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型Bi_2Te_3基材料的制备、微结构及其热电性能研究
【摘要】:
热电材料利用材料本身的物理效应来实现电热之间的转换,既可以利用Seebeck效应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也可以利用Peltier效应用于制冷领域。碲化铋合金及其固溶体是最早被发现也是现今最重要的热电材料体系之一,其主要用于热电制冷领域。作为现今唯一得到商业化应用的热电材料,因区熔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容易产业化、制备过程无相变和区熔材料的热电优值较高等诸多优点,使之成为现今商用碲化铋合金主要制备技术。但采用区熔材料制备的器件热电转换效率仍然偏低,使得其大规模应用受到了限制,而且区熔材料的机械性能较差,不利于材料的加工和器件的制备,因此必须通过优化材料的制备工艺来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和机械性能。
本论文以n型碲化铋基区熔材料为起始原料,采用自主开发的材料制备技术—熔体旋甩(MS)结合放电等离子技术(SPS)来制备具有高热电优值和高机械性能的n型碲化铋基块体热电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熔体旋甩工艺和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条件对材料的微结构和热电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确定了一套最佳的MS+SPS工艺。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探索了MS+SPS技术制备高性能纳米结构n型碲化铋化合物的可能性,从而发展了MS+SPS技术制备单相块体碲化铋材料的新方法。薄带与铜辊接触的表面结晶较差,无明显的晶界,而未接触铜辊的自由面为枝状晶,枝状晶的尺度约为几百纳米。将薄带样品研磨后经SPS烧结得到致密的块体材料,相比区熔材料,MS+SPS样品的晶粒得到了显著细化,晶粒排列无明显择优取向,而且存在大量尺寸在10-100nm的纳米层状结构。区熔样品的电热传输性能存在明显的取向性,沿基面方向最大的热电优值为ZTmax=0.72@420K;将区熔样品研磨SPS后,样品的取向性得到了降低,但其热电性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原料经MS+SPS处理后,样品的热电性能为各向同性的,最大的ZTmax=0.90@360K,室温ZT值相比区熔材料提高了50%。对上述三种不同工艺得到样品进行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区熔样品沿基面容易解理,强度低,仅为40MPa;研磨SPS后,强度增加可达到110 MPa;而MS+SPS样品的强度得到了大幅提高,可达200 MPa,相比区熔材料提高了近400%。
在确定的MS喷气压力和管口直径,通过改变铜辊转速来改变冷却速率,探索不同冷却速率对材料的微结构和热电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铜辊转速的提高,薄带样品自由面的枝晶和接触面上的晶粒尺寸都逐渐减小,同时存在大量结构更为精细的纳米结构;铜辊转速为40m/s的薄带样品的HRTEM分析可知样品中存在大量尺寸在10-50nm的纳米晶粒,在纳米晶周围为非晶成分。对块体样品的FESEM观察也可以看出随着铜辊转速的增加,样品的晶粒尺寸有减小的趋势,但是变化较小,样品中同样存在大量层状结构,HRTEM观察也可以看到样品中存在大量尺寸5-20nm的纳米晶,很好地继承了薄带的结构。对烧结块体样品的热电性能测试表明:随着铜辊转速的提高,样品的电导率逐渐降低,Seebeck系数逐渐提高,且热导率逐渐降低;铜辊转速为30m/s的样品在360K最大ZT可以达到0.93,室温ZT值相比区熔原料提高了47%。
在确定的MS工艺的条件下,研究不同SPS温度和压力对烧结块体样品的微结构和热电性能影响。SPS温度对材料的微结构和热电性能有着显著影响:低温下烧结的样品显著地保留了原始粉体和MS带子的形貌,且块体致密度较低;当烧结温度为高于400℃,样品烧结致密,无带子痕迹。随烧结温度增加,样品的晶粒逐渐长大,500℃烧结样品的晶粒长大较为显著。热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样品的电导率和Seebeck逐渐增加,且不同温度烧结样品的热导率变化较小;随着SPS烧结温度的增加,样品的ZT值逐渐升高,450℃烧结的样品具有最高的ZT,在360K可达到0.96,而且其室温ZT值相比原料ZM样品提高了53%,500℃烧结样品因成分挥发出现反常。在确定SPS温度为450℃的条件下,调节SPS压力,可以看出压力对样品的微结构和热电性能影响较小,可以认为SPS压力对烧结块体的微结构和热电性能没有影响。
综上可知,以商业区熔材料为原料,最佳的MS+SPS工艺条件为:MS转速为3000 rpm,喷气压力为0.02 MPa; SPS温度为450℃,压力为20MPa。
|
|
|
|
1 |
卢波辉,赵新兵,倪华良,吉晓华;热压法制备Bi_2Te_3基热电材料的组织与性能[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3期 |
2 |
李洪林,苟立,冉均国;纳米Bi_2Te_3基热电材料最新研究进展[J];现代技术陶瓷;2005年02期 |
3 |
安百俊;汪元元;杜永;蔡克峰;;表面活性剂对水热合成Bi_2Te_3纳米结构形貌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0年S2期 |
4 |
周洋;王广胜;贾艳春;李健;邓元;;Bi_2Te_3片式阵列的制备及生成机理[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2期 |
5 |
张丽娟,赵新兵,刘欣艳,夏定国,胡淑红;无机有机复合材料Bi_2Te_3/PAn电化学嵌锂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年04期 |
6 |
刘松秀;刘红梅;黄开勋;;低温湿化学还原法制备Bi_2Te_3单晶纳米棒[J];无机材料学报;2008年02期 |
7 |
侯杰;杨君友;朱文;郜鲜辉;;Bi_2Te_3热电薄膜的电化学原子层外延制备[J];功能材料;2006年07期 |
8 |
王为;;薄膜温差电材料的电沉积机理研究及微型温差电池的制造技术[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5期 |
9 |
段兴凯;于福义;江跃珍;胡孔刚;杨君友;;Bi_2Te_3基热电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J];材料导报;2008年S3期 |
10 |
李亚丽;蒋俊;许高杰;段雷;李志祥;王琴;李勇;崔平;;Bi_2Te_3基热电材料的湿化学还原法合成反应机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2期 |
11 |
刘松;曹传宝;籍凤秋;安晓强;许亚杰;;Bi_2Te_3纳米晶溶剂热合成及表征[J];人工晶体学报;2006年04期 |
12 |
赵立东;张波萍;李敬锋;刘玮书;周敏;;纳米SiC分散的Bi_2Te_3热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2期 |
13 |
王为,贾法龙,黄庆华,张伟玲,郭鹤桐,申玉田;电化学组装一维纳米线阵列p型Bi_2Te_3温差电材料[J];无机材料学报;2004年03期 |
14 |
荣剑英,赵洪安,吕长荣,段福莲,李将录,董兴才,赵秀平;大尺寸(Bi_2Te_3)_(0.90)(Sb_2Te_3)_(0.05)(Sb_2Se_3)_(0.05)晶体的生长及性能[J];人工晶体学报;1997年Z1期 |
15 |
吕强,荣剑英,赵磊,张红晨,胡建民,信江波;热压工艺参数对n型和p型Bi_2Te_3基赝三元热电材料电学性能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5年07期 |
16 |
崔教林,赵新兵,朱铁军,胡淑红;两元P-型梯度结构热电材料FeSi_2/Bi_2Te_3的制备与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1年06期 |
17 |
崔教林,赵新兵,朱铁军,胡淑红;n-型梯度结构热电材料FeSi_2/Bi_2Te_3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1年04期 |
18 |
吉晓华,赵新兵,倪华良,刘晓虎;溶剂热合成Bi_2Te_3基合金的结构与电学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年01期 |
19 |
张艳华,赵新兵,吉晓华;含镧的Bi_2Te_3基化合物的溶剂热合成及微观结构[J];中国稀土学报;2004年01期 |
20 |
吉晓华,赵新兵,张艳华,卢波辉,倪华良;Bi_2Te_3纳米颗粒和纳米线的溶剂热合成及组织特征[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