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换档规律的研究
【摘要】:自动变速器是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它大大提高了汽车使用的方便性,降低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汽车的使用要求。
与手动变速器(MT)和液力自动变速器(AT)相比,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不仅具有MT的结构紧凑、成本低廉、传动效率高等特点,而且能提供象AT一样的换档舒适性。鉴于以上优点,在当今对车辆燃油经济性和排放要求越来越高的国际形势下,AMT已成为世界各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生产厂家竞相开发的热点,并相继在各种车型上推出各自的产品。
换档规律是AMT的关键技术,本文研究了各种换档规律的制定方法和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首先按照自动变速器的分类,将各种变速器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对比,并简要论述了AMT的发展过程、特点、系统原理。介绍了AMT的关键技术,以示换档规律的研究对AMT普及的重大意义。
按照基于理论求解和基于智能推理的分类方法,分别论述了各种换档规律的原理及其性能;进一步介绍了换档规律的实现原理,分析了AMT中实现换档规律所应具备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通过对汽车的动力学分析,建立汽车行驶方程式,并根据汽车行驶方程式研究动力性换档规律的制定方法,包括图解法、解析法,并实际制定了各档间的动态三参数最佳动力性换档规律曲面;对各种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建立了汽车燃油消耗方程式,据此研究燃油经济性换档规律的制定方法,包括图解法、解析法以及改进的制定方法;考虑到汽车质量对换档规律制定的影响,提出一种修正的方案解决汽车质量变化带来的影响。
利用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对所需的汽车传动系统建立了仿真模型,并简要的介绍了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和内部原理;最后利用所建立的系统仿真模型,将未改进和改进过的三参数最佳动力性换档规律应用于整车的换档仿真,以比较其对汽车动力性的影响;将未修正和修正过(根据量化汽车质量选择相应的换档规律)的三参数最佳燃油经济性换档规律应用于整车的换档仿真,以比较其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
|
|
|
|
1 |
宋国民,王锦雯,何仁;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汽车换档规律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2 |
蒋学锋,金国栋,徐贤;载货汽车平路行驶换档规律的试验及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3 |
葛安林;程秀生;林明芳;黄秀权;;电子控制液压操纵自动变速系统的研究——对红旗CA—770自动变速操纵系统的改进[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984年01期 |
4 |
黄虎;电控自动变速器的换档规律分析和控制程序设计[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5 |
牛秦玉;张国胜;方宗德;颜克志;李俭波;;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档规律仿真模型的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7年03期 |
6 |
徐亮;李鹏;宋德朝;;自行式工程车辆自动变速的实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年15期 |
7 |
郑磊;郭孔辉;余天明;葛安林;;自动变速器换档规律的图解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S1期 |
8 |
罗君赟
,吴光强
,吴小清;自动变速汽车智能换档控制系统研究[J];汽车研究与开发;2005年11期 |
9 |
姚怀新;;工程车辆牵引动力学概述及其研究回顾(12)[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6年02期 |
10 |
程道然;;景逸汽车自动变速箱建模及换挡规律研究[J];北京汽车;2008年03期 |
11 |
王卓,赵丁选;人工神经网络在ZL50E装载机自动换档仿真中的应用[J];中国公路学报;2002年03期 |
12 |
徐生明;;汽车自动变速器最佳换档车速的研究与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
13 |
龚捷,赵丁选;工程车辆自动变速器换档规律研究及自动控制仿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9期 |
14 |
万茂松,闵永军;ATF油黏度对自动变速器性能的影响[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3年12期 |
15 |
王伟华;王庆年;曾小华;;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换档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S1期 |
16 |
侯培国,韩向芹;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自动变速器换档控制系统[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5年03期 |
17 |
潘良明,吴光强;装有液力变矩器的自动变速汽车的最佳动力性换档规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8 |
张建珍;骆剑亮;;基于三参数最佳动力性换档规律的制定与仿真研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19 |
刘大权;张小东;曲金玉;;公共汽车AMT最佳动力性换挡规律的建模与仿真[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9年02期 |
20 |
尹华兵;范晶晶;程磊;;车辆系统集成化建模与换档规律特性仿真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年2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