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现代社会经济实体(尤其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分析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从而防范信用风险成为现代金融领域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主体的信用缺失。信用缺失的基础是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通过对信用缺失的经济学分析,笔者认为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首先要从根治失信行为开始。而根治失信行为必须从产权着手,必须抓制度建设;必须引入政府规制并辅之以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约束机制;必须重视信息的建设、管理和应用。
通过与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比,并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提出了理想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牢固建立在制度和技术两个平台之上,并将商业银行信用文化建设和外部信用环境建设纳入其中。风险管理的战略、偏好、政策、过程及组织架构均可以认为是风险管理体系制度要素。针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软肋”恰恰就在于技术平台的薄弱,介绍了目前国际银行界流行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并进行了分类。指出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终极目标——总体权衡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的资产组合管理——依然应以“客户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构成的二维评级体系为风险识别的重要内容,并从单笔资产的风险识别开始。
出于评价客户信用等级的目的,介绍了信用风险识别最著名的Z模型。针对Z模型的不足,指出应结合实际对客户评级体系进行修正,并提出了客观评级的校正标尺。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结合我国国有银行业目前贷款风险分类的现状,指出五级分类需要进一步细化,以便清楚地反映贷款质量的变化过程,真正实现根据贷款质量定价的“优质优价”策略。
除了规范性的定性分析之外,本文还对银行信用风险的预警机制和预测模型进行尝试性的研究。参考Bosman A. Roger提出的预测贷款违约主要先期迹象和指标,综合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基本因素,遴选出一些关键指标建立银行单笔贷款信用风险的预测模型,这个模型在商业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
|
1 |
李丽;周宗放;赖娟;杨杰;张绍宗;肖磊;;关联担保下母子公司信用风险传染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
2 |
蒋益民;;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几点思考[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3 |
刘姝威;;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
4 |
刘姝威;;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
5 |
刘文蕊;张目;周宗放;;基于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企业集团信用风险识别[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6 |
王喜平;闫丽莹;;基于熵权的电力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模糊评价[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
7 |
杨扬;周宗放;;基于科层结构的我国集团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
8 |
李如一;;确定修剪系数的结构方法与具有风险抵押的信用风险的定价[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
9 |
李青;郭昌胜;王绪鹏;沙健;王玉秋;;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再生水资源管理体系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
10 |
刘树彬;夏伟;董海星;;兴隆庄煤矿推行全面预算控制的实践创新[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