动系统和PID控制隔振系统。
搭建了磁悬浮隔振实验系统,对比研究主被动隔振系统隔振效果,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考虑到筏架柔性因素,为了建立更为准确柔性浮筏的动力学模型,获取柔性筏架的实时动力特性非常重要,、因此本文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布喇格光栅分布式传感器柔性筏架测量技术,能准确实时的获取简化的柔性筏架模型的模态及应变特性。
|
|
|
|
1 |
徐登峰;;超精密系统中主被动隔振技术的应用及隔振性能测试分析[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7年01期 |
2 |
付海龙;戴光;邹龙庆;崔晓华;;ZW—3/7无油压缩机基础支承的隔振器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12期 |
3 |
陆伯印,赵美蓉,徐燕申,周胜;带有三维激光干涉仪和压电位移执行器的新型主动隔振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1996年02期 |
4 |
张洪田,刘志刚,张天元,王芝秋,张志华;电磁式主动隔振装置性能实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1996年01期 |
5 |
牛军川,刘玉友,毛映红,宋孔杰;主动隔振系统中功率流的最优化控制策略[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0年05期 |
6 |
张春良,陈子辰,梅德庆,陈亚良;动力设备两级有源积极隔振系统的研究[J];动力工程;2003年03期 |
7 |
田国会,牛军川,宋孔杰;一类柔性耦合复杂系统的振动主动控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
8 |
张春红,汤炳新;主动隔振技术的回顾与展望[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2年02期 |
9 |
牛军川,宋孔杰,霍睿,张蔚波;柔性耦合系统主动隔振策略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1年12期 |
10 |
牛军川,宋孔杰,Andrew Y T Leung;一种基于SMR主动隔振模型的功率流控制方法[J];应用力学学报;2002年03期 |
11 |
韩保红,闫石,焦耀斌,马英忱;一类非线性混沌振动的主动隔振实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2年02期 |
12 |
韩保红,闫石,张淑琴;用PID控制非线性混沌振动的主动隔振研究[J];电光与控制;2001年04期 |
13 |
牛军川,刘玉友!250014,宋济平!250014;基于SMR主动隔振系统的功率流最优控制策略[J];山东农机;2000年04期 |
14 |
刘志刚,李伟,张洪田,张文平,柳贡民,张天元;自适应(LMS 算法)主动隔振模拟试验研究[J];内燃机学报;1997年03期 |
15 |
韩保红,闫石,崔坤林;用反馈法主动控制Duffing混沌系统的仿真研究[J];航天控制;2002年03期 |
16 |
张磊,刘永光,付永领,何琳;基于磁致伸缩作动器的主动隔振系统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4年06期 |
17 |
张志谊;李增;黄修长;华宏星;;主动隔振与水下声辐射控制的实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0年08期 |
18 |
龙志强,尹力明,常文森;磁悬浮隔振系统控制方法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1996年02期 |
19 |
龙志强,余龙华,尹力明,常文森;磁悬浮隔振技术研究[J];机电工程;1995年02期 |
20 |
韩保红,马英忱,崔坤林,闫石;用仿真实验研究装备中一类非线性混沌振动的主动隔振[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