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碳纤维智能束的功能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吕泳  
【摘要】:课题研究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核安全壳应力监测的复合敏感层传感机理及其成像”,围绕着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阻效应,开展碳纤维智能束的研制工作,并对碳纤维智能束的功能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力阻效应实验研究、碳纤维智能束的研制开发、碳纤维智能束的传感性能及其传感机理研究、开展基于碳纤维智能束的电阻模态的探讨、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主要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通过碳纤维单丝与碳纤维束的力阻效应研究,分析了无基体碳纤维材料电阻变化的规律与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分析发现碳纤维的应变-电阻灵敏度通常不超过2,纤维受外力作用时几何尺寸与电阻率的变化均导致电阻值发生改变,且尺寸变化导致电阻改变的权重高于电阻率变化。 (2)以实验分析为突破口、通过研究不同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工艺、树脂改性添加剂使用量等对碳纤维智能复合材料力阻效应影响,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种高应变-电阻灵敏度的树脂基碳纤维智能束材料。 (3)结合微观试验分析,发现碳纤维智能束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纤维对接或者搭接而形成的“接触”节点,材料在受外载作用时,此类节点在小应变情况下就能脱离导电网络,导致电阻增大。综合考虑导致碳纤维智能束电阻变化的三方面因素,利用正态分布描述初始纤维接触点情况,采用Weibull模型描述后期纤维断裂情况等概率事件,结合(1)中结论,构建了碳纤维智能束的导电机理模型。 (4)全面考察了碳纤维智能束的静、动态传感功能特性及其温度效应。结果表明其灵敏度高但离散性较大,总体的线性度较高、重复性较好、长期性能稳定、蠕变与零漂也较小,极限动态感应频率高。发现碳纤维智能束低于20℃时表现为NTC效应,高于20℃时则为PTC效应。 (5)利用碳纤维智能束电阻-应变的关系,通过电阻分布来反映结构的动态特性,建立了以材料电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模态分析方法。以悬臂梁为分析模型,计算出其位移模态、应变模态、电阻模态的理论解。在Ansys分析软件中通过将模态分析结果以约束的方式施加到结构上,再进行力电耦合场分析计算,实现电阻模态的有限元求解,为其进一步应用于复杂结构奠定了基础。 (6)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从适用性方面开展了碳纤维智能束的结构模态实验研究。实验测得悬臂梁有无质量块两种工况下得到的位移模态、应变模态、电阻模态,结果表明电阻模态与应变模态对应力集中产生局部应变变化比位移模态更敏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清照;侯晋;李易安;周钰明;;碳纤维布基聚吡咯修饰电极的制备及性能表征[J];化工时刊;2011年08期
2 王群;;毛煤仓筒壁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综合处理方法[J];煤炭工程;2011年09期
3 张多太;马天信;张曦;;碳纤维布浸胶及与钢粘接用胶的性能研究[J];粘接;2011年04期
4 侯晋;姚清照;李易安;周钰明;;碳纤维布基聚吡咯修饰电极传感器检测茶叶中氟含量[J];化工时刊;2011年07期
5 郝丽娜;高建超;刘洪涛;;基于悬臂共振法的IPMC杨氏模量的动力学测定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6 马明利;刘扬;邱安娥;孟庆武;魏立新;;管道碳纤维补强的打压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0期
7 高述军;蔺宏义;彭建强;;尿素皮带栈桥腐蚀破坏原因分析与修复措施[J];大氮肥;2011年03期
8 高鑫;陈礼刚;王红亚;;钢筋混凝土梁火灾及加固修复试验及结果分析[J];工程建设;2011年04期
9 曾少鹏;万小军;彭文屹;;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在航空工业上的应用(二)[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1年04期
10 ;会呼救的混凝土[J];科技与企业;1997年03期
11 ;形状记忆聚合物研究获新进展[J];塑料科技;2011年08期
12 李爱群;陈鑫;左晓宝;;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研究进展与展望(Ⅲ):应用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13 曹进;张庆生;;食品接触材料及物质仪器检验概述[J];中国药事;2011年07期
14 ;新智能材料能自我修复划痕清理污点[J];硅酸盐通报;2011年03期
15 朱一帆;;服装业未来的智能化发展趋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6期
16 陈定方;卢全国;梅杰;舒亮;刘坤;;Galfenol合金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2011年11期
17 王强;;海洋环境下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耐久性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1年07期
18 张赋;李旭东;李晓东;;微胶囊自修复材料塑性参数的研究[J];甘肃科技;2011年11期
19 刘晓霞;辛斌杰;;纳米智能纺织材料的制备与产品开发[J];上海纺织科技;2011年05期
20 何国田;廖昌荣;王平;宋莉;李明;;非圆形磁性颗粒对磁流变脂剪切应力的影响及其计算模型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亲民;;智能材料——传感器与传感器技术、材料的发展方向[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智能材料和磁性材料[A];2010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冷劲松;刘彦菊;杜善义;;智能复合材料及其应用[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4 石鹏;董春迎;;一种可变体飞行器的变形方案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岳清瑞;彭福明;杨勇新;郝际平;才鹏;;碳纤维布加固钢结构有效粘结长度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刘勇;魏泳涛;;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A];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2002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冯雪松;陈忠范;;外包碳纤维布加固梁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叶列平;庄江波;沙吾列提.拜开依;杨勇新;;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T形梁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高丹盈;李趁趁;朱海堂;;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柱受力性能对比研究[A];第三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文炜;;动荷载作用下碳纤维布与钢筋混凝土梁粘结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泳;碳纤维智能束的功能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杜娟;高精度电子组装设备中智能材料驱动器的建模与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余流;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3年
4 陈恒超;斜向水平荷载作用下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5 陈伟宏;用无机胶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汾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高温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琳;磁流变弹性体的研制及其力学行为的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符晶华;光纤光栅智能材料、结构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杨曌;碳纤维布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任庆新;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杰;碳纤维布加固圆钢管轴心受力有限元分析及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赞;重度受损钢筋混凝土梁修复后的抗震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任伟;碳纤维布对RC梁抗剪加固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4 袁祥明;碳纤维布修补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5 孔琴;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吕景宏;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性能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赵发军;在役混凝土梁桥结构加固模型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李开兵;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陈志立;预应力碳纤维加固构件分析及C++程序实现其分析命令流交互式生成系统[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沙吾列提.拜开依;预应力CFRP布在混凝土桥梁加固中应用技术的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志英;英研究用智能材料制造手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马文方;智能材料:21世纪竞争的关键所在[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3 刘霞;新智能材料能自我修复划痕清理污点[N];科技日报;2011年
4 刘霞;“智能材料”可使蛋白质形成晶体[N];科技日报;2011年
5 王志彦;智能材料大演兵[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6 窦光宇;应用广泛的智能材料[N];中国建材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王瑛;智能材料——让火车跑得更快更安全[N];河北日报;2001年
8 邓钰;浅谈智能包装材料与应用[N];中国包装报;2010年
9 胡兴军 林燕;智能包装的分类[N];中国包装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冯永锋;寻找纳米技术工程化的通路[N];光明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