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的知识获取方法研究
【摘要】:
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在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能够根据监测信息判断机器摩擦学系统所处的磨损状态;二是通过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规则知识进行状态识别,这些规则知识就是获取的状态辨识知识,其中知识的获取与表达方法是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的重要研究内容,但是由于摩擦学系统本身的特点,导致其状态辨识的知识共享性比较差,因此需要找到一套知识获取的方法体系,此方法具有移植性,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监测对象,以便获取其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知识。
本文以滑动轴承为研究对象,以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智能化作为出发点,针对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的特点,探索理论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介绍;为了验证此理论方法在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应用的有效性,在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和内燃机摩擦学与动力学模拟试验系统上进行了滑动轴承各典型磨损过程的磨损试验,并通过多种监测信息获取手段得到滑动轴承各典型磨损工况的磨粒和磨损表面信息。
利用试验所获取的滑动轴承磨损过程中磨损表面和磨粒信息,定性分析滑动轴承各典型磨损工况与所产生磨粒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鉴于摩擦学系统状态信息描述的多样化、不相容性及矛盾性等特点,应用集对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建立了磨粒信息与磨损类型之间的定量映射关系模型,针对各不同磨损类型,计算联系度,计算结果表明:联系度越大则越靠近某种磨损表面状态,这种方法可以集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于一体,使状态描述更加全面化,辨识结果更加可靠:同时由于磨损监测过程中获得的属性数目众多,而且这些属性之中存在冗余及关联,对利用机器学习来进行自动识别不利,因此使用粗糙集理论和主元分析等两种不同的数据约简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约简,再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滑动磨损过程中产生的磨粒信息和磨损类型的映射关系识别器。
将人工智能的知识工程用于摩擦学系统,用知识实现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以提高诊断效率,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根据摩擦学系统本身的特点及知识工程中知识获取的概念,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知识获取方法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获取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的经验知识、基于摩擦学系统试验数据的知识获取及基于摩擦学系统监测实例的知识获取。基于经验的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知识获取是通过对摩擦学系统状态监测信息筛选、提取、总结获取辨识知识,这些知识便于以后摩擦学系统状态的智能辨识:运用贝叶斯网络,对监测信息比较齐全、信息量相对比较大的试验数据建立了知识获取模型,获得了对机器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有指导意义的概念性及规律性知识;针对现实运行的机器摩擦学系统监测实例较少或者投入运行时间不长的机器,其监测样本相对比较少的情况,通过引入决策树理论,建立了基于监测实例的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知识获取模型,经过数据预处理,使其不受监测信息类型(定性或定量)的影响,建立机器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的决策树,提取出简单实用的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知识,使得机器的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更快捷、更方便,以此建立适合获取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知识的方法体系。
|
|
|
|
1 |
龚士良;工程测量精度评价集对分析方法[J];岩土工程技术;1998年04期 |
2 |
李清富,胡群芳,刘文,刘建民,彭基辉;集对分析在道路路况评价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02年03期 |
3 |
唐黔湘,罗佑新,李志刚,曾经梁;集对分析理论及其在机械系统可靠度计算中的应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4 |
韩莉,田玉丽;集对分析在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2003年01期 |
5 |
石月珍,严以新;集对分析在盐城滨海湿地区域协调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6 |
赵克勤,王礼品,楼宛华;集对分析在设备设计改造方案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有色设备;1994年03期 |
7 |
张琳,陈绍顺;基于集对分析的战场态势分析模型[J];电光与控制;2005年03期 |
8 |
纪华,郑璐石;支持向量机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宁夏工程技术;2005年02期 |
9 |
王广月,齐波,付志前;地基处理决策的集对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
10 |
梁兴;刘德辉;李志红;;水力机组振动故障的智能诊断技术研究[J];水力发电;2008年12期 |
11 |
龚强,刘健;集对分析法在地基处理方案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交通科技;2003年04期 |
12 |
张春英;梁瑞涛;刘璐;;集对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13 |
赵克勤;基于集对分析的大小关系刻划及应用[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1996年03期 |
14 |
张清河,张云波;不确定性网络计划的工序作业时间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5 |
段绍光;实时空中的多重向量代数在集对分析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1期 |
16 |
阎辉,张学工,李衍达;支持向量机与最小二乘法的关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9期 |
17 |
吴成东,杜崇峰,杨丽英;基于误差修正码的支持向量机大类别分类方法[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8 |
朱金好,罗晓萍;基于决策树型SVM的交通标志图像识别[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19 |
胡桥,何正嘉,张周锁,訾艳阳;经验模式分解模糊特征提取的支持向量机混合诊断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20 |
张明俊,刘以安,马秀芳,魏瑾;基于集对分析的多目标数据关联技术研究[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