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船舶运动状态的波浪外力研究
【摘要】:
针对传统的波浪研究和波浪载荷应用相互独立的问题,本文基于船舶运动状态进行波浪监测、船舶姿态监测的研究,结合当前监测技术,详细分析了基于船舶运动状态的波浪监测技术、传感器的选用、数据的修正和记录措施,并分析了监测数据的具体应用方法。主要工作如下:
(1)从实用角度出发,阐述了工程中常用的波浪理论,包括常用线性波理论、非线性波理论,简要分析了这些理论的研究方法及特点。比较各种理论,建议了实际工程应用中选择波浪理论的原则,并总结了常用波浪谱公式。
(2)针对工程应用,分析船基波浪监测的要素,围绕波浪、船体之间相互运动,详细推导了波浪的监测方法,并从当前众多监测手段中,选择适合船基监测波浪的手段:激光测波技术,并对误差、布置等做了初步建议。
考虑到波浪载荷后期应用,提出监测波浪的相对数据到绝对数据的转换问题,进而研究船舶姿态的监测,结合当前捷联惯性导航两大研究途径,选择适合监测船舶姿态的方法,对仪器的选用、误差、布置等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监测波浪、船舶姿态的基础上,详细推导出如何修正得到真实波长、波高数据,并详细研究了如何确保波浪监测仪器的铅垂方向稳定性问题。
参考ABS监测规范要求,提出适合本文研究系统的数据记录措施,给出各个监测环节、数据修正环节的流程图,根据监测数据、修正数据各自的特点,提出这些数据各自的应用领域。
(3)从船舶稳性、结构最值得关注的安全角度出发,分析基于船舶姿态监测的操纵安全预报,提出针对具体船舶、航区建立具体预报数据库的概念,通过分析提出经验公式的形式,跳出传统耗时的仿真途径。
(4)根据船基波浪监测和常规波浪研究的不同,提出船基波浪后期研究中建立波浪方向谱的必然性,并参考资料分析得到方向谱的制作方法。
(5)对本文课题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并提出本文研究课题面临的理论和技术难点,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
|
|
|
1 |
窦新玉,高永祥;群墩波浪载荷的解析计算[J];港工技术;1987年04期 |
2 |
贺五洲,周正全;水深对船舶运动和波浪载荷的影响[J];中国造船;1997年01期 |
3 |
顾永宁,滕晓青,戴立广,胡日强;大开口船波浪载荷长期预报和弯扭强度整船有限元分析[J];中国造船;1998年02期 |
4 |
朱克强,任鸿,李维扬;垂直支柱小水线面双体船在波浪中的动态响应[J];造船技术;2000年03期 |
5 |
叶永林;吴有生;尤国红;;小水线面双体船波浪载荷水弹性分析(英文)[J];船舶力学;2010年12期 |
6 |
申震亚;波浪计算中的一个局部变分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
7 |
毛筱菲;双体船连接桥波浪载荷的试验研究[J];船海工程;2003年06期 |
8 |
吴忠友;边文凤;;GFRP艇体结构形式比较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0年03期 |
9 |
袁俊;陆红干;;400000 DWT矿砂船直接波浪载荷与全船有限元强度分析[J];船舶设计通讯;2010年S2期 |
10 |
徐能兹,沈进威,陈瑞章,戴仰山,宋竞正,王兴飞;S-175集装箱船舶波浪载荷的船模试验与线性切片理论计算的比较[J];中国造船;1984年02期 |
11 |
;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波浪载荷及其动力响应”学组召开学术报告会[J];船舶工程;1986年03期 |
12 |
王均刚;马汝建;墨蕊娜;;波浪作用下ETMD对W12-1海洋平台振动控制分析[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年02期 |
13 |
吴宗铎;宗智;钱昆;;半潜船波浪载荷计算研究[J];造船技术;2010年04期 |
14 |
靳慧;李菁;李爱群;;波浪载荷下海中观光塔铸钢节点疲劳强度验算[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15 |
徐敏;张世联;;三体船波浪载荷与片体布局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
16 |
徐敏;张世联;;五体船波浪载荷计算研究[J];船海工程;2011年03期 |
17 |
徐敏;张世联;;三体船/五体船的运动及波浪载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
18 |
陈超核;;船体非线性垂向波浪载荷的模型试验技术[J];武汉造船;1997年02期 |
19 |
贺五洲,周正全,程军;水面舰船迎浪航行时大幅运动预报的切片算法[J];中国造船;1998年01期 |
20 |
陈伯真,胡毓仁;船舶结构若干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发展[J];上海造船;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