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硅酸盐纳米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内蒙、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广泛采用了具有优良路用性能和舒适行车性能的沥青路面。西部地区紫外光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使得沥青路面更易因老化而产生疲劳破坏。本文结合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与应用”,在分析研究现有的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效果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层状硅酸盐无机材料进行沥青改性,并对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采用熔融插层方法,制备了具有插层结构的有机化蒙脱土纳米改性沥青,并对其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蒙脱土片层分散在沥青中起到阻隔的作用,阻碍了沥青分子链的热运动,显著改善沥青的温度敏感性、耐老化性能及抗疲劳性能;有机蒙脱土对沥青胶浆的疲劳性能的改善作用在高应力时比低应力更加明显。
采用单轴压缩、四点弯曲、间接拉伸、直接拉伸实验,对有机蒙脱土改性沥青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相应的疲劳方程。结果表明,有机化蒙脱土纳米改性沥青显著改善了沥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弯曲疲劳特性与动、静态回弹模量,低温和常温下四点弯曲疲劳性能与直接拉伸强度和破坏拉伸应变等动态力学性能。沥青混凝土的累积耗散能与疲劳寿命成正比,低温时在消耗相同能量时的疲劳寿命比常温时高。不同的疲劳评价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沥青混凝土的疲劳寿命。对于同种沥青混凝土,四点弯曲疲劳实验所得的疲劳寿命最高,直接拉伸疲劳实验次之,间接拉伸疲劳寿命最短。
上述研究工作对于提高沥青材料的环境适应性、解决寒冷地区沥青路面的动态疲劳破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层状硅酸盐纳米改性沥青路面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对于促进交通材料的发展、推动我国公路建设有重要意义
|
|
|
|
1 |
陈繁华;吴少鹏;陶园园;王静;佟海波;;有机化累托石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
2 |
黄维蓉;;纳米层状硅酸盐改性沥青相容性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10年03期 |
3 |
景彦平,周凯,李有德;对沥青及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的研究[J];河南交通科技;1998年03期 |
4 |
彭永恒,赵晶,张肖宁;改性沥青中试装置的研制[J];工程机械;1997年09期 |
5 |
高泓,平树江,郭勇;改性沥青与SMA[J];山东交通科技;2000年03期 |
6 |
赵钢,张今朝,杜军;利用改性沥青混合料修补路面的报告[J];辽宁交通科技;2001年02期 |
7 |
史云龙,韩毅,钟建伟;改性沥青的应用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年04期 |
8 |
付海英,谢雷东,窦大营,虞鸣,李林繁,姚思德;加工工艺对改性沥青的性能影响[J];交通科技;2005年02期 |
9 |
黄冬冬;;浅谈改性沥青桥梁伸缩缝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年03期 |
10 |
孙延忠;王静媛;高歌;;小本体聚丙烯改性沥青技术介绍[J];吉林交通科技;2000年04期 |
11 |
莳田突;卓知学;;掺配橡胶的沥青路面[J];市政技术;1984年01期 |
12 |
孔宪明;吴少鹏;刘应田;;几种国产沥青(渣油)改性的研究[J];中国建筑防水;1991年02期 |
13 |
李梅,刘小全,路景富;利用废弃PE改性道路沥青的研究[J];塑料科技;1996年03期 |
14 |
张争奇,张登良;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设计方法探讨[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15 |
赵可
,原健安;聚合物改性沥青流体流变性及改性剂的亚微观形态[J];中国市政工程;2001年04期 |
16 |
牛晓霞,牛玉琴,时占君;改性沥青高温性能评价指标的探讨[J];广东公路交通;2002年02期 |
17 |
吴俊田;SIEFER改性沥青设备[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2年03期 |
18 |
彭晓飞;肖英宗;;浅谈利用灌注改性沥青处理水泥砼路面裂缝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年12期 |
19 |
杨记芳;浅谈麦克改性沥青混合料[J];山西交通科技;2003年S1期 |
20 |
程源;;胶粉改性和公路建设[J];橡胶科技市场;2003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