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性水泥土桩嵌合钻孔桩软基支护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摘要】:软土基坑的稳定性分析及其支护方式研究一直是工程建筑界的重大研究课题。软土基坑具有强度低、压缩性高、含水量大的特性,软土基坑由于支护设计不当,支护方式不合理而造成的失稳事故频繁发生。目前,钢板桩、水泥土搅拌桩、土钉墙、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以及SMW工法等普通的基坑处理方式仍被广泛应用于软土基坑支护。随着国家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日新月异,临近铁路、地铁、繁华商业区等的软土深基坑开挖工程越来越多,单一的普通基坑支护方式已不能完全保证复杂地区基坑支护的经济合理性。
本文以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温州项目部承建的温州市汤家桥南路Ⅲ标段工程下穿金温铁路立交桥项目为工程背景,创造性地提出“劲性水泥土桩嵌合钻孔桩联合支护体系”,综合采用经典力学分析、室内数值计算、现场工业试验等方法与手段,探讨该支护体系的适用范围、支护可靠性,提出联合支护体系稳定性监测自动化管理系统,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的软土基坑支护新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从经济角度及支护结构的适用性出发,对现有的软土基坑支护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单一支护方式的适用及限制条件,结合项目背景提出了适用于软土基坑的“劲性水泥土桩嵌合钻孔桩联合支护体系”新型支护方法,它适用于7到12米深且无法采用内支撑的软土基坑的支护,已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圆满成功。
(2)结合金温铁路立交桥项目的建设特点,全面分析并完善了“劲性水泥土桩嵌合钻孔桩联合支护体系”的设计方案、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及主要施工技术措施,全方位论证了该支护方式在软土基坑中的可行性。
(3)采用经典力学和数值模拟方法,针对“劲性水泥土桩嵌合钻孔桩联合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原理进行计算和分析。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该联合支护体系在实际工程中的变形特征及其规律,从理论计算角度验证了该支护方法在实际工程背景下的可靠性。通过理论计算为实际工程支护方案的参数及指标选择提供了依据。再选用合适的支护方案,就能够在维护基坑稳定的基础上降低工程造价。
(4)进行现场工业性实验,系统监测了该围护体系的支护效果,结果表明:基坑变形在容许值范围内,变形和力学特征与模拟结果相符,验证了新型支护结构下软土基坑的稳定性。从实测角度说明,在7到12米基坑深度且无内支撑的条件下,该支护方法能够保证软土地质条件下基坑的稳定。
(5)通过合理布设监测仪器并联网,完成对数据的自动采集、接收和处理,从而实现对支护系统的监测,可以为大深软土基坑支护提供一套较为完善的监测管理系统。
论文研究表明,“劲性水泥土桩嵌合钻孔桩联合支护体系”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悬臂式软土基坑支护方式,研究成果可为“劲性水泥土桩嵌合钻孔桩联合支护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