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

程宏燕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文本,回溯他们当下的历史存在境况,追踪其科技文化观萌生、发展、成熟的演进历程,历史地分析、诠释马克思恩格斯在现代化发展初期对科技的文化反思及其当代价值。 18世纪以来科技社会化迅速发展致使出现科技资本化和科技利益化现象。同时,科技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文化价值观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推崇的尊重人的价值、自由和尊严的人文主义渐渐消退,工业活动中频现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总之、人的身体、精神、自然界的异化现象堪为严重。马克思恩格斯承继了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政治学的古希腊科学文化传统,汲取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关爱人类的人文思想,扬弃科技工具理性占主导的思潮,从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整体视域思考科技的文化意蕴:科技与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和人的自由的关系,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技与自然物在世发展的关系。在理论萌生期和形成期,马克思在理论上、恩格斯在工厂实证考察中初步构想了科技文化观的理论基点、主体内容、价值指向。在发展期他们阐述科技与社会文化基本形态如哲学理论、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政治制度以及法律思想等的相辅相生性,从资本、世界交往、工商业活动入手探究科技文化内在发展动因、发展机制和规律。在成熟期他们阐述了现代科技器物为直接驱动力引领世界文化体系的整体转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构建了辨证的、与人类史息息相关的自然观,并从远古的生存技术、近现代的科技进步和自然界的进退关系入手系统剖析自然生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基本内容有: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现实切入点是欧洲科技发展史、英国工业革命、工人生存境况、世界范围内机器工业和自然生态方面的殖民侵略。理论切入点是私有制的社会根本制度和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管理机制、功利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自私贪婪的人性。理论主题是融合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科技文化思想。理论目的是解蔽人的异化、社会权利化异化和自然界的异化;理论的价值指向体现为三个方面:对个体而言,以现代科技知识丰富现代人的个性,消除物役,渐成现代社会人的自主性、尊严感和自由发展。对社会而言,以社会公有制、公正合理的管理机制以及道德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观保障、引导科技的向善性和惠民性,渐成人类本身的和解。对自然界而言,摒弃资源掠夺和生态殖民观念,渐成人与自然的和解。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关注科技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还与人类整体利益、人的精神自由、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状况、自然生态相结合起来思考科技对于人、社会、自然物的在世意义和解放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邹广文;文化、文化本质与文化变迁[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2 朱兆华;“一国两制”与“多元一体”的文化本质——“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文化视角[J];辽宁警专学报;2002年04期
3 苏华;把握先进文化本质 推进先进文化建设[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0年04期
4 王国柱;关于文化力的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曹惊明;肖晓运;;毛泽东的文化本质探析[J];前沿;2006年12期
6 李南枋;;毛泽东文化本质思想之哲学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7 张瑞堂;;文化研究范式与文化理论科学化[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1期
8 粟尚正;世纪文化难题与我们的文化使命——学习十六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9 梁念琼;试论毛泽东的文化本质观和作用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10 ;来信[J];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24期
11 高飞乐;论文化的本质规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5期
12 ;双周·观点[J];南风窗;2002年02期
13 和静钧;;论感恩文化的破损[J];检察风云;2006年13期
14 黄禧祯;;青年文化:青年代群能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样式——青年文化本质的哲学思考[J];青年探索;1993年04期
15 朱兆华;“一国两制”与“多元一体”的文化本质——“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文化视角[J];攀登;2002年06期
16 邵建;实践:作为人的文化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本质的两条道路[J];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03期
17 王岗峰;辛勤探索的硕果——简评《文化学导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9期
18 张丹丹;张忠良;;中华廉洁文化的内在本质与社会功能论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9 张忠良;张丹丹;;弘扬中华廉洁文化 推进反腐倡廉工作[J];湖湘论坛;2006年04期
20 汪洋;;从文化视角认识和加强党建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光璧;;文化是反自然的吗?[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2 晓宇;;《文化学概论》(郭齐勇著)简介[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3 史新明;;中国水文化的艺术精神初探[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蔡兵;;弘扬“诚信”文化 构建和谐“枝江”——湖北枝江酒业企业文化初探[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匡长福;;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与国家文化安全[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6 洪浩;郭志禹;;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7 李先逵;;追求和谐城市文化本质特征回归[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9 ;略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干部群众侵蚀的特点与对策[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崔巍;;全球化视域下的政治文化演进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钟星星;现代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2 郑娟新;文化再造职业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赵应云;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卫平;体育与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韩进;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林成姬;韩国巫俗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伯邑;具身心智相态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珊怡;文化创新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吴涵;论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袁洁;革命·消费·认同——当代中国红色文化的政治学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李永婷;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唐丁一;湘西影视剧与湘西民俗文化[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严雷;旅游地文化空间形成机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利娜;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语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郑和武;新媒体个人用户文化自觉的培养[D];渤海大学;2014年
10 朱小龙;党史文化海外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传承千年文化遗产[N];晋中日报;2010年
2 合肥市委党校 韩枫;让文化引领未来[N];中国信息报;2010年
3 绥化学院院长 庄严;加强关爱教育 彰显大学文化本质[N];黑龙江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曹静 黄玮;收藏天地的文化追问[N];解放日报;2011年
5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 执笔 施维达 李兵 左小麟;论旅游的文化本质[N];光明日报;2009年
6 黑龙江科技学院 唐家玮 李晗龙 陈桂芝 张建华;回归大学文化本质[N];黑龙江日报;2009年
7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乌兰;担当使命 增强自觉 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N];内蒙古日报(汉);2011年
8 本报记者 苏嵘 实习生 刘书芳 整理;财富楼观:和谐盛世的新经典[N];陕西日报;2011年
9 吴兴华;做好文化引领旅游大文章[N];黄山日报;2011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郑正 张小兰 黄小驹 卢毅然 曲晓燕;中国十大文化热点评选揭晓活动综述[N];中国文化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