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研究

夏亚民  
【摘要】: 高新区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结合的主要形式,促进了发明或发现通畅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高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考察国内外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科学园区在完善国家、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极化作用。同时,园区也是企业创新的温床,培育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为企业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说明,高新区在促进企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该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国各国家级高新区在地区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1)高新区已经是我国政治和经济改革和创新的核心区域和示范基地,其中很多创新是自主的知识创新;(2)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3)高新区已经形成产业或地区簇群,产业簇群的复杂度和深度对地区经济的竞争力有直接影响;(4)高新区的创新示范效应和扩散能力实现了对周边地区和传统产业的辐射作用,有可能带动我国企业的升级换代和变革。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我国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高新区担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是高新区的根本宗旨,加强科技创新是高新区建设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高新区履行职能的根本要求。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的构建对于我国高新区实现二次腾飞具有重要意义,对推进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 立足于服务企业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本区域企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基本考虑,本文系统研究了国家高新自主创新系统的相关问题,构建了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模型,分析了其中的创新平台构成,并提出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式与机理,提出了构建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的相关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为: 第1章,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拟定全文分析框架、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从创新理论、创新系统理论、高新区及其发展理论三个方面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3章,本文的核心章节,提出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内涵、特征与功能;构建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的机构模型;分析了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4章,分析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的重要部分——创新平台的内涵、结构与功能,并提出了其构建途径。 第5章,高新区自主创新的运行分析,分析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并提出了运行模式。 第6章,构建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培育的支撑体系,并从人才、财税、服务、市场、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论述。 第7章,对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进行案例研究。概括了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并提出了其自主创新系统构建的途径。 第8章,全文总结与展望。 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出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的概念,并构建了其结构模型,分析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的互动关系; (2)提出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模型,该模型以企业为主体,整合了内、外部驱动因素,综合分析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 (3)提出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运行的四种模式:“核心企业主导+配套企业参与”模式、产业内的自主合作创新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扶持模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宁钟;创新集群与知识溢出集中化问题分析[J];科研管理;2005年02期
2 张仁开;;上海发展创新集群的战略研究[J];城市;2008年04期
3 葛兵;;基于创新集群的广西锰业发展对策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8年10期
4 骆静 ,聂鸣;创新集群及其分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3期
5 陈亚辉;何科方;;论科技园区社会资本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J];社科纵横;2006年10期
6 姜彩楼;徐康宁;;创新集群的内涵与形成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11期
7 王炳富;刘芳;;创新集群内知识转移的模式与特点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6期
8 宋琦;韩伯棠;李燕;;创新集群理论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8期
9 李长松;陈一鸣;邹毓喆;;产业集群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3期
10 朱滋婷;于丽英;;欧洲创新集群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3期
11 梁静国,陶丽娜;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02期
12 ;创新集群是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重要途径[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06期
13 王蔚;;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形成创新集群[J];杭州通讯;2006年04期
14 钟书华;;创新集群与创新型国家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06期
15 甄杰;任浩;;创新集群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8年11期
16 龙开元;;创新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12期
17 王炳富;张书慧;;基于创新集群视角的社会资本生成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0年22期
18 李冰;侯鹏;;论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04期
19 钟书华;;创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8年01期
20 吴瑞芹;张仁开;;上海发展创新集群的战略研究[J];经济前沿;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西川;刘国柱;;基于技术链与产业链交互效应的创新集群构建路径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敬甯;王缉慈;;中国创新产业集群研究——以深圳数字电视产业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陈海华;陈松;;创新集群的相关研究及进展[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4 徐人平;舒晓楠;王坤茜;;论快速成型与技术创新[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滕堂伟;曾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实质、问题与对策[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6 徐人平;舒晓楠;王坤茜;;快速成型和技术创新[A];2004年十一省区市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熊胜绪;黄昊宇;;硅谷的创新机制分析[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同昇;;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空间扩散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杜跃平;;增强企业核心能力与培育技术创新轨道[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陈晓红;彭子晟;;构建湖南省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魁礼;创新集群知识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仵凤清;基于自组织理论与生态学的创新集群形成及演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3 王福涛;创新集群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于秀彬;科技创新集群的系统科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董微微;基于复杂网络的创新集群形成与发展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李卫国;创新集群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韩继坤;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区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建军;硅谷模式及其产学创新体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
9 许继琴;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范硕;英国“剑桥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柱;创新集群建构的理论、路径和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丽莎;创新集群的生成机制及其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3 林秀玉;创新集群的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馨然;创新集群中政府的组织过程及策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付颖;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科技创新集群形成机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陈哲;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创新集群形成机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梁晨;创新集群知识资源配置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孙晴晴;工程机械创新集群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9 马玲;基于创新集群的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丽;上海市集成电路创新集群构成要素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传书;培育创新集群实现国家高新区新跨越[N];科技日报;2006年
2 杨帆;打造全国顶级产业创新集群[N];苏州日报;2007年
3 李壮 杨文利;创新集群 高新区事业发展的“二次创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4 记者 宋茜;南昌高新区打造五大产业创新集群[N];江西日报;2007年
5 刘志奇;建设一批创新集群[N];经济日报;2007年
6 记者 田立民 编辑 朱贤佳;四大领域“对接” 中法创新集群合作论坛开幕[N];上海证券报;2010年
7 杨文利;打破低端锁定高新区创新集群不断升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8 卢育辉通讯员 伍文彬;技术洼地是创新集群的向心力[N];广东科技报;2007年
9 记者 乔地;河南涌现7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李壮 杨文利;高新区主任纵论创新集群与国家高新区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