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结构损伤识别及数值模拟

唐小兵  
【摘要】: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海洋平台、航空航天等领域均有大量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开裂或老化,从而埋下隐患,造成重大事故,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并导致财产的损失。因此,对结构进行损伤识别和早期预报或对重要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武汉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资助下开展结构损伤识别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 开展了基于单元模态应变能和模态动能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首次提出了空间结构损伤识别的分模态应变能法。 开展了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结构损伤识别可转化为极小化问题求解,利用遗传算法可以有效地求得全局优化解,但需要大量的有限元计算时间,本文提出的将矩阵摄动法与遗传算法结合的求解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另外,针对矩阵摄动法只适用于小损伤的识别,对于大损伤可能会产生识别误差的问题,提出了将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结合进行结构损伤识别的思想。 提出了梁结构损伤位置识别的柔度曲率法,该法既有高的灵敏度又避免了使用原结构的模态参数,对于没有原始结构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算法具有计算量小和简便易行的优点,而且仅需要低阶模态信息即可获得很好的识别效果。 分析了只有少量测试自由度时柔度曲率法与曲率模态法(或应变模态法)对损伤识别的效果。在测试自由度稀少的情况下,柔度曲率法与曲率模态法都很难识别结构的损伤,而采用曲率模态差和柔度曲率差则可以得到较好的识别结果。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来获取曲率模态(差)和柔度曲率(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即使位移模态中只含 有1%的随机误差,采用这些方法也很难正确地把损伤位置识别出来。 开展了结构多损伤识别的研究,提出了利用频率测试数据和单元模态应变 能并结合遗传算法对具有多损伤区的结构进行损伤识别的方法,探讨了曲率模 态法和柔度曲率法的结构多损伤识别。 对固有频率、模态振型与模态柔度进行了绝对敏感度和相对敏感度分析, 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证明了模态参数对损伤的敏感性与结构自身特性有关。不 管是绝对敏感度或相对敏感度,固有频率、模态振型和模态柔度三者中,没有 哪一个是无条件绝对占优的。这一结论,纠正了通常认为模态柔度比固有频率 和模态振型对损伤更敏感的片面观点。 研究了模型误差对结构损伤识别的影响。因对象不同,含误差的模型对损 伤识别的效果差异性较大。因此,为了确保损伤识别结果的可靠性,首先应该 对具有误差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然后用修正的模型进行损伤识别。 针对通常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中,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半带宽内的零元素 在修正后变为非零的不足,提出了有限元模型修正的加权广义逆法,该法可以 使待修正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半带宽内的零元素在修正后仍将保持为零,从 物理意义上保证了有限元模型中原来不相关的自由度之间继续保持不相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术新;结构损伤识别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3期
2 朱子;董聪;;基于最小秩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3 何伟;何容;;基于动力学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进展[J];铁道建筑;2012年02期
4 雷理;;一种基于小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2期
5 李海瑞;李决龙;邢建春;;基于灰色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工业建筑;2012年12期
6 崔飞,袁万城,史家钧;结构损伤识别的样条函数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8期
7 陈孝珍,张学军;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张瑞云,曹双寅;基于振动的大型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策略研究[J];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9 林奇;谢强;朱康武;;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的试验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高丽宏;龙江启;;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梁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1 李烨;王建;李青;钱鹏;薛松涛;唐和生;;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建筑结构;2007年S1期
12 袁颖;林皋;周爱红;周海辉;;基于不完备模态测试信息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3 刘涛;李爱群;缪长青;李枝军;;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1期
14 王开凤;张谢东;;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公路;2008年01期
15 杜永峰;李万润;李慧;刘迪;;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J];振动与冲击;2012年12期
16 罗建国;虞秀光;;浅析房屋诊断中的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技术[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08期
17 李翠红;杨秋伟;赵卫;;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的一种方法[J];机械强度;2012年06期
18 周书敬;曹亚杰;;基于改进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钢结构;2013年01期
19 李俊萍,李霆;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0 韩大建,王文东;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近期研究进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鹏程;高岳权;;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钟军军;;模型缩聚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娄永利;韩大建;;基于摄动有限元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烨;王建;李青;钱鹏;薛松涛;唐和生;;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金志;张毅刚;;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与进展[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晓强;朱宏平;閤东东;张俊兵;;应用动能密度和遗传算法进行梁结构损伤识别[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胡宁;王翔;姚振汉;吴智深;;利用静态响应并结合频率测试数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9 袁旭东;高潮;高少霞;;量测模态数量对结构损伤识别影响数值模拟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10 徐建立;杨飞宇;;基于声音信号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珠;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邹万杰;基于振动测试的杆系钢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焦莉;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唐小兵;结构损伤识别及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张开鹏;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袁颖;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相关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王茂龙;结构损伤识别与模型更新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9 孙国;基于稀疏模态响应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张育智;基于神经网络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常峰;基于应变模态分析理论的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纪志远;基于控制图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刘天怡;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振动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影军;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比较与可视化系统开发[D];重庆大学;2011年
5 朱旭;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烟台大学;2013年
6 殷亮;基于小波分析和移动质量法的梁式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林秀萍;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韩伟玉;小波分析在框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吴新亚;基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于菲;基于时间序列分析与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