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月岩;柳虹亮;姜长泓;;AOD炉碳含量在线检测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3期 |
2 |
谢世义;尤文;李峻峰;;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碳含量建模[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3 |
马洪德;孙争取;;济钢结晶定碳技术[J];金属世界;2010年04期 |
4 |
孙仲秋;赵云升;阎国倩;卢泰男;;近红外波段无烟煤表面的偏振反射与双向性反射研究[J];红外;2010年03期 |
5 |
张仿清,张南屏,刘智,王印月,陈光华;溅射法制备a-Si_xC_(1-x):H薄膜光电性能的研究[J];电子学报;1984年06期 |
6 |
谢自力,夏德谦,陈宏毅,朱志明;降低SI-GaAs单晶中碳含量的实验研究[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1年04期 |
7 |
李光平,李静,王良,汝琼娜,何秀坤,武惠忠,杨学军;实用型硅单晶中氧、碳含量自动测量系统[J];现代仪器;2001年05期 |
8 |
刘彦;陆继东;李娉;潘圣华;谢承利;蒋梅城;;内标法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测定煤粉碳含量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
9 |
曾怡丹;曲洁;;基于BP神经网络的铁液碳、硅含量预测[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0年06期 |
10 |
王连成;;对粉末热锻过程中碳含量变化规律的探讨[J];电子工艺技术;1987年07期 |
11 |
吴建国;刘士毅;;用光伏法及红外吸收法分析硅单晶质量[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12 |
谢书明,高宪文,柴天佑;基于灰色模型的转炉炼钢终点预报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1999年04期 |
13 |
;适宜的土地整理工程有利于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固定[J];科技传播;2011年21期 |
14 |
何秀坤,王琴,李光平,阎萍,汝琼娜,李晓波;硅中碳含量的低温红外光谱测量和碳带的温度特性[J];半导体学报;1992年11期 |
15 |
孙膺九;硅中碳的行为与影响[J];稀有金属;1984年04期 |
16 |
沈明新,隋有功;钢水碳含量模型的模糊辨识及应用[J];自动化仪表;1997年04期 |
17 |
魏志强;;结晶定碳仪在抚顺新钢铁转炉冶炼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年12期 |
18 |
谭淞生,沈金媛,李月珍;硅中碳含量对缺陷成核的影响[J];半导体学报;1986年05期 |
19 |
梁骏吾,邓礼生,郑红军;Si-C相图的研究及碳对硅单晶质量的影响[J];稀有金属;1987年05期 |
20 |
王克智;鲁俊和;;淬火回火钢激光表面涂敷后热影响回火区的特性[J];应用激光;1991年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