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冲击载荷下加筋板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及屈曲研究

彭英  
【摘要】: 加筋板结构既能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又能减轻结构重量,提高结构效率和经济性,因而在航空航天、桥梁和船舶等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加强筋的引入带来结构上的不连续性和各向异性,因此分析它们的性能十分复杂。其中,对加筋板结构动力响应尤其是非线性动力响应的研究还很不充分。至于动力屈曲,即使是普通的板壳结构还有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而对于冲击载荷下加筋板结构动力屈曲的研究,已公布的文献更是少见。 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冲击载荷下加筋板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及动力屈曲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合理的理论分析模型和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加筋板结构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行为,探讨加筋板结构动态响应特征与机理,考察由于加强筋的引入所带来的结构上的不连续性和各向异性对结构整体动态行为的影响。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 1.采用符合船舶实际情况的弹性转动约束边界条件,推导计算加筋板在冲击载荷下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及动力屈曲的数值解法,并对加筋板动力响应及动力屈曲的影响因素做了详细分析。文中有关边界约束影响的分析结论,可以为实际船体板架结构的设计和计算提供依据。 2.基于塑性理论,推导了计及轴力影响时,单轴对称截面的轴力-弯矩交互作用关系式(或称为广义屈服条件)。文中所推出的理论公式,对结构的塑性动力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3.采用具有单轴对称截面的梁(或交叉梁系)模型,分析了单向(或双向)加筋板的大挠度塑性动力响应问题,并将各种不同方法计算加筋板大挠度塑性动力响应的结果进行比较。 4.提出任意形状的冲击载荷可以用一个等效的矩形脉冲代换的简化方法,并为验证其可行性作了详细的对比计算。对于塑性变形的结构,计算其最终塑性变形时,建议采用载荷等效代换的方法,可以使计算大为简化。 5.采用Lee极值原理确定双向加筋板结构的大挠度刚塑性动力响应的瞬时模态解,通过算例分析证实了利用Lee极值原理得到的瞬时模态解是一种研究结构大挠度塑性动力响应的简单而实用的近似方法。 通过对多个算例计算分析结果的比较,可以证明本文所应用的理论方法是正确的,所研制的计算程序是有效的,所得的结果是较为精确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邓庆田;罗松南;彭亮;;圆截面压电曲杆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王东方;贺鹏飞;李岩;郑百林;;刚塑性矩形板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一个新的界限[J];力学季刊;2005年04期
3 敬霖;王志华;赵隆茂;阎庆荣;;撞击载荷下泡沫铝夹芯梁的塑性动力响应[J];爆炸与冲击;2010年06期
4 龚良贵;冲击载荷作用下弹性直杆动力屈曲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1年02期
5 王翔;刘又文;沈庆;宁小倩;;冲击载荷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响应仿真[J];力学与实践;2005年06期
6 陈得良,傅衣铭,肖俊宇;冲击载荷作用下突发脱层层合梁板的非线性动力响应[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7 余新刚;刘华;杨嘉陵;;人体冲撞耐受性分析中的数值模型[J];航空学报;2008年02期
8 龙祖利;动能侵彻电子系统抗冲击防护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15期
9 王蕊;李珠;任够平;李永刚;张善元;;侧向冲击载荷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梁动力响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06期
10 陆薇;吕令毅;崔开荣;;钢-混凝土复合防护板耐冲击性能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8年11期
11 陈念众,张圣坤,孙海虹;一种分析层合板大挠度动力响应的有效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12 毛勇建,王齐鲁,闫渊;一种典型冲击试验夹具的优化设计[J];强度与环境;2003年01期
13 张雪珊;张剑;张军;;高速车轮椭圆化模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08期
14 谢官模,骆东平;流场中环肋柱壳受径向冲量作用的动力响应[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5期
15 卢静涵,沈建虎,赵隆茂;反分析法在结构冲击动力响应实验中的应用[J];爆炸与冲击;2004年02期
16 刘土光,唐文勇;加筋板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塑性动力响应[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17 王德禹,金咸定,张国良;刚塑性梁在任意冲击载荷下的有限变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8 郑际嘉,吴梵;冲击载荷下弹-粘塑性加筋板双重非线性动力响应的有限元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19 霍宏发,于琴,黄协清;组合式爆炸容器冲击载荷及其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0 邹慧君;张毅;;凸轮机构考虑间隙时动力响应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靖华;;功能梯度材料截顶圆锥壳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屈曲[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韩婷;杨嘉陵;刘华;;冲击载荷下复合轻质夹芯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陈华龙;;压机振型分析[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机械装备专业委员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敬霖;王志华;宋延泽;赵隆茂;;多孔金属夹芯板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行为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杨桂通;;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实验研究[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吴颖;徐丹;王志;;基于弹性应力波传播理论的冲击载荷测量[A];中国运筹学会模糊信息与模糊工程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苏佳灿;张春才;禹宝庆;许硕贵;王家林;纪方;;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生物力学意义[A];2008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于亚伦;;岩石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动载荷的分类[A];第四届全国岩石破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9 吴斌;韩强;杨桂通;;结构中应力波传播问题的一些进展[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10 杨桂通;;弹塑性系统动力行为探讨[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英;冲击载荷下加筋板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及屈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方海峰;煤矿井下救生舱及硐室防护结构动力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3 吴桂英;弹塑性结构动力反直观行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4 余晓菲;加筋圆柱壳在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动力屈曲[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褚洪杰;弹性圆柱壳动力和热屈曲中的辛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徐薇薇;几种基本构件的冲击相变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陈小波;近海风机结构体系环境荷载及动力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德军;风—列车—线路—桥梁系统耦合振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胡白香;磁流变液夹层梁的动力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10 廖利;直线电机轮轨交通系统车辆—道岔空间耦合动力学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海龙;石油钻机井架动态响应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2 李情;冲击荷载下缺陷加筋板结构的有限元动力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3 张馨;水下接触爆炸作用下舰船板壳结构动态响应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4 马圆圆;圆柱形爆炸容器壳体动力响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许卫群;冲击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欧阳志为;冲击载荷对复杂板壳结构的破坏概率[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祝振宇;大直径圆筒防波堤在冲击荷载下的动力响应[D];天津大学;2003年
8 李静;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向冲击的试验研究与仿真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9 田子谦;桥墩基础在海浪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樊敏敏;不同锚固方式下楼顶钢塔的动力性能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间市农机监理站 李艳芬;小四轮拖拉机使用中的问题[N];河北科技报;2007年
2 李水根;动态冲击可了解骶骨骨折机制[N];健康报;2006年
3 ;使用小四轮拖拉机的“误区”[N];吉林农村报;2006年
4 林红梅;检测新设备可自动“筛出”超载车辆[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陈希荣;瓦楞楞型与楞形的设计[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王枫;“小四轮”使用注意啥[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7年
7 刘爱顺金军斌;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加速“863”项目攻关进程[N];中国石化报;2007年
8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041班 冉茂强;对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展望[N];贵州民族报;2008年
9 黄克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N];中国文物报;2009年
10 小丽;“快分慢合”离合器操纵四字诀[N];华夏时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