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

熊璐  
【摘要】: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面对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限制的挑战,21世纪国家、民族乃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表现在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方面。目前,世界各国正不断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而生物质能源以其安全、可靠和使用技术的成熟倍受关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诠释。开发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高度依赖煤炭的现状,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以黄冈市为例,从较为微观的角度来阐述县域经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针对目前黄冈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能源消耗以及引起的相关环境问题,本文首先总结并借鉴发达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运用SWOT法对该市可再生能源开发进行战略分析后认为目前黄冈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仍存在缺乏战略认识、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产业结构失衡、管理落后、人才储量严重不足等许多障碍,但是黄冈市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政府需要积极支持。接着,本文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黄冈市风能、小水电、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先后进行排序,分析得出黄冈市应该重点开发生物质能和小水电,有选择地开发风能;尽管目前黄冈市内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能资源的权值较小,但是这两种能源开发和利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为此,黄冈市要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一方面需要在宏观上建立政府推动型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另一方面要在微观上积极开发适合于黄冈市的可再生能源。只有这样黄冈市才能实现从资源型城市成功地向综合型城市过度,解决能源供需矛盾,达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较为微观的角度来阐述能源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目前文献还没有的可再生能源与小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二是采用模糊层次分析对黄冈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先后进行排序,与一般的层次分析法相比考虑了人为的因素,同时也避免了层次分析法中将简单的复杂化的缺陷。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成春;;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级顾问会议在罗马召开[J];可再生能源;1989年04期
2 赵家荣;加速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产业化进程[J];北京节能;1996年06期
3 周篁,周凌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会成为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支柱产业——写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J];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1999年04期
4 王开寿;湖北荆门市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J];能源工程;2000年03期
5 罗振涛 ,霍志臣;以博览会为契机 促行业健康发展——记北京’2002中国可再生能源博览会[J];太阳能;2002年03期
6 ;第三届世界风能大会暨国际可再生能源展览会、第二届亚洲风能大会在北京举行[J];可再生能源;2004年06期
7 高虎,王仲颖;我国风电发展的促进政策[J];国际电力;2004年05期
8 裴晓梅,江明,张亚雷;中国能源的问题与未来[J];冶金能源;2005年01期
9 戴彦德,任东明;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 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位和作用[J];可再生能源;2005年02期
10 ;动态信息[J];可再生能源;2005年03期
11 ;可再生能源[J];科技智囊;2005年12期
12 ;信息[J];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2005年09期
13 ;行业会议集锦[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5年03期
14 ;小资料[J];大众用电;2006年06期
15 朱成章;;关注能源贫困——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J];大众用电;2006年08期
16 刘云佳;;建设部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公示楼盘——信誉·新湖春天打造德州新地标[J];建设科技;2007年02期
17 ;国际可再生能源新闻[J];太阳能;2007年05期
18 刘敏;;挪威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J];电器工业;2007年12期
19 李鹏;;2007世界太阳能大会特别报道(1)——2007世界太阳能大会筹备会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会议在北京召开[J];太阳能;2007年07期
20 ;国际可再生能源新闻[J];太阳能;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艳春;;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思考[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2 郭祥冰;;突破重点 再及其它——评述福建省可再生能源MMS政策试点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能源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3 王海英;张骥;;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4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5 余乐渊;赵军;王一平;宋德坤;;生态节能建筑的新能源利用[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羽中;;上海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分会专刊[C];2006年
7 俞善庆;;上海可再生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方炎;;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9 ;安徽农村可再生能源用量将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20%[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10 牟双江;;中国云南民族地区清洁能源的现状和发展[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宝卿;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2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4 黄珺仪;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规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曹卫兵;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文华;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7 程荃;欧盟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8 侯刚;中国生物质能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杨素萍;我国分散发供电与集中供电协调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10 谷志红;促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绿色电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博;基于市场机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均衡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海波;城市可再生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3 王昊楠;欧盟可再生能源立法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熊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马宇骏;英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许泰秀;韩中两国新可再生能源政策比较与合作展望[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丽君;长沙市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姚梦媛;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婷;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薛荣婵;我国风力发电法律促进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宏峰 编译;美国可再生能源发力不足差距拉大[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寿春;待挖掘的“富矿”[N];中国环境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于杉;可再生能源再度看好[N];经济参考报;2004年
4 郑汉根;德国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N];经理日报;2004年
5 黄泽全;可再生能源潜力大[N];人民日报;2001年
6 赵健;专家呼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N];云南政协报;2001年
7 记者 张蕾;《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丛书发布[N];光明日报;2008年
8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 史立山;可再生能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N];经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陶春;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N];学习时报;2009年
10 王成尧;《可再生能源1+1》理论和实[N];国际商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