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酸菌属中三价砷氧化细菌As(Ⅲ)氧化酶基因和调控基因的功能研究
【摘要】:
微生物在砷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三价砷氧化菌作为其中的一类微生物,通过将三价砷氧化为五价砷降低了环境中砷的毒性,并且在微生物环境治理方面也具有潜力,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知aoxAB基因编码三价砷氧化过程中的关键酶,然而对于该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的还不够深入。食酸菌属Acidovorax作为一类重要的三价砷氧化菌,对该属的三价砷氧化机制报道却很少。本文以该属的两株三价砷氧化菌为研究对象,对三价砷氧化菌的三价砷氧化酶及其调控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的两株菌Acidovorax sp. GW2和Acidovorax sp. NO1是分别分离于山西省山阴县古城村砷地下水污染区土样和湖北省黄石市大冶金矿土壤的三价砷氧化细菌。通过构建GW2的fosmid文库,分离得到了GW2菌的As(Ⅲ)氧化酶基因簇和砷抗性基因,包括aoxRSXABCD和arsBCR共10个基因,分别预测编码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转录调控子AoxR,周质感应组氨酸激酶AoxS,周质结合蛋白AoxX,三价砷氧化酶AoxAB,硝基还原酶AoxC,细胞色素c AoxD,三价砷转运蛋白ArsB,五价砷还原酶ArsC和砷抗性转录调控子ArsR。
通过反向PCR和Tail-PCR分离得到了NO1菌的As(Ⅲ)氧化酶基因簇,该基因簇基因种类和GW2菌基本相同。和GW2菌不同的是NO1菌的aoxD和aoxC基因的排列顺序正好与GW2菌相反。
GW2菌反转录PCR结果显示,构成双组分系统的aoxRS基因共转录,而与之转录方向相反的结构基因aoxABCD处于同一个操纵子中,aoxX基因和aoxRS基因不在同一操纵子之中。
通过二亲本杂交的方法,分别对GW2菌的aoxS, aoxX, aoxD基因和NO1菌的aoxC基因进行敲除。GW2菌的aoxS和aoxX基因的敲除使其三价砷氧化性丧失。对于两个突变株分别进行aoxS和aoxX基因的互补实验,表型得到了回复,证实了并非发生极性效应使得其它基因表达受到影响而产生三价砷氧化表型丧失的现象。aoxS和aoxX基因为GW2菌三价砷氧化的必须基因。GW2菌的aoxD基因的功能丧失减慢了三价砷氧化速率,但不是影响三价砷氧化的关键基因。NO1菌的aoxC基因行敲除后仍然具有三价砷的氧化能力,并不是其三价砷氧化所必须的基因。
本研究对三价砷的氧化调控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且首次证明了aoxX基因的的作用。预示细菌的砷感应调控除了受到感应蛋白和调控蛋白双组分系统作用之外还可能有一个砷结合蛋白的参与。
|
|
|
|
1 |
门大鹏;郭三堆;贾士芳;陈乃用;郭兴华;;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片段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Ⅰ.色氨酸C基因片段的分离[J];微生物学报;1981年02期 |
2 |
田立德,李月芳,姚檀栋;青藏高原天然水体中As变化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1期 |
3 |
杨志兴,杨学成;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的结构、重组和表达[J];国际遗传学杂志;1986年06期 |
4 |
王培之;王贤舜;李振刚;;基因·原子·夸克[J];生命的化学;1982年02期 |
5 |
陈柯;;微量热法研究三价砷对土壤的毒性作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5期 |
6 |
杨志兴;杨学成;;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表达[J];国际遗传学杂志;1986年01期 |
7 |
弓娟琴;Fas介导的凋亡与caspase家族[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5期 |
8 |
蔡仕英;马贤凯;;人白细胞介素-1β基因片段的DNA序列分析[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0年02期 |
9 |
吴明玮,张玲敏;白纹伊蚊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片段序列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2年03期 |
10 |
刘小斌;张凯伦;蒋雄刚;王家宁;黄永章;;t-PA基因新型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中国微循环;2006年03期 |
11 |
何天霖;吴志勇;罗蒙;邱江锋;;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筛选大鼠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上调基因[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8期 |
12 |
郑邈;刘文励;;抑制性消减杂交应用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年11期 |
13 |
杨金水;袁红莉;李宝珍;倪晋仁;;假单孢菌PKE117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酶学性质及基因克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4 |
陈裕充;温海;高平挥;陈江汉;顾菊林;郑志忠;;白念珠菌YPD1基因克隆及其敲除质粒的构建[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02期 |
15 |
杨金水;袁红莉;李宝珍;倪晋仁;;假单孢菌PKE117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酶学性质及基因克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7年01期 |
16 |
陈仁彪;B细胞免疫球蛋白与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的种系结构及其体细胞重排[J];遗传;1986年04期 |
17 |
崔黎丽;;恐龙蛋:真的会留存有恐龙基因?[J];对外大传播;1995年05期 |
18 |
何孟常,杨居荣,张平,宋薇;污染小麦籽实中As的主要存在形态及其稳定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9 |
胡龙兴;王兆龙;;植物无融合生殖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遗传;2008年02期 |
20 |
王友保,刘登义,张莉,郭虎;铜、砷及其复合污染对黄豆(Glycine max)影响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