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法耦合膜技术提取茶籽油的研究
【摘要】:
茶籽油是从山茶属油茶树种籽中提取的木本植物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与橄榄油极为相似,而且营养比例优于橄榄油,是优质食用调和油,可作为化妆品用植物油和医药上的注射用油。茶籽油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但国内面临茶籽油的质量和产量跟不上世界需求的问题。
本课题采用生物法和膜技术,从茶籽中生产茶籽油。
生物法制油技术是利用酶技术破除油料细胞中油脂与其他物质的联系,使油脂游离出来。传统制油所用机械压榨法得率不高,且原料需要蒸炒或烘烤热处理,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将变性;而溶剂浸提法制取茶籽油,则有脱溶能耗高,油脂中溶剂残留的问题。生物法制取茶籽油技术避免了两者的缺点。实验对茶籽的预处理方法、酶的使用种类和条件、破乳方法进行了研究。
分析生物法提取茶籽油工艺特点,可利用膜技术取代传统脱胶、脱酸工艺,脱除油脂中磷脂、游离脂肪酸、皂化物等非甘油三酯的杂质,缩短了精炼工艺路线,且不产生碱炼废水。本课题根据油脂的理化性质,来确定合适的膜材料。通过测定膜的通量,及其对磷脂含量、酸价的改变来选择合适的膜孔径。
实验确定使用万能粉碎机将茶籽仁粉碎至20目以下,使用碱性蛋白酶,酶解条件为:酶用量为0.5%,pH为10.0,固液比为1:6,反应温度为50℃,第一次酶解时间6h,第二次酶解时间3h。配合破乳,茶籽油的提取率为89.17%。经检测毛油中:磷脂含量23.79ppm、酸价1.03mgKOH/g。
膜技术确定采用10000Dal截留分子量的无机陶瓷膜,进口压力2.0MPa,出口压力1.0MPa,流量65L/min,温度90~95℃。膜处理后的油脂中:磷脂含量1.53ppm、酸价0.39mgKOH/g。
由此,本研究采用生物法耦合膜技术制取茶籽油是可行的,所得产品品质超过国家一级压榨成品茶籽油标准。但油脂的提取率还有待提高。
|
|
|
|
1 |
叶子;;清淡美食山茶调[J];中国食品;2006年15期 |
2 |
傅长根;茶籽油轻度氧化的再处理[J];中国油脂;2003年06期 |
3 |
马岩,赵雪生;茶籽油精炼工艺开发的实践性探索[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5年05期 |
4 |
尹先益;;山茶籽油生产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9年24期 |
5 |
仉国杰;向天富;马荣朝;;用茶籽油作燃料在农用柴油发动机上的应用试验[J];中国能源;1988年01期 |
6 |
邓丹雯,张彬,周武;茶籽油的精炼实验研究[J];食品科学;2001年12期 |
7 |
钦理力,顾红,陈奇寒,向前;茶籽油的开发研究[J];中国油脂;2003年09期 |
8 |
夏春华,朱全芬,田洁华;论茶籽油生产的发展前景[J];茶叶科学;1986年01期 |
9 |
段迎春,赖建辉;茶籽油的抗氧化贮藏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6期 |
10 |
阮海健,李少华;茶籽油加工现状及开发对策[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2年08期 |
11 |
严明潮,权启爱;如何生产茶籽油[J];中国农村科技;2000年04期 |
12 |
赖建辉,王莉,段迎春,王靓;茶籽油简易脱苦方法研究初报[J];茶业通报;2000年02期 |
13 |
刘东风,陈木赠;茶籽油的开发与加工[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
14 |
;浓香茶籽油的生产技术[J];技术与市场;2009年02期 |
15 |
周建平,郭华;茶籽油的冬化条件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16 |
严明潮;夏春华;;茶籽油氢化工艺实验[J];中国茶叶;1990年05期 |
17 |
郭书普,肖扬书,范远景;茶籽油加工工艺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1996年03期 |
18 |
贺敏;;水酶法提取茶籽油新工艺国际领先[J];中国油脂;2006年06期 |
19 |
;用竹炭对山茶籽油进行脱色的方法[J];技术与市场;2009年04期 |
20 |
;微波预处理水浸取茶籽油前景广阔 设备投资降低65% 加工成本降低50% 茶籽油产率提高7%[J];硅谷;2010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