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设施菜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典型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设施蔬菜产业为解决蔬菜供应的季节性问题,缓解我国城郊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民的收入等方面的贡献巨大。设施菜地土壤因长期处于“高温、高湿、频繁连作、连续大量施肥、无降水淋洗”等特殊环境条件下,其理化性质往往不同于露天自然条件下的土壤。土壤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积累转化过程对全球碳循环有直接影响。本文选取武汉城郊设施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取样分析与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设施土壤有机碳的组成、积累及垂直分布等变化规律,探讨了设施环境典型条件对设施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大小。主要结果与进展如下:(1)设施菜地土壤TOC、DOC、MBC和ROOC的含量普遍高于露天菜地。其中土壤TOC、DOC和MBC含量在设施年限1~5年之间变化不大,在5~20年之间,随着设施年限的增加均逐渐增加。(2)“空心菜-大蒜”轮种模式下的土壤TOC含量比“空心菜-芹菜”轮种模式高出6.1%,而三个采样时间的MBC含量要分别高出13.5%、9.2%和37.2%,而DOC和ROOC受土壤轮作模式的影响较小。(3)与露天土壤相应土层相比,设施土壤TOC在40 cm以下土层变化不明显,MBC在60 cm后的土层变化不大,但可DOC和ROOC表现出明显的耕层积累和垂直下迁现象,在100 cm层次的含量仍高于露天土壤。(4)在4~25℃条件下,温度升高可增加设施土壤ROOC和MBC的含量,而降低土壤DOC含量;在pH在5.30~8.34的范围内,土壤酸化可降低其ROOC和MBC的含量,而提高其DOC含量;土壤盐化程度加重降低了设施土壤DOC、MBC和ROOC的含量。(5)温度升高、土壤pH越接近中性、土壤盐化程度加重,这些环境变化均使设施土壤有机碳碳矿化量降低,而使土壤胡敏酸碳与富里酸碳的比值增加。(6)不同外源性有机碳、外源性磷、温度、水分和土壤pH这5个因素中,温度和外源性有机碳种类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最大,而各影响因素对土壤腐殖质组分转化的影响在30天的培养时间内并不显著。
|
|
|
|
1 |
金峰,杨浩,蔡祖聪,赵其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J];土壤学报;2001年04期 |
2 |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
3 |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
4 |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
5 |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
6 |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7 |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
8 |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
9 |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
10 |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
11 |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
12 |
王海燕;雷相东;张会儒;杨平;;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13 |
任军;郭金瑞;边秀芝;闫孝贡;刘钊剑;吴景贵;;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年06期 |
14 |
仇开莉;陈文德;彭培好;刘应平;;沱江流域内江段土壤有机碳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3期 |
15 |
张东辉,施明恒,金峰,杨浩;土壤有机碳转化与迁移研究概况[J];土壤;2000年06期 |
16 |
李忠,孙波,林心雄;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
17 |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
18 |
童成立,吴金水,向万胜,刘子勇,蒋平,刘守龙;长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机碳计算机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
19 |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3年06期 |
20 |
吴金水,童成立,刘守龙;亚热带和黄土高原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