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微波渗硼工艺及机理的探讨

黄子琳  
【摘要】:本文利用微波对某些吸收微波的物质具有特殊的加热作用和微波效应等特点来进行钢铁表面渗硼层的制备。通过对渗层组织、形貌、力学性能等观察与测试,对微波渗硼层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并与常规渗硼进行了比较。为了分析和研究微波渗硼的机理,研究了碳含量对微波渗硼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微波场下渗硼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分析与计算。 实验结果表明:在微波场下渗硼,其渗硼层的形成速率远大于常规渗硼,渗层组织特征与常规渗硼条件下的基本相同,所有渗层都呈现典型的垂直于表面的锯齿状结构。渗层的形成是以形核长大方式进行的。微波场下的渗硼层形成所需的硼原子来源于介质分解的活性硼原子和气态硼化物分解的硼原子。 随着钢中碳含量的增加,渗硼层的组织特征变化规律与常规渗硼层的一致,其渗层的生长形成规律并没有因渗硼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微波渗硼的低、中碳钢渗层中没有明显宽度的富碳区。渗层总厚度随着钢中碳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其减少的幅度要低于常规渗硼,对于低、中碳钢,其变化率大约是其常规渗硼的1/3~1/2。微波渗硼后渗层的显微硬度随着碳含量的增加稍有减少。 微波渗硼扩散激活能大约为2.66×10~5J·mol~(-1),与常规渗硼扩散激活能为同一数量级,微波条件下[B]的扩散过程和机制与常规渗硼相同。微波渗硼的扩散常数为D_0=0.163479m~2/s,较常规渗硼条件相比,大大增加。 介质反应产生活性[B]原子的反应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ΔG与温度T的变化关系分别表示为ΔG_(T1)=-2936260+312.84T,ΔG_(T2)=-3047690+399.74T和ΔG_(T3)=-495732.7+221.15T;在1000K-1300K温度范围,γ-Fe与[B]生成FeB的自由能以及在700K-1000K温度范围,α-Fe与[B]生成FeB的自由能计算公式分别为:ΔG_(γ-Fe)=-69691.48+0.17T和ΔG_(α-Fe)=-69615.80+0.093T。在微波渗硼温度范围内,渗硼反应过程是按照B+Fe_2B→2FeB方向进行。在低于1160K温度微波渗硼,Fe_2B较FeB容易形成。当渗硼温度超过1160K时,形成FeB相的自由能较形成Fe_2B的自由能更低,易形成FeB相。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月岩;柳虹亮;姜长泓;;AOD炉碳含量在线检测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3期
2 谢世义;尤文;李峻峰;;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碳含量建模[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马洪德;孙争取;;济钢结晶定碳技术[J];金属世界;2010年04期
4 孙仲秋;赵云升;阎国倩;卢泰男;;近红外波段无烟煤表面的偏振反射与双向性反射研究[J];红外;2010年03期
5 张仿清,张南屏,刘智,王印月,陈光华;溅射法制备a-Si_xC_(1-x):H薄膜光电性能的研究[J];电子学报;1984年06期
6 谢自力,夏德谦,陈宏毅,朱志明;降低SI-GaAs单晶中碳含量的实验研究[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1年04期
7 李光平,李静,王良,汝琼娜,何秀坤,武惠忠,杨学军;实用型硅单晶中氧、碳含量自动测量系统[J];现代仪器;2001年05期
8 刘彦;陆继东;李娉;潘圣华;谢承利;蒋梅城;;内标法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测定煤粉碳含量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9 曾怡丹;曲洁;;基于BP神经网络的铁液碳、硅含量预测[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0年06期
10 王连成;;对粉末热锻过程中碳含量变化规律的探讨[J];电子工艺技术;1987年07期
11 吴建国;刘士毅;;用光伏法及红外吸收法分析硅单晶质量[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12 谢书明,高宪文,柴天佑;基于灰色模型的转炉炼钢终点预报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1999年04期
13 ;适宜的土地整理工程有利于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固定[J];科技传播;2011年21期
14 何秀坤,王琴,李光平,阎萍,汝琼娜,李晓波;硅中碳含量的低温红外光谱测量和碳带的温度特性[J];半导体学报;1992年11期
15 孙膺九;硅中碳的行为与影响[J];稀有金属;1984年04期
16 沈明新,隋有功;钢水碳含量模型的模糊辨识及应用[J];自动化仪表;1997年04期
17 魏志强;;结晶定碳仪在抚顺新钢铁转炉冶炼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年12期
18 谭淞生,沈金媛,李月珍;硅中碳含量对缺陷成核的影响[J];半导体学报;1986年05期
19 梁骏吾,邓礼生,郑红军;Si-C相图的研究及碳对硅单晶质量的影响[J];稀有金属;1987年05期
20 王克智;鲁俊和;;淬火回火钢激光表面涂敷后热影响回火区的特性[J];应用激光;199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宁;文玉华;;Fe-Mn-Si-Cr-Ni-C系形状记忆合金中一种新的热机械循环训练机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2 张春辉;陈跃军;刘青;;优质碳素结构钢SAE1008的研制[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3卷)[C];2005年
3 左丽峰;连秀敏;;低碳钢碳含量分析方法的改进[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左丽峰;连秀敏;刘博;;直读光谱法分析低碳钢碳含量[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5 刘海东;吴少波;房庆海;;基于LIBS技术的钢水含碳量测量方法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洪;邢阳平;谢平;;长江中下游不同营养水平浅水湖泊碳含量的比较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刘玉生;孙利顺;丁广友;崔宝民;李军明;张超;;RH脱碳工艺探讨[A];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钢连铸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红岗;张春亮;;RH脱碳率影响因素的研究[A];2007年全国RH精炼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陈友明;杨生荣;张俊彦;;碳含量对BC_xN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吴东晓;郭莉萍;张大同;;探讨用SEM-EDS分析材料的碳含量[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练武;纳米V_8C_7粉末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周斌;晚新生代以来灵台黄土剖面元素碳记录与气候环境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3 王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肖政伟;以不同原料制备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LiFePO_4/C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肖逸锋;WC-Co梯度硬质合金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王勇围;低碳Mn系空冷贝氏体钢的强韧性优化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隋鹤龙;新型高Cr热作模具钢的组织与性能[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张翼英;等离子体CVD法制备a-Si_(1-x)C_x:H薄膜及其微结构和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景财年;CMnAl-TRIP钢组织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陶绍平;钢包内衬用MgO基和Al_2O_3基耐火材料对钢质量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子琳;微波渗硼工艺及机理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李庆云;黄淮海平原杨农间作系统碳贮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3 王敏英;海南岛中部丘陵地区4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动态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D];海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幼华;碳含量对MIM不锈钢烧结性能和腐蚀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年
5 肖仲文;亚微米硬质合金制备过程中碳含量的控制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院;2004年
6 刘学松;碳含量对Ti(C,N)基金属陶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孙新涛;碳在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的作用[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8 戚剑飞;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年
9 焦秀梅;湖南省森林植被碳贮量及地理分布规律[D];中南林学院;2005年
10 张琼;桉树工业原料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贮量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晨;炼钢渣中的碳溶解度[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2 葛进;北极圈冻土碳含量远超预计[N];科技日报;2008年
3 文萃;“斤斤计较”培养减碳意识[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通讯员 崔国强 记者 郑戈;唐钢年产150万吨生产线投产[N];中国冶金报;2007年
5 李新林 刘延军;安钢掌握VD炉“氧脱碳”技术[N];中国冶金报;2007年
6 ;低(超低)碳贝氏体钢发展迅速[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7 ;宝钢集团上海五钢短流程钢厂投产后18个月生产运行情况[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8 全国炼钢-连铸知识竞赛组委会专家组;VOD:不锈钢生产的法宝[N];中国冶金报;2007年
9 声文;新型超低碳贝氏体耐大气腐蚀钢[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10 陶钧;提高终点控制双命中率[N];中国冶金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