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柔性结构流固耦合动力效应研究
【摘要】:海洋结构物多在海洋环境中进行施工,具有极大的难度和特殊性。与陆地或浅水结构不同,海洋结构经常受到波浪、海流、地震等荷载的作用而产生有害振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中新材料、新设备、新结构和新工艺的运用,结构不断向高、轻、大三个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海洋工程领域,随着海洋资源开发不断地向深海进军,越来越多海洋结构物转变为柔性结构。
海底隧道、海洋平台等结构物由于自身刚度比较大,所以整体振动幅值不会很大,但海洋悬跨管道、深海采矿系统中的输送软管、水中悬浮隧道等结构则属于细长的柔性结构,容易在波浪、海流、地震等动力因素影响下产生较大的变形,并在部件内部产生额外的张力,极易引起结构的损伤甚至破坏。因此,深入开展水中柔性结构流固耦合振动特性以及在水流、地震等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的研究,对提高水中柔性结构的安全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水中柔性结构流固耦合振动特性以及在水流、地震等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流固耦合问题的相关理论以及在海流和地震作用下水中结构动力响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阐述了水中柔性结构的振动特性以及在复杂水中环境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2、介绍了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组,并对无粘性小扰动流动的基本方程和表达形式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线性流固耦合系统有限元分析的位移-压力格式以及线性流固耦合系统的动力特性分析方法,最后给出了非线性流固耦合问题的ALE描述方法。
3、为准确把握水中结构的动力特性,设计制作了水中悬跨结构、深水桥墩以及悬浮隧道的试验模型。分若干工况对各个模型在无水和有水环境下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测试,并分析了不同尺寸、不同水位、不同形式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采用附加质量法以及三维数值有限元法对试验模型动力特性进行了计算,并对试验和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4、对柔性结构的静力行为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柔性结构在静载作用下的应力响应以及变形规律。分别采用附加质量法和三维数值有限元方法对两端固定约束的圆柱管道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有水、无水以及是否考预应力效应的计算结果,总结出水中柔性结构振动特点。并对水中柔性结构在简谐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规律进行了归纳。
5、对水流作用下的圆柱绕流及涡激振动现象进行了介绍;基于标准k-s湍流模型,分别采用二维数值模拟和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水流速度下的圆柱管道绕流流场的压力分布和速度分布进行分析,对海流作用下圆柱管道尾流区涡旋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描述,探讨了水流作用下水中柔性结构动力响应规律。
6、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基于水动力模型的水中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以及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水中结构地震响应数值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了地震作用下水中柔性结构流固耦合效应分析模型,通过比较有水、无水以及是否考虑结构大变形的计算结果,探讨地震作用下水中柔性结构动力响应规律,并分析了结构长度、地震强度等因素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
|
|
1 |
吴琛;周瑞忠;;基于小波变换的结构地震响应与能量计算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6期 |
2 |
贺尔铭,陈新海;柔性结构振动控制的多尺度特征结构配置[J];航空动力学报;1997年01期 |
3 |
徐博侯,孙涛,鲍荣浩;柔性结构控制矩阵的最佳配置[J];计算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
4 |
屈文忠,邱阳,唐建中,张陵;模糊控制理论在柔性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8年02期 |
5 |
王泽华;严鹏;;汶川地震产生原因及其地震动特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
6 |
王存堂,张弼,史维祥;柔性结构模糊主动振动控制实验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1年02期 |
7 |
吴再光;韩国城;;海洋平台结构地震响应不确定性因素分析[J];海洋工程;1993年01期 |
8 |
周昌年;孙复中;金国斐;;海洋结构地震响应及参数的影响[J];海洋工程;1985年04期 |
9 |
林嗣廉,孙涛,徐博侯;柔性结构控制中的溢出问题的研究[J];力学进展;1997年04期 |
10 |
王存堂,唐建中,万维汉,曹秉刚,史维祥;柔性结构的模糊主动振动控制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1998年03期 |
11 |
余春锦;昂海松;陈青;张敏;张莉;;适合于柔性结构扑翼飞行器的空间非定常涡格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12 |
陈学前,汪小华,阮剑华,张培强;两种独立模态空间控制法在柔性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13 |
穆健,李淑红,张春雷;压电材料在柔性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4 |
樊剑;吕超;张辉;;地震波时频特征及与结构地震响应的关系[J];工程力学;2010年06期 |
15 |
颜士梅;;创业组织的特征分析[J];软科学;2006年05期 |
16 |
林水秋;;振源识别及基于功率流的隔振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17 |
周锐;王浩;宗周红;陈政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减震控制装置参数的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
18 |
王照林,徐建国;关于柔性结构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与控制[J];中国科学A辑;1992年11期 |
19 |
陈喜乐,邵全辉;试论科技组织的柔性结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09期 |
20 |
宋凯;王志强;胡世德;;改善桥梁结构地震性能的措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