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工程区域岩体应力分析与研究

刘元坤  
【摘要】: 岩石的力学性质和指标,类同其它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指标,容易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而地应力是蓄存在岩体内部的一种内应力,并不是岩体的一种固有特性,而是岩体中存在的一种力学状态,同类岩体的地应力状态因地而异。所以,岩体的应力状态往往需要通过测量才能确定。另一方面,地应力对于岩石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地应力测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本人通过理论实践和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检索,了解了国内外地应力分析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其发展趋势,对国内地应力研究成果作了简述。 本文较为系统地、全面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通用的各种地应力测量方法的理论、测量原理;特别就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试验方法委员会于1987年推荐的4种地应力测定方法(钻孔孔径变形测量法、钻孔孔壁应变测量法、水压致裂法以及测量岩体表面应力的应力恢复测量法)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并对长江科学院完善的单钻孔中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和CKX-97型空心包体式钻孔三向应变计的三维地应力测量的计算公式作了推导。 通过对水布垭枢纽工程的地应力测试成果和地应力场反分析成果的综合研究,展示了复杂岩体中的应力分布特征。在软硬相间的层状岩体中地应力分布很不均匀,应力大小与岩层硬度具有正相关性,硬岩中的水平应力大于软岩的水平应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戚蓝,崔溦,熊开智,黄晓东;灰色理论在地应力场分析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10期
2 张延新,蔡美峰;地应力场与地质构造运动关系研究[J];铜业工程;2004年03期
3 李攀峰,张倬元,王银梅;某深切峡谷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贾立宏,蔡美峰,于波;地应力场灰色模拟方法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5期
5 李金锁,彭华,崔巍,马秀敏,杨绍喜,廖建设;云南西北部铁路隧道地应力测试及工程应用[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2期
6 周焕然;地应力壶与临震预测[J];地震学刊;1997年03期
7 张建一;应用非线性动态门限反馈(MF)模型剖析鞍山地应力异常[J];东北地震研究;1999年01期
8 王薇,王连捷,乔子江,王红才;三维地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及其在隧道设计中的应用[J];地球学报;2004年05期
9 于允生;;关于地球自转角速度、地质构造和地应力与我国大地震关系的初探[J];四川地震;1983年04期
10 张绍治;刘苏;;南黄海6.2级地震地应力前兆特征[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5年01期
11 李占强,周治安,杨为民;煤矿地应力测量及其工程意义[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5年03期
12 杨唐斌;胡振平;;各向异性在评价裂缝有效性中的应用[J];国外测井技术;1999年03期
13 石耀霖,范桃园;地应力观测井中元件标定及应力场计算方法[J];地震;2000年02期
14 姜晨光,彭建国,顾红祥;地应力的重力来源与计算方法探讨[J];化工矿产地质;2003年04期
15 巫修平;傅雪海;何也;;潘庄井田煤储层渗透率预测[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6 魏伟;付小敏;;岩石声发射Kaiser效应测试玄武岩地应力应用[J];山西建筑;2010年02期
17 潘立宙;地应力与地应变的定向测量[J];力学与实践;1980年01期
18 郭玉莲;油朝元;赵淑平;;菏泽5.9级地震前地应力的异常变化[J];华北地震科学;1984年04期
19 余雄鹰,王越之,李自俊;声波法计算水平主地应力值[J];石油学报;1996年03期
20 程瑞端,许江,陈海焱,潘成君;矿区地应力测量及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的研究[J];西南工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生瑞;王士天;朱合华;;断裂对地应力场影响的研究[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梁远文;林红梅;潘文彬;;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三维地应力场反演分析[A];广西水利厅厅庆征文选集(2)[C];2004年
3 汪天庚;许宝胜;汪莉;;通过石油井眼崩落形状预计地应力[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4 李铁汉;;论岩体特性随深度的变化[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5 徐洪海;;钻孔偏心对孔径变形法测试地应力的影响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庞俊勇;黄醒春;吴忠;;鹤壁六矿地应力实测成果及其应用[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7 赵德安;蔡小林;梁文灏;李国良;陈志敏;李双洋;;我国地应力量测结果分析与深竖井开挖数值仿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金立夫;姜谙男;张娇;;基于正交设计的地下厂房位移地应力因素敏感度分析[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金立夫;姜谙男;张娇;;基于正交设计的地下厂房位移地应力因素敏感度分析[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贝建刚;崔永刚;;井下采场地应力分布特征的研究与实践[A];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林;泥巴山深埋特长公路隧道重大岩体工程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喻军华;岩质高边坡开挖与支护过程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3 李攀峰;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4 张宇鑫;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仿真分析与反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王玺;肯基亚克盐下油藏完井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胥永杰;高陡复杂构造地应力提取方法与井漏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7 王德喜;水力喷砂割缝射孔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李行船;油气运移动力学及动力耦合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9 郑有成;川东北部飞仙关组探井地层压力测井预测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10 苏生瑞;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及其工程意义[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元坤;工程区域岩体应力分析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赵科;地应力场多元线性回归反演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3 秦向辉;平谷钻孔地应力与围岩力学性质关系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张泽;大台煤矿深部原岩应力场及岩爆地质力学成因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守增;煤矿开采中的地应力特点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6 郑文海;地应力分布规律的FLAC~(3D)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7 田涛;长城窝堡井田开采引起地应力变化及对科尔康油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8 李永刚;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分析与反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攀峰;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地应力场及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10 孙晓立;路面结构反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于莘明 特约记者 曹菲;青藏高原演化与环境灾害密切相关[N];科技日报;2005年
2 王文祥;避免矿难应加强地应力监测[N];中国矿业报;2005年
3 赵文津;地震预报应加强地学基础研究[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4 记者 张晓梅;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N];中国交通报;2002年
5 记者 于德福;地质专家捕捉到地震前后地应力变化数据[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晓明 本报通讯员 王高峰;地震大裂缝:打开地球内部奥秘的钥匙[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李晓明;汶川地震:祸起龙门山断裂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赵凡;专群结合 多路探索[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9 马胜云;李四光与地震预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曹菲 张华;中国地科院地质力学所和赵文津院士获表彰[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