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本文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环境材料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环境材料的功能性、经济性和环境协调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在实际应用中环境材料的主要判据,重点研究了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
本文首次建立了水泥混凝土系统的环境协调性评价体系。对水泥混凝土系统环境评价的边界条件、系统内涵和外延、指标化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生产和使用的主要环境污染来源于电力生产及水泥制造阶段,主要影响方面为能源消耗及温室效应。水泥环境性能改善的关键在于提高能效、减少碳酸质原料用量及改进工业燃烧技术。单纯减少水泥生产阶段煤耗而大大提高电耗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泥的环境性能,而是将污染从水泥制造阶段向电力生产阶段转嫁。水泥煅烧过程的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EDP、GWP、POCP等三个指标。改进水泥的煅烧工艺,可以改善其环境性能。
本文首次提出了可完全循环利用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即:“类水泥生料组分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通过一系列实验对实现水泥-混凝土完全循环的可行性、循环产品的性能以及环境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减少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减少水泥原料中石灰石的耗量,提高混凝土回收集料的用量是改善水泥-混凝土环境性能的三条主要途径。矿渣细粉对混凝土环境性能改善最为明显。采用高钙硅比的废弃混凝土作为水泥原料,可以煅烧出性能完全相同的水泥而环境性能大大改善。可完全循环利用混凝土各项环境指标明显优于普通混凝土。
可完全循环利用混凝土是建立在工业生态学原理上的设计概念。基于材料功能性和环境协调性整体优化的设计思想,改变了粗放式的资源利用和废弃方式,在进行混凝土的原始组成设计时就预先设计其废弃后的循环利用性能,使混凝土的废弃过程变成水泥原料的再生过程,是生态哲学和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在水泥混凝土工业的具体实践。所得结论对系统评价和全面改善水泥混凝土体系的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
|
|
1 |
吴兆琦
,王幼云;第二届北京国际水泥及混凝土学术会议简介[J];硅酸盐学报;1989年06期 |
2 |
郭随华,翁端,陈益民;我国水泥工业“生态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硅酸盐学报;2001年02期 |
3 |
陈敏;水泥在消费过程中提高利用效率的途径[J];能源技术;1998年02期 |
4 |
江镇海;使水泥与玻璃保持长期粘合的聚合物[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1年08期 |
5 |
喇华璞;水泥生产工艺与混凝土耐久性的关系[J];水泥;2000年10期 |
6 |
乔龄山;硅酸盐水泥的现代水平和发展趋势[J];水泥;2002年06期 |
7 |
;谈高效能水泥的经济、社会意义[J];中国建材;1998年07期 |
8 |
陶有生;中国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的可持续及环境协调发展[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9年02期 |
9 |
卯石刚;钢铁零件断口水泥、混凝土覆盖物的清除方法[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94年05期 |
10 |
吴笑梅,樊粤明,林东,陈东河,张艳铃;不同生产工艺的水泥配制混凝土的性能研究[J];水泥;2005年04期 |
11 |
乔龄山;对硅酸盐水泥质量问题的探讨[J];水泥;1996年07期 |
12 |
贾源玲,何北建,许秀华;浅析石灰石在水泥和混凝土中的应用[J];粉煤灰;2003年04期 |
13 |
孙立萍;如何解决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问题初步探索[J];水泥工程;2005年02期 |
14 |
安时天,芮家钧;日本水泥工业生产技术革新和多品种多功能战略[J];国外建材科技;1995年03期 |
15 |
张轶,赵文兰;现行水泥标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新世纪水泥导报;2004年06期 |
16 |
唐明述;关于水泥分类的建议[J];中国建材;2003年03期 |
17 |
杨安,张平;信息与文摘[J];中国建材科技;2000年01期 |
18 |
黄迎春,杨晖,周伟,潘宏涛;矿渣微粉混凝土抗折性能及其应用的初探[J];粉煤灰;2001年03期 |
19 |
张立
,王铁成;硫酸盐对水泥胶结材侵蚀性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水泥;2003年06期 |
20 |
高秀伦,席耀忠;第十届国际水泥化学会议论文题录(续二)[J];中国建材科技;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