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油菜养分吸收规律及不同养分效率品种特征比较研究
【摘要】:甘蓝型冬油菜用途广泛,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我国主要的油菜种植类型。研究和了解其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利用规律对指导冬油菜科学施肥、发展油菜生产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两部分研究:(1)以华双5号与中油杂12号为代表,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冬油菜进行取样,取样后将样品分成不同部位,精确研究冬油菜物质积累和各种必须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为确定油菜合理的肥料用量及施肥比例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不同品种油菜在相同种植条件下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并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进行分类,比较不同养分效率类型间的特征和差异,希望根据不同类型间的特征,为科学施肥提供合理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冬油菜的总干物质在苗期缓慢增加,薹花期快速增加,角果成熟期保持稳定,呈“S”形的曲线变化。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蕾薹期苗期角果成熟期。根、茎、绿叶的干物质自出苗后逐渐增加,分别在花期、角果期和苗期达最大值,而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开花后生殖器官的干物质持续增加。中油杂12号与华双5号的干物质积累规律一致,但根、茎、绿叶、籽粒、落叶以及总干物质积累的最大值相对华双5号分别高118、938、93、935、962、3698kg/hm2。
2、不同品种间大量元素养分含量及积累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氮、磷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即除籽粒外,各器官氮、磷含量均随植株生长逐渐降低。不同器官钾含量的变化较复杂,根的钾含量在抽薹后缓慢降低,茎的钾含量在70d前大幅下降,而后上升,抽薹后又迅速下降。绿叶的钾含量在70d前大幅下降,而后基本不变。落叶的钾含量则波动变化。华双5号与中油杂12号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数值上的差异也较小。从大量元素的积累趋势看,氮、钾的积累趋势一致,出苗后积累量逐渐增加,在花期~角果期之间达最大值,而后有小幅下降。而磷积累量在出苗后缓慢增加,蕾薹~花期基本趋于平缓,角果成熟期又迅速增加。中油杂12号氮总积累量为261.6 kg/hm2,相对华双5号高44.0 kg/hm2,根、茎、绿叶、籽粒、落叶的氮最大值相对华双5号分别高1.9、6.6、1.0、29.1、3.0kg/hm2。中油杂12号的籽粒、落叶以及总磷的最大积累量分别为99.5、8.6、134.5kg/hm2,均高于华双5号,其它器官间的差异不大。中油杂12号钾总积累量为365.2kg/hm2,相对华双5号高148.5 kg/hm2,各器官均高于华双5号。
3、不同品种间中量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根、茎的钙、镁、硫含量随植株的生长缓慢下降。绿叶、落叶的镁含量在苗期略有下降,花期后快速上升,而二者的钙、硫含量则在苗期缓慢增加,蕾薹期后快速上升。钙总积累量在出苗至蕾薹期缓慢增加,花期~角果期快速增加,成熟期趋于稳定。根、茎、绿叶中的钙积累量均先升后降。镁积累趋势与钙基本相似,但中油杂12号在角果期持续增加。硫总积累量自出苗后逐渐增加,华双5号在角果成熟期达最大值,之后有小幅下降,而中油杂12号则持续增加。中油杂12号钙、镁、硫最大积累量分别为333.2、48.5、144.2 kg/hm2,相对华双5号分别增加86.2、12.7、6.0kg/hm2。
4、不同品种间微量元素含量及积累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根、茎和落叶的铁含量随油菜的生长逐渐降低,而绿叶铁含量则逐渐升高。各器官的锰、铜含量均随植株生长逐渐降低,但落叶在花期降至最低后又小幅上升。根、茎、绿叶的锌含量则呈“W”形波动下降。根、茎中的硼含量先增后降,在蕾薹期达最大值。绿叶、落叶的硼含量则持续上升,收获期达最大值。根、茎、绿叶的铁、锰、铜、锌、硼的积累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但总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各有不同。铁、锰、铜的总积累量自出苗后持续增加,在角果成熟期达最大值。中油杂12号铁、锰、铜的最大积累量分别为10136、630、65.7 g/hm2,相对于华双5号分别高3381、206、16.6 g/hm2。锌的积累量自苗期缓慢增加,蕾薹~花期保持稳定,角果~成熟期快速增加。中油杂12号锌积累量的最大值为481.1 g/hm2,相对于华双5号高113.2 g/hm2。硼总积累量在角果期达最大值,成熟期略有下降,中油杂12号硼积累量为595.3 g/hm2,相对于华双5号高141.1 g/hm2。
5、选取广泛种植的冬油菜品种,在不同的年限、不同的区域种植,根据氮(磷、钾)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的平均值,将各试验区的品种分别分为:A-高效吸收高效利用,B-低效吸收高效利用,C-高效吸收低效利用,D-低效吸收低效利用四种效率类型,并比较氮(磷、钾)素分类中四种效率类型在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等方面的异同。结果显示,在氮、磷、钾三种养分效率的分类中,四种效率类型间的差异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农艺性状上表现为A类的生长幅度最大,分枝数及角果数最多,B、C类居中,D类农艺性状最差。籽粒产量以A类最高,B、C类居中,D类最低。总干物质量的大小均为A、CB、D。氮、磷、钾养分的积累量在各自分类中均表现为A、CB、D,差异显著。而这些差异并不随种植年限以及试验地点的改变而改变。三个试验区的数据还显示,供试品种中氮、磷、钾养分效率全为A类的品种较少,多数品种的氮、磷、钾的养分效率为B、C、D类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