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复合累托石颗粒材料的制备及处理铜冶炼工业废水的研究

王湖坤  
【摘要】: 水淬渣是炼铁高炉排出的高温熔融状的矿渣经水急骤冷却而成的一种工业废渣,粉煤灰是燃煤电厂将粉煤高温燃烧后产生的一种似火山灰物质的废弃物,累托石是二八面体云母和二八面体蒙脱石组成的1:1规则间层矿物,它们对水中杂质都有较好的吸附性能,是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但是,这些粉状非金属吸附材料处理废水时存在粒度细、遇水后易分散粉化、后续固液分离十分困难、易形成新的工业污泥、吸附材料不能重复使用、吸附质不能回收等问题,难于实际工业应用。铜冶炼工业废水是在铜冶炼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含有Cu、Pb、Zn、Cd、Ni等多种重金属离子,传统处理方法是加入石灰乳中和,产生大量的化学污泥,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选择水淬渣—累托石、粉煤灰—累托石复合颗粒吸附材料的制备并用于处理铜冶炼工业废水来开展研究,对解决上述这些技术问题、开发环境友好型吸附材料、彻底治理铜冶炼工业废水的污染、综合利用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论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水淬渣—累托石、粉煤灰—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的合成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以水淬渣、粉煤灰工业废渣为骨料,以累托石作为粘结剂,以工业淀粉作为发泡剂,探索了复合非金属颗粒吸附材料制备工艺条件,运用XRD、SEM、FTIR、TG等分析与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复合非金属颗粒吸附材料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对铜冶炼工业废水中多种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的竞争吸附/解吸规律;研究了复合非金属颗粒吸附材料去除铜冶炼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吸附热力学参数及吸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颗粒吸附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1、水淬渣—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制备工艺条件为:水淬渣与累托石的比例为1:1,另加入10%的添加剂(工业淀粉)和50%的水,造粒焙烧温度为400℃,制成的颗粒吸附材料吸附效果好,散失率低。TG图谱分析表明主要是失去累托石中的吸附水和层间水;XRD图谱分析说明其物相组成未发生变化;SEM图像显示微孔结构非常明显,孔道分布均匀广泛,形状规则,孔径最小约5Bm,最大约80μm,90%的孔径在30~50μm之间;该材料的显气孔率为62.29%,吸水率为58.82%,体积密度为1.06 Kg/m~3,抗压强度为2.22 MPa。 2、粉煤灰—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制备工艺条件为:粉煤灰与累托石的比例为1:1,另加入15%的添加剂(工业淀粉)和50%的水,造粒焙烧温度为500℃。制成的颗粒吸附材料吸附效果好,散失率低。TG图谱分析表明主要是失去累托石中的吸附水和层间水;XRD图谱分析说明其物相组成未发生变化;SEM图像显示微孔结构非常明显,孔道分布均匀广泛,形状规则,孔径最小约5μm,最大约70μm,80%的孔径在20~50μm之间;该材料的显气孔率为64.93%,吸水率为68.49%,体积密度为0.95 Kg/m3,抗压强度为2.15 MPa。 3、水淬渣—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与粉煤灰—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比较,其除铜效率及散失率相差无几,但是,制备水淬渣—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的焙烧温度较低,添加剂的使用量较小,应用于实际,其生产成本明显低于粉煤灰—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二、颗粒吸附材料静态处理铜冶炼工业废水及其再生利用 1、水淬渣—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去除铜冶炼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适宜条件及处理效果为:在未调节铜冶炼工业废水pH值的条件下,颗粒吸附材料用量为0.05g/cm~3,反应时间为40min,温度为25℃(常温),Cu~(2+)、pb~(2+)、Zn~(2+)、Cd~(2+)、Ni~(2+)的去除率分别为98.2%、96.3%、78.6%、86.2%、64.2%,处理后的残留浓度均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2、粉煤灰—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去除铜冶炼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适宜条件及处理效果为:在未调节铜冶炼工业废水pH值的条件下,颗粒吸附剂用量为0.07g/cm3,反应时间为60min,温度为25℃(常温),Cu~(2+)、pb~(2+)、Zn~(2+)、Cd~(2+)、Ni~(2+)的去除率分别为98.9%、97.5%、96.7%、90.2%、79.1%,处理后的残留浓度均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3、颗粒状水淬渣—累托石、粉煤灰—累托石吸附材料对铜冶炼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率略比粉状的低,但是颗粒状吸附材料易于固液分离,能够重复利用。 4、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正交试验最佳吸附条件下吸附饱和的水淬渣—累托石、粉煤灰—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进行形貌分析,没有出现模糊、微孔被堵等现象,说明水淬渣—累托石、粉煤灰—累托石在焙烧过程中烧结较好,遇弱酸性铜冶炼工业废水没有发生分散、粉化现象。 5、用1mol/L NaCl溶液对正交试验最佳吸附条件下吸附饱和的水淬渣—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进行解吸再生效果最好;经过6次再生和重复使用,处理后的废水中Cu~(2+)、Pb~(2+)、Zn~(2+)、Cd~(2+)、Ni~(2+)的残留浓度均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质量仅损失2.2%,抗压强度仅损失4.05%,说明造粒效果较好。 6、用1mol/L NaCl溶液对正交试验最佳吸附条件下吸附饱和的粉煤灰—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进行解吸再生效果最好;经过6次再生和重复使用,处理后的废水中Cu~(2+)、Pb~(2+)、Zn~(2+)、Cd~(2+)、Ni~(2+)的残留浓度均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质量损失为2.6%,抗压强度损失为4.65%,说明造粒效果也比较好。 7、再生的水淬渣—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的抗压强度与质量的损失率比再生的粉煤灰—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的略小,说明水淬渣—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的造粒效果更好一些。三、颗粒吸附材料动态处理铜冶炼工业废水及其再生利用 1、用水淬渣—累托石颗粒材料填充的吸附柱处理铜冶炼工业废水,以《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为依据,流速为2mL/min和3mL/min、穿透时间为48h和30h时,总交换吸附容量分别为3.785mg/g和3.207mg/g,分别通过了378.95倍和355.26倍柱体积的铜冶炼工业废水,处理后的水中Cu~(2+)、Pb~(2+)、Zn~(2+)、Cd~(2+)、Ni~(2+)的残留浓度均能达到排放标准。 2、用粉煤灰—累托石颗粒材料填充的吸附柱处理铜冶炼工业废水,以《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为依据,流速为2mL/min和3mL/min、穿透时间为46h和28h时,总交换吸附容量分别为3.313mg/g和2.996mg/g,分别通过了363.16倍和331.58倍柱体积的铜冶炼工业废水,处理后的水中Cu~(2+)、Pb~(2+)、Zn~(2+)、Cd~(2+)、Ni~(2+)的残留浓度均能达到排放标准。 3、入水流速越小,交换吸附容量越大,处理效果越好。低流速条件下,重金属离子与水淬渣—累托石、粉煤灰—累托石颗粒材料有较长的接触时间,从而增加了交换吸附容量。 4、以《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为依据,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水淬渣—累托石颗粒材料比粉煤灰—累托石颗粒材料的交换吸附容量要大些,处理的铜冶炼工业废水量要多些。 5、用1mol/L NaCl溶液作为解吸剂,在流速为12mL/min、流过时间为4小时的条件下,再生的水淬渣—累托石颗粒材料和粉煤灰—累托石颗粒材料的交换吸附容量分别可以达到新鲜材料的95.53%和93.69%,活性几乎完全恢复。 6、经过6次的再生和重复使用,水淬渣—累托石颗粒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交换吸附容量只降低了3.14%,粉煤灰—累托石颗粒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交换吸附容量降低了3.42%,水淬渣—累托石颗粒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交换吸附容量的变化比粉煤灰—累托石颗粒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交换吸附容量的变化要小些。说明所制的颗粒材料重复吸附处理铜冶炼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效果较好。四、颗粒吸附材料对铜冶炼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机理 1、无论是在静态还是动态试验条件下,水淬渣—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对铜冶炼工业废水中的Cu~(2+)、Pb~(2+)、Zn~(2+)、Cd~(2+)、Ni~(2+)的吸附选择性依次为:Zn~(2+)Cu~(2+)Ni~(2+)Cd~(2+)Pb~(2+),对Zn~(2+)、Cu~(2+)有很好的选择性。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q_e=1.06C_e~0.47,吸附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C_t=C_o x e~(-kt),即lnC_(Cu2+)=-0.0112t-2.2895,lnC_(Pb2+)=-0.0126t-3.1407,lnC_(Ln2+)=-0.0074t+0.4714,lnC_(Cd2+)=-0.0047t-1.0888,lnC_(Ni2+)=-0.0038t—0.3713,说明液膜扩散为吸附过程的主控步骤;吸附热力学参数为:△H=-12.91kJ/mol,△S=-29.14J/(k·mol),△G=-4.21 kJ/mol,热力学数据表明吉布斯自由能的减少是水淬渣—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吸附铜冶炼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主要推动力。 2、无论是在静态还是动态试验条件下,粉煤灰—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对铜冶炼工业废水中的Cu~(2+)、Pb~(2+)、Zn~(2+)、Cd~(2+)、Ni~(2+)的吸附选择性依次为:Zn~(2+)Cu~(2+)Ni~(2+)Cd~(2+)Pb~(2+),对Zn~(2+)、Cu~(2+)有很好的选择性。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q_e=1.02C_e~0.49,吸附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C_t=C_o x e~(-kt),即lnC_(Cu2+)=-0.0094t-1.4342,lnC_(Pb2+)=-0.0166t-2.1868,lnC_(Zn2+)=-0.0082t+0.2111,lnC_(Cd2+)=-0.0029t-1.1958,lnC_(Ni2+)=-0.0025t-0.4744,说明液膜扩散为吸附过程的主控步骤;吸附热力学参数为:△H=-11.98kJ/mol,AS=-26.82J/(k·mol),△G=-3.97 kJ/mol,热力学数据表明吉布斯自由能的减少是粉煤灰—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吸附铜冶炼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主要推动力。 3、在焙烧温度为400℃或500℃时,水淬渣、粉煤灰、累托石的物相组成未改变,累托石的晶体结构未发生破坏。水淬渣—累托石、粉煤灰—累托石颗粒吸附材料对铜冶炼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机理主要是水淬渣或粉煤灰与累托石协同吸附作用的结果。当然,工业淀粉灼烧时的发泡作用也很重要。 论文研究结果对于非金属吸附材料的复合造粒成型及去除、回收废水中的重金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为铜冶炼工业废水以及其它含重金属废水处理工程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付桂珍;龚文琪;陈治;;蒙脱石颗粒吸附剂的制备及除锌研究[J];环境工程;2009年02期
2 付桂珍;刘刚伟;;蒙脱石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工艺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3 付桂珍;刘红;刘刚伟;;蒙脱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王健;吕宪俊;胡术刚;金子桥;;低成本快硬材料在膏体充填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09年11期
5 张新;尹锦锋;;粉煤灰吸附垃圾渗沥液中TP和重金属的试验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9年05期
6 ;粉煤灰造粒回炉项目通过验收[J];再生资源研究;1995年05期
7 ;《用于废水处理的累托石吸附剂及其生产方法》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汪勇刚,屠平;粉煤灰在我厂使用的体会[J];四川水泥;2003年02期
9 张光荣,杨雅秀;德保煤系地层中规则混层矿物——累托石的发现[J];硅酸盐学报;1982年02期
10 向建敏,贺小平;热重法研究累托石的加热脱水动力学[J];非金属矿;1995年04期
11 孙冬兰,江林根;氧化钛交联累托石的离子交换与吸附性能研究(Ⅰ)[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6年05期
12 石眺霞,孙家寿;羟基锆交联累托石的制备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03期
13 宋明全,江山红;一种新型造浆材料—累托石[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4年06期
14 王益庆,张惠峰,尹丽君,张立群,汪昌秀;累托石/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J];橡胶工业;2003年08期
15 曲晶,韩丽;累托石粘土改性试验研究及其进展[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4年01期
16 李华;粉煤灰填充再生聚烯烃新技术[J];塑料工业;1995年04期
17 宋明全,江山红;一种新型的造浆材料─累托石粘土[J];西部探矿工程;1995年04期
18 董选普,王维聪,熊胜莲;累托石新型铸造涂料的开发[J];热加工工艺;1997年06期
19 汪昌秀,赵连强,陈济美,毛艳;累托石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01期
20 张泽强;TiO_2/累托石吸附和光催化降解处理造纸废水[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家珍;孙卫;杨翠芳;亢风琴;邬家龙;扬子文;;某品牌承重砖中天然放射性的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2 饶波琼;龚文琪;杜金逵;韩沛;贾妙麟;;矿物负载纳米TiO_2颗粒材料对造纸废水的处理[A];中国硅酸盐学会非金属矿分会非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周凤瑛;李元干;;提高粉煤灰三渣混合料道路基层早期强度的研究[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4 封孝信;冯乃谦;韩冬;;粉煤灰与沸石的复合对ASR的影响[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戴镇潮;;粉煤灰的水化热及对混凝土密实性和后期强度的影响[A];HPC2002第四届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光华;苏慕珍;路永华;;粉煤灰活性激发微观机理的研究[A];新型建筑材料技术与发展——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新型建筑材料论文集[C];2003年
7 祝建国;王玉功;毛振才;;原子荧光光谱法快速测定粉煤灰中的砷与汞[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杨玉芬;盖国胜;郝向阳;;微珠表面改性及增白机理分析[A];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刚;马鸿文;冯武威;丁秋霞;;利用提钾废渣和粉煤灰制备矿物聚合材料的实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矿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许士洪;彭长琪;上官文峰;;用粉煤灰制备聚氯硫酸铝铁及其絮凝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湖坤;复合累托石颗粒材料的制备及处理铜冶炼工业废水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乔秀臣;用FGD激活废弃粗粉煤灰固化/稳定重金属废物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王晓钧;粉煤灰机械研磨中物理与机械力化学现象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4 聂轶苗;SiO_2-Al_2O_3-Na_2O(K_2O)-H_2O体系矿物聚合材料制备及反应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周学武;粉煤灰与污泥配施改良山东郑路、华丰盐碱地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史非;常压干燥制备SiO_2气凝胶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王晓燕;阿司匹林和盐酸雷尼替丁包衣颗粒的压缩成形性及稳定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8 霍晓君;配施粉煤灰等三种废弃物改良包头砂化土壤生态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胡家国;电厂粉煤灰矿山充填胶凝机理研究及水化反应动力学特性[D];中南大学;2004年
10 陈建刚;粉煤灰合成沸石固磷机制及固磷能力强化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粉煤灰净化马家沟河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钱文勋;粉煤灰早期活性激发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2年
3 丁军;粉煤灰改良砂姜黑土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00年
4 胥书霞;粉煤灰贮放场灰水污染物运移及扬尘防治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5 饶波琼;纳米TiO_2光催化颗粒材料的制备及对造纸废水的处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马年祖;石灰、粉煤灰稳定天然砂砾基层结构的应用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焦有宙;粉煤灰静电分离脱炭技术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1年
8 郭风风;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9 张慰;粉煤灰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10 焦永顺;粉煤灰在高填路堤中的综合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春红;辽阳 废弃粉煤灰变“金砖”[N];辽宁日报;2007年
2 李宝智;二次资源——粉煤灰[N];中国矿业报;2003年
3 林传仁;“吃”进粉煤灰 “吐”出新建材[N];福建日报;2006年
4 记者  刘志强;粉煤灰二次污染不可忽视[N];科技日报;2007年
5 久木;国内首个以粉煤灰为原料的大型氧化铝项目启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记者段华;石河子市用粉煤灰造纸[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7 戚敏红 程伟虹;全市三成粉煤灰 “砌成”高楼大厦[N];江阴日报;2010年
8 记者 呼跃军;我国实现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产业化[N];中国化工报;2006年
9 宝玉;淮北凌云电力实业公司粉煤灰活化剂生产线试产成功[N];中国建材报;2006年
10 记者 杨煜莲;昌鑫成为宁夏新墙材龙头企业[N];中国建材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