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三峡库区两种森林中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关系

田晓堃  
【摘要】: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其个体尺寸的显微性、数量的庞大性、种类的多样性、时空分布的变异性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土壤微生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难点问题。近年来,生态系统中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关系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揭示土壤微生物地理学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对于准确评价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维持功能显得重要而且有意义。 本论文以长江三峡库区两种典型的植被类型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分尺度上,采用平板稀释方法结合16SrDNA和Biolog鉴定技术,对土壤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简单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土壤细菌各大类群数量和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土壤细菌的时空异质性规律以及土壤细菌与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空间结构的相关性。获得以下研究结论: 1.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两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季节三大类群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的大小关系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其中,土壤细菌数量在2.475×106cfu/g-3.675×106cfu/g之间,放线菌数量1.031×106cfu/g~1.635×106cfu/g之间,真菌数量在4.836×104cfu/g~11.880×104cfu/g之间;相同季节马尾松林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均高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且除细菌和秋季真菌外差异性显著。杉木马尾松林中,春季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低于秋季,放线菌数量略高于秋季,但它们差异性不显著。马尾松纯林中春季土壤细菌和放线菌高于秋季,真菌数量低于秋季,差异性同样不显著。植被类型是引起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而春、秋两季变化对微生物数量的差异影响不显著。 2.土壤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组成: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中春季主要的细菌类群及比例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69.86%、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1.97%、芽孢杆菌(Bacillus),14.39%;秋季:假单胞菌,50.56%、伯克霍尔德氏菌,16.29%、芽孢杆菌,14.82%、溶杆菌(Lysobacter),1.95%、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0.52%、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2.81%,马尾松纯林中春季主要的细菌类群及比例为:假单胞菌,66.02%、伯克霍尔德氏菌,13.45%、假杆菌属(Flavobacterium),0.04%、芽孢杆菌,10.10%;秋季:假单胞菌,49.22%、伯克霍尔德氏菌,8.42%、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4.73%、金黄杆菌,1.86%、微球菌(Micrococcus),0.11%、芽孢杆菌,16.48%。两种植被类型的细菌群落组成有一定的区别。秋季细菌种类增加,但增加的几种细菌数量较少,同一植被类型季节间主要细菌类群比较相似。 3.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春季两种植被类型4个多样性指数没有差异,秋季除了Pielou均匀度指数外,马尾松混交林其余多样性指数显著的高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不同季节下,两种植被类型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不同;杉木马尾松林中:除了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外,秋季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春季。马尾松林中,秋季4个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春季。土壤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受到季节和植被类型同时作用。与地上植被乔、灌、草3层的多样性比较表明地下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在植被类型间的变化与地上植被正好相反。 4.土壤细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杉木马尾松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碳氮比、含水量和pH值均显著的高于马尾松纯林;绝大多数土壤细菌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不显著。典范对应分析(CCA)的结果表明,CCA排序结果很好的解释了土壤细菌和本研究选取的5个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关系,两种植被类型下CCA前两个排序轴的解释量分别高达90.40%和81.70%。表明土壤细菌受到理化性质因子的共同作用。 5.土壤细菌与森林结构因子的回归分析:杉木马尾松林中,平均胸径(AverageDBH)与土壤细菌的线性相关性最强。其中,又以4.00m范围内平均胸径(AverageDBH(4))与土壤细菌的线性相关最为普遍,它与假单胞菌、伯克霍尔德氏菌、溶杆菌、蜡状芽孢杆菌数量和细菌总数以及Sha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构成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马尾松纯林中,平均胸径和最大胸径(Max DBH)两个森林结构因子进入线性回归方程,分别是6.00m范围内平均胸径(Average DBH (6))、5.00m范围内平均胸径(Average DBH (5))和8.00m、7.00m、4.00m、3.00m范围内最大胸径(Max DBH (8)、Max DBH (7)、Max DBH (4)、Max DBH (3)),其中。以Average DBH (6)与土壤细菌的线性相关性最为普遍,它分别与假单胞菌、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数量、其他未鉴定土壤细菌数量和细菌总数以及Sha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构成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典范对应分析(CCA)的结果表明,CCA排序结果很好的解释了土壤细菌和加入森林结构因子后的环境因子的关系,两种植被类型下CCA前两个排序轴的解释量有所下降,分别为83.4%和77.1%。 6.地统计学空间异质性分析:在林分尺度上,半方差函数分析和克里格插值表明两种植被类型土壤细菌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和时空异质性。其空间自相关范围为51.00m。两种植被类型土壤细菌的空间异质性在不同方向上和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即土壤细菌空间变异存在各向异性。两种植被类型下与X轴呈45°和135°两个方向的土壤细菌的各向异性比在春、秋两季变化趋势相似。土壤细菌的时空变异不受土壤细菌数量和多样性季节变化的影响。 7.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变异的关系:地统计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和与其紧密联系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森林结构这些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相似的空间结构。它们之间的半方差函数平均值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土壤细菌不仅数量、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紧密联系,其空间结构的形成也由这些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引起。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谢小军;王敬国;;一株细菌儿茶酚型铁载体分泌的影响因素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1期
2 李钧敏;金则新;;七子花林下土壤细菌数量及DNA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3期
3 孙国凤;;美国Ecova公司利用土壤细菌消除工厂用地内的污染[J];生物技术通报;1989年11期
4 边才苗,李钧敏,施时迪,张崇邦;土壤细菌DNA的抽提及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常影;刘淑霞;朱平;曹国军;云玲;;栽培和施肥对黑土细菌数量年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马驿;陈杖榴;;恩诺沙星残留对土壤细菌耐药性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08年10期
7 刘静;吴凤芝;杨阳;刘守伟;潘凯;;氧化钠胁迫下苯丙烯酸对黄瓜根际细菌DNA分子水平多态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3期
8 李思经;;土壤细菌可能导致震颤性麻痹症[J];生物技术通报;1990年11期
9 黄进勇;岳彩鹏;周伟;;麦田土壤细菌群落16S rDNA V3片段PCR产物的DGGE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高士其;水的清浊[J];科学与文化;2005年11期
11 王敬国;从两类不同培养基上分离的土壤细菌的特征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S1期
12 张崇邦;羊草草原土壤细菌数量动态与生态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1年02期
13 郑果;作物根际土壤细菌的分离及对四种病原菌的拮抗作用[J];甘肃科技;2005年04期
14 郝玉娥;牟贵平;何爱桃;奚家勤;杨发祥;莫明和;;挥发性物质诱吸线虫的土壤细菌系统多样性特征及其活性挥发物鉴定[J];微生物学报;2011年11期
15 余龙江,吴云,李为,曾宪东;西南岩溶区土壤细菌胞外碳酸酐酶的稳定性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16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生物量与活性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1年02期
17 马亚敏;;一种降解农药和致癌物的土壤细菌[J];生物技术通报;1985年09期
18 汪开治;;美利用基因工程植物生产塑料[J];生物学通报;1993年01期
19 周琳;束长龙;黄文坤;朱延明;宋福平;张杰;;转双价抗真菌病害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20 张建萍;段桂芳;周勇军;陆永良;余柳青;;稻田土壤细菌宏基因组文库构建[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孟博;汪杨;代俊;汪帆;彭方;方呈祥;;新疆胡杨林土壤细菌的分离与鉴定[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刘峰;温学森;;土壤微生态失衡与地黄连作障碍研究——水苏糖对土壤细菌的影响[A];全国第二届中药资源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徐秋芳;王奇赞;孙棣棣;田甜;;土壤微生物对长期设施农业栽培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永山;范巧兰;陈耕;陈萍;吴良欢;;转Bt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韦翔华;李华兴;张志红;冯宏;赵兰凤;张丽娟;;生物复混肥后茬土壤的生物效应研究[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汪海燕;张燕飞;叶庆富;;~(35)S标记法研究Bt基因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及向土壤微生物水平转移的可能性[A];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论文集[C];2011年
7 黄进勇;周伟;;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效应[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刘晓;宋世威;徐凤杰;王加强;陈日远;孙玉行;李康仁;;“美亚”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在叶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A];科技与创新——广东园艺科技论文集(广东省园艺学会第九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楠楠;孙艳梅;李宝珍;袁红莉;陈文新;;蚕豆/玉米间作及接种根瘤菌对土壤细菌、古菌及氮循环相关菌群数量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永涛;戴军;Marc Benedetti;Patrick Lavelle;Thierry Becquer;Corrine Rouland-Lefevre;;不同土壤重金属离子梯度下的微生物DNA PCR-DGGE指纹图谱特征[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亚玲;银杏和茶树复合经营系统生理生态效应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周新刚;连作黄瓜土壤生态环境特征及对黄瓜生长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阎冰;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 rDNA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王金凤;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对作物生长及其根区微生物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闵红;大棚蔬菜连作障碍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金裕华;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林茂兹;太子参连作障碍及其分子生态学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8 黄博卡(Bocar Ahamadou);[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范丙全;不同农业措施影响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10 张敬敏;调控措施对高产杨树的生长代谢及土壤条件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晓堃;三峡库区两种森林中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焦伟;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袁博;外源木质纤维素诱导下的土壤细菌菌群结构变化[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4 刘峰;地黄连作障碍机理研究(Ⅰ)[D];山东大学;2007年
5 王建宏;包钢尾矿坝外源稀土积累区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三多;不同雪被厚度下亚高山草甸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郭慧娟;培养与非培养方法对青藏高原土壤细菌多样性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张洪;横断山北部高山区土壤细菌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姚钦;黑土区轮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10 邵元元;百菌清、氰戊菊酯残留对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龙;英国首张土壤细菌分布图绘制完成[N];科技日报;2011年
2 晓艳;高效抗癌因子来自土壤细菌[N];医药经济报;2002年
3 记者 张可喜;日韩绘成土壤细菌基因组图谱[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王俊鸣;碳60对土壤细菌有负面影响[N];科技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魏刚 实习记者 李健玮;细菌变成存储器 信息也“传染”[N];北京科技报;2007年
6 记者 钱铮;日培育出“鲸吞”二恶英的细菌[N];光明日报;2006年
7 香红星;走进微生物世界让这个“小精灵”为你增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8 ;培养皿中的数据存储[N];网络世界;2007年
9 乐天编译;新存储技术大放异彩[N];计算机世界;2007年
10 宗樾;南京大学联手企业开发生物杀菌剂[N];中国质量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