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低成本高性能混凝土(LC-HPC)的研究与应用

张平均  
【摘要】: 本文以“十五攻关”课题为依托,对混凝土的工作性、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能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通过与微观结构测试相结合,应用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的规律,考虑生产成本并结合工程应用,提出低成本高性能混凝土(LC-HPC)配制的设计原则与技术路线,为LC-HPC的设计、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通过对影响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生产成本的因素分析,指出混凝土化学外加剂的兼容性、体积稳定性、耐侵蚀能力是LC-HPC配制的关键,提出了LC-HPC配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在研究了化学外加剂、矿物掺合料与水泥兼容匹配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不同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热稳定性、化学收缩、干缩、开裂敏感性)的影响不同,粉煤灰掺量达到30%,矿粉在40%~60%改善体积稳定性,硅灰恶化了体积稳定性。氯离子侵蚀是影响混凝土结构安全性最重要因素之一,不掺加任何矿物掺合料,氯离子渗透电量一般大于2000库仑;粉煤灰掺量在30%~40%,渗透电量达到800库仑;矿粉掺量在60%左右,渗透电量达到500库仑,并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硅灰可以改善混凝土氯离子渗透能力,但恶化了混凝土工作性。同时粉煤灰、硅灰还可以抑制硫酸盐侵蚀及碱集料反应;此外,分析了混凝土中含气量、胶凝材总量等与混凝土抗冻性的关系。并且,根据相应影响因素对混凝土耐久性寿命进行了预测。 应用SEM、MIP等测试手段,研究LC-HPC组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影响规律,矿物掺合料的活性、填充等效应,降低了混凝土结构孔隙率,细化了孔径,减小了CH晶粒尺寸及定向结晶几率,从而改善界面薄弱过渡区结构。 总结深圳、武汉混凝土生产配合比,分析LC-HPC配合比设计中各组分关系,提出降低生产成本措施并将之转化应用,单方成本降低8元以上。 对某重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分析,提出矿粉自催化效应;同时指出采取的“保温、降温”养护措施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孔德雨;;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2 任高;;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新疆段)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工艺[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7期
3 高翠云;;高性能混凝土与超塑化剂的推广应用[J];河南水利;2003年04期
4 冯国平;;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解析及应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1年07期
5 徐军平;宋平根;;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工程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5期
6 朱文华;;浅谈铁路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体会[J];混凝土;2011年08期
7 曾钊伟;;浅谈高性能混凝土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7期
8 湛阳;;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姜霄;郑勇;;试析高性能混凝土在路桥施工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10 张爱玲;;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年07期
11 吴宁宁;衡明兵;;察格高速公路低渗透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J];青海交通科技;2011年03期
12 尹敏;边陇菊;申祥国;;浅谈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13 莫宗庭;;高性能混凝土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14 邱迪;;高性能混凝土浅谈[J];华章;2011年22期
15 吴声宏;;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建材科技;2011年03期
16 王淑媛;王学文;;论高性能混凝土在公路桥梁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年06期
17 刘静;王元纲;黄凯健;张高勤;;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全计算方法相关参数优化[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1年08期
18 王文龙;;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9 崔庆红;;高性能混凝土配制及应用[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1年08期
20 贺阿明;;浅谈高性能混凝土配制及质量控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积平;;在海洋工程中大力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A];沿海地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其设计方法科技论坛与全国第六届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游宝坤;陈旭峰;董同刚;;关于矿物掺合料掺量与HPC耐久性关系的研讨[A];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俞海勇;徐强;王琼;;高性能混凝土中多元胶凝材料复合效应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马强;朋改非;谢永江;朱长华;;青藏铁路用现浇施工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俞海勇;徐强;王琼;;高性能混凝土中多元胶凝材料复合效应的研究[A];新型建筑材料技术与发展——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新型建筑材料论文集[C];2003年
6 苏卿;赵铁军;姜福香;万小梅;陶志雄;;聚丙烯酸酯改性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研究[A];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第六届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子明;陈建奎;宋作宝;韩建国;;用化学减缩剂改善高性能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苏强;曾龙德;;用锂渣粉配制C40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A];高性能砼与高性能减水剂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杨荔;;地铁工程混凝土高性能化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立霞;西北戈壁地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2 曹辉;低温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3 王珍;高性能混凝土建筑火灾烧损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胡建勤;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田野;复掺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性能及抗裂机理、微观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苏安双;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及开裂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吴建华;高强高性能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8 查进;超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宽箱梁高性能混凝土防裂技术与耐久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谢友均;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6年
10 王栋民;高性能膨胀混凝土(HPEC)组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平均;低成本高性能混凝土(LC-HPC)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张向军;高性能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3 夏京亮;桥用花岗岩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与耐久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国刚;防辐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辛雷;循环荷载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轴拉性能及耐久性损伤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6 吴建成;低水泥用量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7 田国栋;客运专线CRTSⅡ型轨道板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崔鹏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杭美艳;掺超细矿渣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王国强;锂渣高性能混凝土收缩与抗裂性能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存国;浅谈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N];伊犁日报(汉);2009年
2 江志学 王佶 卢哲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与展望[N];中华建筑报;2010年
3 江苏省水利厅 陈国星;高性能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N];中国水利报;2009年
4 ;高性能混凝土与高强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02年
5 ;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问世[N];中国冶金报;2000年
6 师成功;桥梁高性能混凝土裂缝原因及预防措施[N];中华建筑报;2010年
7 佳音;“高性能混凝土控制技术”通过验收[N];中国建设报;2010年
8 新疆建筑工程学校 王琼梅;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技术[N];新疆科技报(汉);2000年
9 李胜利;高性能混凝土配置与研究通过专家评估[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10 记者 王代同;普通水泥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N];科技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