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凝土力学的受扭构件性能研究
【摘要】:混凝土这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随着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对培养新一代的结构工程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是滞后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方式—网络教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实现终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重要资源,网络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教学支撑平台是实施网络教学活动的基础。
论文为申报国家精品课程项目—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进行研究与探索服务,从混凝土力学出发,系统地总结和归纳受扭理论的历史,以力学原理为分析方法,以变角度空间桁架模型与斜弯力学模型为手段对受扭构件性能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概述部分,分别对国内外受扭理论发展简史进行了总结和简单的介绍,并且提出了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部分用混凝土力学对混凝土纯扭构件性能进行研究,并采用C语言程序进行全过程分析,并将程序的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与规范计算值进行对比,对受扭力学性能和混凝土强度、配筋率、有效壁厚、扭转角以及配筋强度比等参数进行分析,反应受扭的力学性能;
第三部分用混凝土力学对混凝土纯扭构件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弯扭受力相关性,结合工程常用配筋比与弯扭复合受扭的力学分析,简化弯扭受力模型,得出含有配筋比参数的弯扭相关方程,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为提出符合弯扭相关性形式的统一设计公式提供参考;
第四部分是对网络课程发展现状以及网络课程的定义、混凝土结构课程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基于以上的研究提出受扭网络课程大纲,为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参考。
最后,在总结本文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
|
1 |
李田生;受扭构件及其布筋要求[J];中国建设信息;2005年12期 |
2 |
蒋季丰,康谷贻,董明,王士琴,张大煦;预应力砼受扭构件的抗裂度及强度计算[J];建筑结构学报;1988年02期 |
3 |
杨云安,唐家祥,陈光明;粘钢加固钢筋混凝土矩形受扭构件的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3年02期 |
4 |
郭靳时,王秀丽,姜宝魁;高强混凝土超筋受扭构件有效壁厚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5 |
何高勖,虞锦晖;关于混凝土受扭构件的最小配筋率[J];建筑结构;1994年10期 |
6 |
焦俊婷,叶英华;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受扭最小配筋率构件的钢筋受力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3年01期 |
7 |
潘永灿;;对混凝土受扭构件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1期 |
8 |
永春;雷强;宝青云;;型钢混凝土受扭构件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24期 |
9 |
王玉香;赵玉新;;不同抗扭钢筋配筋率对受扭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J];建筑技术开发;2007年10期 |
10 |
马云昌;预应力砼受扭构件的开裂扭矩计算[J];建筑结构;1997年03期 |
11 |
汪达尊
,汪芳全;结构设计新规范讲座 第三十四讲 钢筋混凝土结构受扭构件(一)[J];建筑知识;1994年04期 |
12 |
汪达尊
,汪芳全;结构设计新规范讲座 第三十六讲——钢筋混凝土结构受扭构件例题[J];建筑知识;1994年06期 |
13 |
王振东,康谷贻,叶英华;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构造配筋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受扭专题背景介绍(二)[J];建筑结构;2004年06期 |
14 |
鲍卫刚;;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受扭构件的设计[J];华东公路;1989年01期 |
15 |
汪达尊
,汪芳全;结构设计新规范讲座 第三十七讲——钢筋混凝土结构受扭构件例题(续)[J];建筑知识;1995年01期 |
16 |
王康平,杨晓英;预应力对开裂扭矩的影响新探[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17 |
金全兵;侯根然;;关于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的商榷[J];山西建筑;2007年14期 |
18 |
何世玲;;钢筋混凝土弯剪扭构件配筋设计的控制方法[J];重庆建筑;2007年07期 |
19 |
飞虹;刘曙光;胡子付;;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的试验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17期 |
20 |
李原;;环形截面予应力混凝土受扭构件抗裂度计算公式探讨[J];电力建设;198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