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硫酸盐对武汉南湖沉积物磷迁移特性的作用
【摘要】:湖泊富营养化是突出的水环境问题,水-沉积物界面是水和沉积物之间的转换区,是水环境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区域。一方面,当湖泊的外源污染得到控制后,作为内源的沉积物成为水体磷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硫酸盐输入湖泊日益加剧,这种情况将会对湖泊内源磷具体的迁移转化产生影响。本课题以水-沉积物界面为研究对象,选取南湖沉积物及相应上覆水,通过实验室模拟,进行了外源硫酸盐对沉积物磷循环影响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硫酸盐还原作用显著改变了南湖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对影响沉积物磷释放的因素pH和Eh产生了重要影响,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tion bacteria,SRB)在还原硫酸盐过程中,表层沉积物pH值显著升高。Eh和pH存在一个负相关关系,硫酸盐输入使表层沉积物的Eh显著降低。
(2)S042-还原产物主要是酸可挥发性硫(Acid volatile sulfide,AVS)(主要为H2S、FeS)和铬还原态硫,这些物质通常以沉淀形式滞留在沉积物中。实验初期,AVS是主要存在形式,后期由于FeS+S0→FeS2的发生,AVS转化为更稳定的FeS2。AVS含量与沉积物Eh有显著相关性,在本研究中,实验后3周,pH降低,Eh值升高时,AVS含量下降。
(3)硫酸盐还原指数(Sulfate reduction index,SRI)随着SO42-输入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即硫酸盐还原作用越来越强烈,同时,厌氧条件下SRB对有机质的降解加强,二者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硫酸盐还原作用的进行,沉积物有机质被消耗,含量逐渐降低。
(4)在硫酸盐还原作用下,显著促进了活性有机磷(Labile organic phosphorus,LOP)矿化;随着Eh降低,沉积物中铁发生Fe(Ⅲ)→Fe(Ⅱ)的化学反应,Fe/P下降,铁结合态磷得以释放,同时,沉积物中AVS和FeS2的生成使与Fe结合的P043-发生释放,增加了水-沉积物界面的磷含量;另外,硫酸盐还原作用还使得沉积物pH值升高,OH-与磷酸盐阴离子竞争吸附位点,导致磷多以P043-形态存在,而不易被底泥吸附固定,使得溶解到水中的磷含量增加。实验中Ca2-P含量增加,可能是由于有机磷中的肌醇六磷酸钙发生矿化转化为Ca2-P。
(5)利用31P核磁共振(31P-NMR)测定了沉积物NaOH-EDTA萃取物中各种磷化合物的分子形态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南湖沉积物中的磷组分主要有正磷酸盐、磷酸单酯、磷酸二酯和焦磷酸盐组成,且正磷酸盐含量占绝对优势,含量高达84.1-95.5%,生物磷含量顺序为磷酸单酯磷酸二酯焦磷酸盐。SRB大量增殖时,硫酸盐还原作用可以显著促进沉积物中的正磷酸盐向上覆水中释放。
|
|
|
|
1 |
傅庆红,蒋新;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析及其释放研究[J];四川环境;1994年04期 |
2 |
张学雷,朱明远,汤庭耀,王英,刘岗,Jean-Louis M.Martin;桑沟湾和胶州湾夏季的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4年01期 |
3 |
Karin Karlson;Erik Bonsdorff;Rutger Rosenberg;梁虹;;波罗的海沉积物大型底栖动物对养分流的影响[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7年Z1期 |
4 |
尹大强,覃秋荣,阎航;环境因子对五里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J];湖泊科学;1994年03期 |
5 |
高丽,杨浩,周健民,陈捷;滇池沉积物磷的释放以及不同形态磷的贡献[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
6 |
王琦;姜霞;金相灿;徐玉慧;;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J];湖泊科学;2006年02期 |
7 |
吴怡;邓天龙;廖梦霞;徐青;;天然水体沉积物中有机氮的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年11期 |
8 |
陈永川;汤利;张德刚;李少明;郑毅;;滇池沉积物总磷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
9 |
程雅靖;单保庆;张洪;刘红磊;栾兆坤;;赤泥在控制沉积物磷释放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7期 |
10 |
林婉珍;福州西湖沉积物磷形态垂向变化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1 |
孙淑娟;黄岁;;海河沉积物中磷释放的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
12 |
张学杨;张志斌;李梅;于军亭;邱靖国;张建;;影响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形态转化的主要因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
13 |
王兆群;张书海;郑毅;;洪泽湖南部湖区沉积物磷的形态研究[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10年04期 |
14 |
毛建忠,王雨春,赵琼美,吴秀萍;滇池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初步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5年03期 |
15 |
王茹静;赵旭;曹瑞钰;;富营养化水体底泥释磷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04期 |
16 |
林婉珍;苏玉萍;陈奇亮;梁晓丹;林建民;;福州西湖沉积物磷形态及释磷潜能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7 |
吴文颖;袁龙义;厉恩华;刘文治;李伟;;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特点及水生植物对其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18 |
陈蓓;;南宁市南湖沉积物磷释放研究[J];南方国土资源;2008年09期 |
19 |
周召千;刘素美;戚晓红;罗忻;毕言锋;曹文卿;于子山;任景玲;;胶州湾潮滩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对海湾营养盐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5期 |
20 |
葛继稳;蔡庆华;唐涛;;淡水水体沉积物磷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建议[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