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的基础研究

李聪  
【摘要】: 厌氧氨氧化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相比,具有很多优势,被认为是目前最经济的生物脱氮途径。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一直以来,厌氧氨氧化菌被认为是一种严格的自养细菌,倍增时间为10.4d,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时间长达110d,限制了该工艺的生产应用。本课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连续实验和批式试验研究了有机碳源条件下厌氧氨氧化菌的代谢特性,培养出了能够氧化乙酸盐的厌氧氨氧化菌,即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菌,并对其活性进行了测定,同时研究了pH值和有机物浓度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已稳定运行的无机营养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设定进水NH4+-N和NO2--N的浓度均为70mg/L,NO3-N的浓度为20mg/L,CH3COONa浓度为95mg/L,保持进水pH值为8.0左右,水力停留时间为1d,连续进水方式培养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菌。连续培养145d后,NH4+-N、NO2--N、NO3--N和有机物都得到稳定去除。 (2)在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菌培养阶段,出水pH值维持在8.7左右,乙酸钠的添加没有影响NH4+-N和NO2--N的去除,反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的去除率分别维持在98.48%和100%左右。有机物的去除率基本上维持在70%-80%之间,硝氮由净产量转变成了净消耗量,有机物和硝氮的去除是同步的。 (3)在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菌的培养过程中,生物膜的颜色也逐渐在变化。在培养初期,生物膜为厌氧氨氧化菌特有的红色。随着厌氧氨氧化异养代谢活性的提高,红色变淡,生物膜逐渐由红色转变为黄色。 (4)0.1g/L青霉素对无机营养条件下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影响不大。添加0.1g/L青霉素46h之后,氨氮和亚硝氮的浓度分别为5.54mg/L和0.16mg/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92.61%和99.75%。未加入青霉素的对照实验中,46h后,氨氮和亚硝氮浓度分别为1.28mg/L和2.79mg/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98.29%和95.61%。 (5)0.1g/L青霉素对有机营养条件下氨氮和亚硝氮的去除没有影响。添加青霉素之后,硝氮和有机物的去除速率增加了,硝氮和COD是同步去除的,添加青霉素和未添加青霉素硝氮的去除速率分别为1.57mg/(L·h)和1.38mg/(L·h),有机物的去除速率分别为29.45 mg/(L·h)和23.92 mg/(L·h)。厌氧氨氧化菌具有代谢多样性,不仅能白养代谢,还具有反硝化的异养代谢能力,在有机碳源条件下,厌氧氨氧化菌能够表现出反硝化代谢特性氧化乙酸钠。 (6)pH值对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影响较大,pH为6和9时都不利于厌氧氨氧化作用的进行,适宜的pH值为7-8。进水pH分别为6、7、8和9时,对应的出水pH值为8.43、8.70、8.59、9.27。 (7)乙酸钠浓度为0.128g/L、0.160g/L、0.225g/L、0.290g/L时,随着有机物浓度的提高,氨氮和亚硝氮的去除率同时下降,由于一部分亚硝氮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亚硝氮去除率下降的趋势没有氨氮明显。不同进水有机物浓度条件下,有机物的平均去除率差别不大,推测在有机物浓度低的时候,有机物的去除主要靠厌氧氨氧化菌完成;当有机物浓度增大后,有机物的去除主要靠反硝化菌来完成。随着有机物浓度的增加,出水中硝氮浓度逐渐降低,一是由于厌氧氨氧化作用生成的硝氮量减少,二是通过反硝化作用被去除。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游少鸿;李小霞;解庆林;马丽丽;潘小桃;赵文玉;;厌氧氨氧化影响因素实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9年10期
2 S.K.Toh;冯卫强;单明军;吕艳丽;;焦化废水处理中厌氧氨氧化菌的优选[J];燃料与化工;2006年03期
3 卢俊平;杜兵;张志;孙艳玲;司亚安;;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影响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年04期
4 周少奇;张鸿郭;;垃圾渗滤液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的协同作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荀方飞;何占飞;葛亚军;马婧一;;厌氧氨氧化处理猪场养殖废水最佳运行工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6 姚俊芹,周少奇;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05年10期
7 吕永涛;董凌霄;叶向德;王志盈;;厌氧氨氧化在生物转盘系统中的实现[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8 齐京燕;李旭东;曾抗美;袁世斌;;基于ANAMMOX的养猪场废水亚硝化过程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21期
9 李晓波;林铁;康媞;;ANAMMOX反应器的启动方法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08年01期
10 操家顺;周文理;张玉涛;韦启信;;厌氧氨氧化、反硝化与甲烷化耦合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1 路青;华兆哲;李秀芬;葛富青;堵国成;陈坚;;MBR中厌氧氨氧化运行特性及微生态结构[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0年04期
12 唐崇俭;郑平;陈小光;;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基质抑制及其恢复策略[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13 赖杨岚;周少奇;;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的协同作用特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3期
14 李慧莉;吕炳南;梁麟;李文娟;;厌氧氨氧化脱氮技术的研究进展[J];水资源保护;2010年06期
15 张少辉;李聪;;有机碳源条件下的厌氧氨氧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6 陈勇;许江涛;;厌氧氨氧化处理高含氮石化废水的试验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6年05期
17 吕永涛;孙红芳;王磊;叶向德;王志盈;;ANAMMOX过程中污泥膨胀的原因分析及消除办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17期
18 张杰;付昆明;曹相生;李冬;孟雪征;;序批式生物膜CANON工艺的运行与温度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8期
19 王奎;黄瑞敏;何鉴尧;高武龙;;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一体化反应器处理禽畜养殖废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4期
20 陈建伟;郑平;丁爽;唐崇俭;;高效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工艺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青;张振贤;付秋爽;徐伟涛;党酉胜;;厌氧氨氧化工艺研究进展[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丽娇;钟玉鸣;贾晓珊;;葡萄糖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电子受体的反应特性[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沈李东;杜萍;曾江宁;徐向阳;郑平;胡宝兰;;化工污染物对椒江口潮间带沉积物厌氧氨氧化菌生态分布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姜昕;马鸣超;李俊;钟佐燊;;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子生态学分析[A];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科技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林琳;曹宏斌;李玉平;;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研究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6 赵宗升;朱霞;李小月;;与厌氧氨氧化相匹配的部分亚硝化工艺控制条件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7 李玉平;李海波;林琳;曹宏斌;刘晨明;张懿;;O1-A-O2(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全程硝化)生物脱氮新工艺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8 刘杰;;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串联工艺处理污泥脱水液的研究[A];中国水污染治理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十七期)[C];2011年
9 李祥;黄勇;袁怡;;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及富集培养方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10 王俊安;李冬;张杰;朱兆亮;付昆明;;城市污水亚硝化稳定实现的途径探讨[A];2008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交流会暨全国水网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刚利;厌氧氨氧化混培物包埋固定化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顾平;猪场废水厌氧氨氧化反硝化甲烷化复合工艺特征分析及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张蕾;厌氧氨氧化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汪涛;厌氧氨氧化工艺快速启动及菌群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俊安;厌氧好氧除磷厌氧氨氧化脱氮城市污水再生全流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6 唐崇俭;厌氧氨氧化工艺特性与控制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刘杰;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一级厌氧出水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8 倪寿清;厌氧氨氧化过程性能和微生物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薛源;前置式厌氧氨氧化—亚硝化MBR耦合工艺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高彦宁;复合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除氮性能与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聪;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的基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宇慧;温度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3 王勇;厌氧氨氧化无纺滤布生物膜反应器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4 谢凯;厌氧氨氧化与短程反硝化除磷的耦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赖杨岚;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的启动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强红;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启动及其处理低碳氮比城市污水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祥;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反应器快速启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8 胡昌旭;厌氧氨氧化—短程硝化联合系统处理猪场废水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9 孙秀会;胶州湾养殖区沉积物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和丰度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马春;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低温和高盐度废水的可行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国娟;脱氮新技术助含氨废水处理[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郝晓地;可持续废水处理法挑战传统技术[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申吉忠通讯员 孙妙 陈哲;COD去除率超过90%[N];烟台日报;2008年
4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 冯艾;印染废水生物处理方法的变革[N];中国纺织报;2005年
5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 冯艾;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方法分析[N];中国纺织报;2005年
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N];科技日报;2005年
7 通讯员 程康 记者 宋鹏;新疆油田稠油污水处理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N];中国石油报;2000年
8 季晓;物化法+生物法提高制药过程含磷废水去除率[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莫梓;“三超王”还原健康概念[N];中国质量报;2006年
10 记者  丁波;小小微生物 解决大问题[N];解放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