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性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摘要】:当今,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我国现阶段实现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过程中,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为我国原始性创新活动提供科学而适用的指导,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是在科学技术论、系统论、协同学、创新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阐述了这些理论的起源、发展、基本原理及主要观点后,提出在科学技术论的指导下,要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的战略,要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研究,并牢牢把握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原始性创新管理要系统、全面地考虑各个方面的联系和影响,做好整体的计划和安排,并且要合理分工,职责分明,具有层次性。在创新研究过程中,要注重集体的协作配合,让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系统进行多边合作,形成资源共享的动态合作机制;在协同学理论的指导下,原始性创新首先要构建一定的环境基础条件,辟如原始积累等。其次要在核心带头人的率领下,否则难以形成系统的巨涨落。当环境鼓励达到一定量时,原创系统中各成员协同合作,从而把原创过程不断推向成功。在创新经济学的指导下,研究原始性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探讨如何从产权、市场、企业和政府等不同层面,实行有效的创新激励,维护创新主体的权益,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对原始性创新的内涵、类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原始性创新是指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索事物的观点、结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或者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过程,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大类;归纳总结出原始性创新的五大特征,辟如积累性、不确定性、非共识性、长期性和带动性等;认为原始性创新具有独特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外两类因素。内在因素有原性积累、核心人物、团队协作、原创技巧、科研兴趣,外在因素包括创新氛围、激励机制等;提出了原始性创新的演化机理,认为原始性创新始于积累,通过国家科学能力基础、基础研究人才、学术传统、个人经验、知识基因的遗传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科学积累,核心人物凭借自己的学术造诣,寻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创新群体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在创新过程中,要给创新研究注入强有力的动力,以克服原创新过程的艰辛和漫长。核心人物要带领创新群体一往无前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