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板栗分级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板栗营养丰富,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霉烂、虫害等缺陷粒严重影响了板栗的整体质量。目前,对缺陷板栗的剔除主要靠人工分选,费时耗力效率低,且板栗形状组织复杂,尤其是内外部病虫害和霉变等缺陷板栗不易识别。因此寻求一种快速、准确、无损识别缺陷板栗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论文以湖北京山板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机器视觉技术的板栗分级检测方法。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缺陷和合格板栗进行了分析,比较了5种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对建模结果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板栗分级检测模型;构建了板栗图像采集系统,建立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板栗分级检测模型;为提高识别精度,提出了近红外光谱和机器视觉的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板栗分级检测新方法,建立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板栗分级无损检测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建立了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板栗分级检测模型。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板栗光谱特征参数。以训练集中的240个板栗样本的光谱特征参数为输入,建立了基于近红外光谱和BP神经网络的板栗分级检测模型,采用测试集中80个板栗样本对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训练集中样品的回判率为96.25%,模型对测试集中样品的识别率为86.25%。
2.构建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板栗图像采集系统。通过MATLAB编写图像处理与分析程序,确定中值滤波为板栗图像消噪的最优方法;用边缘检测与灰度阈值分割相结合的混合分割方法实现了板栗与背景的分割;提取板栗图像的颜色特征(L*、a*、b*)、纹理特征(角二阶矩、对比度、熵、逆差矩、相关)及缺陷特征参数能有效地表征缺陷和合格板栗在色泽、纹理等特征的差异。
3.采用训练集中的240个板栗样本,以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的板栗图像特征参数为输入,建立了基于机器视觉和BP神经网络的板栗分级检测模型,采用测试集中80个板栗样本对该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模型对训练集中样品的回判率为96.67%,模型对测试集中样品的识别率为83.75%。
4.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对板栗分级检测方法进行研究,研究了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与和机器视觉技术的多源信息融合板栗分级检测新方法,选取特征层信息融合方式对板栗光谱特征参数和图像特征参数进行融合,融合算法选择BP神经网络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板栗分级多源信息融合模型。
采用训练集中的240个板栗样本,以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的板栗光谱和图像特征参数为输入,建立了网络结构为9-15-2的3层BP神经网络板栗分级多源信息融合模型。采用测试集中80个板栗样本对该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通过BP神经网络建立的板栗分级多源信息融合模型对训练集中样品的回判率为97.92%;模型对测试集中样品的识别率为90%。
采用训练集中的240个板栗样本,以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的板栗光谱和图像特征参数为输入,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板栗分级多源信息融合模型,确定当C为5.6840,σ2为14.2486时,模型的分类性能最佳,采用测试集中80个板栗样本对该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的板栗分级多源信息融合模型对训练集中样品的回判率为95.83%;模型对测试集中样品的识别率为88.75%。
融合模型较单独采用机器视觉技术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模型的识别率均有明显提高,其中BP融合模型的识别精度要高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融合模型。
|
|
|
|
1 |
芮挺,沈春林,张金林;车牌识别中倾斜牌照的快速矫正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4年13期 |
2 |
林白,李鸥,赵桦;基于源端网络的SYN Flooding攻击双粒度检测[J];计算机工程;2005年10期 |
3 |
胡天濡;;浅谈多源信息融合[J];才智;2011年02期 |
4 |
游林儒,张晋格,王炎;一种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及其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5 |
刘德英;;愿得此身长报国——访我国著名信息融合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综合自动化研究所所长韩崇昭[J];科学中国人;2009年01期 |
6 |
韩崇昭;;序言[J];自动化学报;2008年03期 |
7 |
肖梅,韩崇昭,张雷;交通监控系统中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运动阴影检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
8 |
梁燕飞;何汉武;郑德涛;陈新;;基于可变精度粗糙集的驾驶员多源信息融合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10期 |
9 |
庞世明;;图像融合技术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8年04期 |
10 |
满旺;;高分辨率遥感铀矿地质勘查技术体系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
11 |
胡红伟;;多源信息融合在机器人障碍检测中的应用[J];大众商务;2010年06期 |
12 |
胡天濡;;浅谈多源信息融合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01期 |
13 |
王晓原;王雷;杨新月;;驾驶员多源信息融合协同仿真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年24期 |
14 |
万洪容;陈怀新;;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海上目标判证仿真系统[J];电讯技术;2007年03期 |
15 |
徐晓滨;文成林;刘荣利;;基于随机集理论的多源信息统一表示与建模方法[J];电子学报;2008年06期 |
16 |
马斌良;黄玉美;史恩秀;蔡涛;朱从民;;基于信息融合的移动机器人侧向定位的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年11期 |
17 |
丁承君;段萍;睢佰龙;张明路;;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移动机械手末端定位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9年08期 |
18 |
宋明玉;;雷艇信息融合技术[J];舰船电子工程;2009年12期 |
19 |
邓三鹏;杨雪翠;苗德华;郭世杰;王创荣;;基于D-S证据理论的驾驶员疲劳监测方法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0年02期 |
20 |
张云彬,张永生,董广军;多源信息融合与天基信息网[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