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纤环衰荡方法的分布式气体监测系统研究
【摘要】:本文以二氧化碳的俘获与存储为应用背景,旨在开发一种能工作于恶劣环境的CO2泄露监测系统,实现分布式远程实时在线的气体浓度检测。调研了现有的气体检测技术,重点针对CO2的检测,分析了化学方法、电化学方法、和光学方法的发展现状和优缺点,在光谱吸收领域找到一种技术——腔衰荡光谱法,并将其与光纤传感技术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光纤环衰荡光谱法。光纤环衰荡光谱法用光纤环和气体吸收室的结构取代光学腔,同样是测量气体吸收所引起的光脉冲衰减速率,但更有利于分布式远程监测系统的开发。
首先,本文以DFB激光器为系统的光源,研究了激光二极管和温度控制部分的工作原理并进行了性能测试;用激光器电流和温度控制器完成了恒定光强连续输出模式下的温度扫描;用电路实现了10ns脉宽的光脉冲输出,脉冲峰值强度达到1mw。其次,基于之前的激光器恒定光强连续输出的温度扫描系统,搭建了CO2浓度测量实验平台,得到不同浓度的气体吸收谱,并用吸收谱强度归一化、谱相关平移算法和最小二乘法解冗余线性方程的数据处理,最后得到标定数据的误差曲线,浓度测量精度小于1%,测量时间小于2s。光纤环衰荡光谱法是光纤传感技术和气体测量技术的结合点,也是本文的重要创新点,但是光纤环中固有损耗的控制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点。基于之前的激光器脉冲输出的研究成果,搭建了光纤环衰荡实验平台,并将光纤放大器引入光纤环内延长衰荡时间,并用实验得到了不同衰减情况下的衰荡信号。衰荡时间是决定测量精度的关键,所以用寻峰处理和指数衰减曲线拟合等方法估计衰荡时间。根据实验结果比较,引入新方法后衰荡时间延长十余倍,由现有实验平台信噪比和单环衰减的控制水平,得出CO2浓度测量精度能达到5%。最后,针对一些不具备光纤敷设条件或者敷设成本过高的应用环境,对无线传感网络做了初步的研究;并开发了无线气体检测节点——用微处理器完成了对气体检测系统的控制和信号处理,用无线模块完成了信息的收发;从系统能耗和成本上分析了其组网的可行性。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分析了用光纤衰荡光谱法实现分布式气体测量的方法,实现光纤衰荡环固有损耗的补偿,开发评估衰荡时间的算法;提出谱相关平移算法优化计算气体浓度的方法,并实现吸收谱的自动识别和处理和计算被测气体浓度;提出气体检测无线传感网络的思路,开发气体检测无线节点。
|
|
|
|
1 |
杨建华,刘承,舒晓武;单片机在光纤环绕制中的探索[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2 |
杨远洪,伊小素,孟照魁;光纤陀螺用光纤环的应力分布实验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5年02期 |
3 |
杨洪杰,董勤岭;飞秒脉冲在环形腔中传输的最佳色散递减参量[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4 |
傅怀杰;黄秀钦;;光纤环的绕制[J];光通信研究;1996年01期 |
5 |
叶爱伦,徐毅青;反射型单模光纤星形耦合器[J];光通信研究;1993年01期 |
6 |
卢克盛;光纤计算机局部网的体系结构[J];光通信技术;1987年04期 |
7 |
冯文帅;王学锋;王巍;;光纤环的每层匝数不同对光纤陀螺温度性能影响[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1年04期 |
8 |
刘亚萍;张伟刚;姜萌;张绮;刘波;王志;刘艳格;;光纤腔衰荡光谱技术及其最新进展[J];物理学进展;2008年04期 |
9 |
张少君,刘月明;新型光纤压力传感器[J];光电工程;2000年04期 |
10 |
周广,赵春柳,黄勇林,杨石泉,蒙红云,赵启大,董孝义;光纤环对非平衡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型波长交错滤波器性能的改善[J];光学学报;2002年06期 |
11 |
王振凯,陈建亚,顾畹仪;基于层次队列的全光缓存技术[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12 |
刘天山;任浩;庞华伟;韩佩琦;赵玺蛟;;级联复合腔对光纤激光模式的抑制影响[J];半导体光电;2010年02期 |
13 |
李茂春;刘铁根;王佳佳;侯丽丽;周友伟;江俊峰;姚晓天;;光纤陀螺光纤环Shupe效应的三维有限元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
14 |
黄晓庆;自愈光纤环在用户接入网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1997年02期 |
15 |
李绪友;张琛;何周;于强;;基于偏振耦合理论的光纤陀螺环温度性能研究[J];中国激光;2010年04期 |
16 |
赵小明;李茂春;;FOG光纤环三维温度瞬态模型[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0年05期 |
17 |
李志全;任晓丽;;Sagnac效应在连续波腔衰荡微量气体浓度测量系统中的应用[J];光电工程;2011年01期 |
18 |
张婷;余和军;陈凯;盛秋琴;;一种改善MZI型Interleaver滤波特性新结构的理论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9 |
张羽飞;王春华;;级联光纤环形退偏器的统计退偏分析[J];通信技术;2009年12期 |
20 |
杨亚培,刘永智,袁纵横;光纤环相干性分析[J];光子学报;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