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类钙钛矿结构有机—无机杂合物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摘要】:层状类钙钛矿杂合物是有机、无机组分在分子尺度上复合而成的一类天然量子阱材料。通过在分子尺度上对其进行结构剪裁,可以实现性能的精确设计和控制,因而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系统地研究层状类钙钛矿杂合物的组成-结构-能带-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精确设计及控制这类材料的微观结构、能带结构和电子学性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对结构式为(C4H9NH3)2MI4(M=Ge,Sn,Pb)、(NH3C6H12NH3)MI4(M=Ge,Sn,Pb)、(RNH3)2(CH3NH3)n-1MnI3n+1(M=Sn,Pb; n=1,2,3)、(C6H5C2H4NH3)2-MI4(M=Ge,Sn,Pb)、(CnH2n+1NH3)2PbI4(n=4~10,12,14,16,18)、(NH3C8H14NH3)PbI4(CH3C6H4CH2NH3)2PbI4、(CnH2n-1NH3)2PbI4(n=3,4,5)和(C6H5CH(CH3)NH3)2PbI4等一系列具有层状结构的有机-无机类钙钛矿杂合物晶体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研究金属种类、无机层数目及有机元对杂合物材料电子学性能的影响,在电子结构的层面上寻找该系列材料组成和微观结构对电子学性能的影响及规律。
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1)建立不同系列的结构模型,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获得各杂合物材料体系的电子态密度、Mulliken电荷、能带结构、键级及费米能级;(2)利用半导体能带模型计算不同系列杂合体系的载流子浓度;(3)系统分析各杂合物材料体系在电子态密度、Mulliken电荷、能带结构及载流子浓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差异产生的组成和结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系统研究杂合物的组成-结构-能带-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研究发现:费米面附近的能带均来自无机元的原子轨道,无机元中金属的种类和无机元层数对材料的带隙有着直接影响。当含有相同的有机元时,锗、锡、铅的碘化物基杂合物体系中碘化亚锡基杂合物的带隙最小,为1.080eV;载流子浓度最大,为4.389×109cm-3;同时,随无机层数目增加,带隙减小,碘化亚锡基杂合物电性能由半导性向金属性转变,载流子浓度也随之提高,当无机层数为3时,载流子浓度可达3.479x1015cm-3。
费米面附近的价带顶和导带底由无机元的原子轨道构成,有机元的原子轨道对带隙附近的能带没有贡献,有机元并不直接对带隙产生影响。但是,有机元对无机层的结构有模板作用,有机元与无机元之间的氢键强弱影响了无机层金属离子和碘离子之间的键长键角,对带隙具有间接微调作用,从而影响了体系的载流子浓度。关于无机层微观结构与能带结构及带隙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二维方向上共顶连接的八面体[M16]2-无机层来说,由于与有机元的氢键作用,M-I-M键的键角会产生面内和面外弯曲,桥位和端位碘离子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键长也会发生变化。一个普遍的规律是:M-I-M键角偏离180°越大,M-I键长越短,八面体发生的畸变越大,带隙越大。对于以饱和脂肪胺为有机元的Pbca碘化铅杂合体系,碳链长度增加,有机链之间的叠置程度变大,相互作用增强,胺基头与无机层间氢键作用强度发生变化。当碳原子数大于10时,氢键作用较碳原子小于10时更强,导致无机层八面体畸变增大,因而带隙增大。对于含芳环的杂合物,芳环上支链数目、位置及支链上碳原子数的不同会引起芳环空间排列变化,同时胺基头接近无机层的角度和深度也发生改变,引起带隙变化。对于含环烷基的体系,由于环间存在较大的作用力,其推动环烷基胺向无机层方向移动,环上碳原子数越多,胺基头伸入无机层越深,引起无机层形变越少,从而导致带隙变小,载流子浓度变大。
改变无机元的种类、无机元层数、有机元的结构,可以调控有机-无机钙钛矿杂合体系的带隙和载流子浓度,可望设计一类具有低带隙、高载流子浓度,同时兼具优异成膜性能的层状类钙钛矿有机-无机杂合材料。
|
|
|
|
1 |
方亮,张辉,吴伯麟,袁润章;层状类钙钛矿结构新铌酸盐KSr_2Nb_3O_(10)[J];无机化学学报;1999年04期 |
2 |
张辉,方亮,洪学鵾,孟范成,刘韩星,袁润章;类钙钛矿新铌酸盐Ba_3La_2Ti_2Nb_2O_(15)的合成、结构与介电特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9期 |
3 |
张辉,方亮,洪学鹍,孟范成,刘韩星,袁润章;类钙钛矿新铌酸盐Ba_5NdTi_2Nb_3O_(18)的合成、结构与介电特性[J];无机化学学报;2003年10期 |
4 |
方亮,张辉,孟范成,洪学鹍,刘韩星,袁润章;类钙钛矿新铌酸盐Ba_5LaTi_2Nb_3O_(18)的合成、结构与介电特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7期 |
5 |
张辉,黄涛华,方亮,孟范成,刘韩星,袁润章;类钙钛矿新铌酸盐Ba_6LaTi_3Nb_3O_(21)的合成、结构与介电特性[J];无机化学学报;2004年04期 |
6 |
李晓雷,徐廷献;La_(2-x)Sr_xNiO_4 薄膜的制备及氧敏特性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3年04期 |
7 |
胡长征;朱文凤;吴伯麟;张桂玲;;新铌酸盐Ba_3Nd_2Ti_2Nb_2O_(15)的结构与微波介电特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
8 |
周小莉;;CaCu_3Ti_4O_(12)和La_(2/3)Cu_3Ti_4O_(12)陶瓷的电导特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9 |
胡长征;张辉;方亮;吴伯麟;;类钙钛矿新铌酸盐Ba_4LaTiNb_3O_(15)的合成、结构与介电特性[J];无机化学学报;2006年06期 |
10 |
高玲;尚福亮;杨海涛;黄学辉;;La_4BaCu_5O_(13+δ)的A,B位复合掺杂与三效催化活性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7年01期 |
11 |
高孝恢,李洁,肖慎修,陈天朗;掺氟汞系1223相的结构与超导电性[J];物理化学学报;1999年10期 |
12 |
张桂玲;方亮;朱文凤;吴伯麟;;LiBa_4Nb_(3-x)Ta_xO_(12)的光催化性能[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5期 |
13 |
王东;朱宇君;袁福龙;;类钙钛矿型La_(1.6)Ba_(0.4)MO_(4-δ)(M=Co,Ni,Cu)复合氧化物催化分解NO性能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14 |
何智伟,唐贵德,刘力虎,侯登录,郝普,刘逸鹏,杨连祥,潘成福,聂向富;Nd_(1-x)Sr_xMn_(1-y)CuyO_3/NiFe_2O_4复合体系的磁电阻效应研究[J];功能材料;2004年01期 |
15 |
唐贵德;郝普;祝玉华;张晓丽;刘国会;齐伟华;侯登录;;正交、菱面体和立方钙钛矿结构间的关系[J];纳米科技;2008年04期 |
16 |
王亚珍;余翔;;层状类钙钛矿结构有机-无机杂合物(RNH_3)_2CuCl_4的制备及表征[J];分析测试学报;2011年06期 |
17 |
刘新典,刘金伟,李志青;类钙钛矿结构的稀土锰氧化物中的导电机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18 |
周小莉;杜丕一;韩高荣;翁文剑;;不同A位元素(La、Y、Ca)的ACu_3Ti_4O_(12)陶瓷介电性能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8期 |
19 |
高玲;尚福亮;杨海涛;黄学辉;;汽车尾气净化三效催化剂的合成与性能[J];无机盐工业;2007年02期 |
20 |
邹龙;何明生;徐国涛;刘韩星;;(RNH_3)_2CuCl_4晶体的结构研究[J];建材世界;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