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及路径研究

于国波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和技术创新正在改变着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的可获知识资源更好地进行技术积累和创新成为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中心问题。研究如何整合企业内外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本实现知识共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背景、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思想。论文首先剖析了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基于内生型、外生型知识共享和智力资本整合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最后结合中材集团实际提出具体对策。纵观全文,其主要工作概括如下: (1)在研究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中,论文首先从知识共享源的运动、知识共享过程、知识共享载体三方面分别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途径;剖析了知识共享中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模型。 (2)在研究基于外生型知识共享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中,论文根据知识距离理论确立了寻找外源知识共享主体的策略,分析了外生型知识共享的障碍和弊端,讨论了基于引进、购并与合作三种基于外生型知识共享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式,并在分析各模式优缺点和应用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于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综合模式。 (3)在研究基于内生型知识共享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中,论文在分析内生型知识共享的知识来源和研发活动中的知识共享过程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研发过程中如何促进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问题,建立了动态内生性知识共享管理模型,提出了促进研发过程中内生型知识共享和加强组织内部文化建设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4)在研究基于智力资本整合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中,论文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了影响智力资本整合的因素,并基于并行工程的思想提出了智力资本整合模型,确立了智力资本整合的实现方式,针对智力资本的三种形式提出了相应管理策略。 (5)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方面,论文结合已有的评价视角,探讨了运用模型方法进行综合测度;确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建立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实现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晓耘;江贺涛;梁玲夫;;软件企业显性知识整合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7年06期
2 蒋同明;;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企业活力;2010年06期
3 徐建中;李荣生;;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7期
4 罗正清;;基于知识属性的组织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03期
5 钟耕深,赵前;团队组织中知识共享的风险、障碍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6 蒋文晶;;浅论促进组织知识共享的策略[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15期
7 赵清华;;知识共享的制度化推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08期
8 杨青菁;;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9期
9 刘希宋;王辉坡;;组织内知识共享的生态竞争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4期
10 李菲菲;赵捧未;;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共享参考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年03期
11 章垚鹏;;关于企业内知识共享的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年24期
12 高建丽;;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经济;2007年07期
13 高原;周燕;;基于需要理论的知识共享问题研究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4 樊晓;;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华商;2007年28期
15 王前锋;何飞翔;;企业知识战略联盟中个体知识共享效用模型研究[J];现代商业;2008年17期
16 金添佳;;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2008年32期
17 熊涛;;基于BLOG的企业默会知识共享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9期
18 刘开;吕强;刘媛媛;;企业内员工隐性知识共享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年06期
19 吴翊民;;供应链成员间知识共享与创新探讨[J];物流技术;2009年01期
20 刘冰峰;王培根;胡春华;;产学合作中的共有知识产权探讨[J];商业时代;2009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平;胡艳军;;高校教师知识共享问题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朱安;;营造知识共享文化 指导员工行为[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林钟高;;组织结构、信息体制与企业内部控制模式研究——基于组织知识共享理论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志杰;刘瑞林;;浅论广州本田的知识管理[A];第10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陈湘;;索引与信息服务[A];2005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建华;魏海标;;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策略分析[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六平;;集团内部如何真正解决知识共享的关键问题[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吴杰;崔维军;;基于熵权法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9 刘中文;姜小冉;张序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10 李福苟;;坚持技术创新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国波;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及路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田雯;通过激活社会资本在虚拟社区中实现知识共享[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周勇士;供应链知识共享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李丹;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知识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夏晶;高校知识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赵鑫;组织创新氛围、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丽丽;大学创新团队成员心理契约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初浩楠;中国文化环境下企业人际信任及其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宋志红;企业创新能力来源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黄福玉;面向组织记忆的岗位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豪;知识共享在团队过程与团队效能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蒋凯;基于灰色理论的项目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沈旭文;威客模式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康;知识型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志伟;基于MIS的A公司知识挖掘与知识共享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宗胜亮;网络环境下合作R&D项目的知识共享机理及促进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付桃红;软件外包中发包方与接包方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作凤;知识共享机制及其在企业中的构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年
9 赵玉洁;跨学科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吕程;项目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与绩效结果[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卫新华 实习生 陈婷;我市技术创新能力西部居中[N];重庆日报;2002年
2 南京大学商学院 张骏生;浅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N];光明日报;2002年
3 李卉;我国企业集团技术创新能力呈现逐年增长态势[N];中国信息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安再祥;安徽加快技术创新能力建设[N];中国工业报;2009年
5 李富强 葛新权;建立知识共享管理系统的思路[N];首都建设报;2010年
6 通讯员 邓扬中 黄鹤;促进产学研结合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N];永州日报;2009年
7 吴建中;知识共享的关键在开放[N];文汇报;2005年
8 记者李秀 实习生姜莱;技术创新能力增强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N];石河子日报(汉);2010年
9 易水;美国银行如何实现知识共享[N];人民邮电;2004年
10 深科;深圳技术创新能力列第二[N];广东科技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