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频率分辨光学门的超短光脉冲的完整测量技术
【摘要】:超短脉冲的测量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多年来,我们可以产生出超短脉冲,却无法完整地测量它们。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超短光脉冲产生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可以产生飞秒量级的脉冲,而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不能完整测量这种超短脉冲,于是许多新型的测量方法应运而生。在这些方法中,基于时频技术的频率分辨光学门(frequency-resolved optical gating,简称FROG)能够严格、全面地测量脉冲的振幅和相位,可以用来测量各种波长和能量的超短脉冲。
1993年Trebino工作室第一次提出了频率分辨光学门(FROG)这种概念,并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由FROG测量的输出量(称为谱图),可以利用数学方法建立脉冲恢复运算并作出脉冲的完整描述。由于可以实时测量超短脉冲的强度和相位,FROG的诞生成为了超短脉冲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对测量超短脉冲而言,FROG是一种极其便利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脉冲的特性以及超短脉冲的产生过程。
本文详细介绍了FROG技术回归脉冲幅度相位的原理,并在传统的算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改良的相位恢复算法,即广义投影法。我们对初始假想脉冲计算出其FROG图,并通过算法实现对真实脉冲的幅度和相位的回归。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初始假想脉冲形状,我们的算法都可以回归出很完美的幅度和相位。考虑到实际情况,对FROG图引入了噪声干扰,仍然回归出了比较理想的脉冲。通过仿真模拟计算了回归的相位和幅度与真实脉冲的误差,证明了FROG方法对于超短脉冲测量的强健性。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和完整性,提出了一种将FROG与数字全息术这种同样新兴的技术结合测量超短脉冲的模型,并在理论上对新方法进行了算法分析,初步证明其可行性。
|
|
|
|
1 |
常唯;测量超短脉冲的新技术[J];光机电信息;1998年06期 |
2 |
胡婧,张贵忠,张百钢,禹国俊,向望华;利用频率分辨光学门回归超短脉冲振幅和相位(英文)[J];光电子.激光;2002年03期 |
3 |
姚爱民;王如杰;;超短脉冲新技术的实验与展望[J];激光技术;1985年01期 |
4 |
赵蓉平;超短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眼睑皮肤赘生物[J];激光杂志;2001年01期 |
5 |
龙井华,高继华,巨养锋,阮双琛;用SHG-FROG方法测量超短光脉冲的振幅和相位[J];光子学报;2002年10期 |
6 |
赵曼,王丽,韩秀友,宋春荣;混浊介质对超短脉冲光学性质的影响[J];激光杂志;2003年02期 |
7 |
张海滨,宋文涛,黄培中,李毓麟;超短脉冲光码分多址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器[J];通信学报;2004年10期 |
8 |
刘丰;宋有建;邢岐荣;胡明列;王昌雷;柴路;王清月;;150 μW小型化超短脉冲太赫兹辐射源[J];中国激光;2009年08期 |
9 |
陈越峰,张世文;1.319μm连续固体锁模激光器[J];光学学报;1994年04期 |
10 |
思源;超小型超短脉冲波长可调装置[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9年11期 |
11 |
周海强;帕力哈提·米吉提;;固体激光器在饱和吸收中的超短脉冲频率机制的形成[J];光谱实验室;2008年02期 |
12 |
;超短脉冲啁啾光子晶体光纤[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8年12期 |
13 |
李学信,徐至展;超短脉冲强激光场高次谐波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6年10期 |
14 |
汤秀章,张海峰,李静,陶业争,单玉生,王乃彦;高功率紫外超短脉冲激光[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2年02期 |
15 |
刘如彬;舒永春;张冠杰;舒强;林耀望;姚江宏;王占国;;产生超短脉冲的光泵浦垂直外腔面发射激光器的研究进展[J];激光杂志;2006年02期 |
16 |
王贵诚,洪军;超短脉冲束流位置检测器中电子学电路[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17 |
徐冰,周建平,王益民,李传东,吴建光,张正泉,徐至展;自启动、长时间稳定、低功率泵浦的超短脉冲掺钛蓝宝石激光器[J];光学学报;1996年07期 |
18 |
王贵诚,王子忌,朱忠德;超短脉冲束流位置监测器的校准[J];核技术;1997年01期 |
19 |
曹莉华,常文蔚,岳宗五,赵伊君;超短脉冲强激光等离子体的反常表面吸收[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7年02期 |
20 |
曲林杰;单模光纤中超短脉冲的前向四波混频[J];光学学报;199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