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不同种植技术对紫云英生长及物质养分积累影响的研究

潘福霞  
【摘要】: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属豆科黄芪属,是我国南方稻田传统的冬种绿肥。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品种、播期、播量、根瘤菌拌种、施肥、水稻季施肥、遮阴、土壤含水量对紫云英生长的影响,了解不同种植方式下紫云英物质、养分积累量的差异,以期为紫云英的生产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品种紫云英在湖北省不同区域种植存在差异,不同品种在洪湖的单株分枝数、单株复叶数均高于黄陂,而株高、表观叶面积均低于黄陂。不同品种在同一地区的干物质量存在差异,洪湖以丰城青杆种最高,达1914 kg/hm2,黄陂以弋江种最高,达1864 kg/hm2。相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也存在差异,大桥种、余江大叶种、丰城青杆种、粤肥2号的产量表现为洪湖高于黄陂,而其余品种则低于黄陂。洪湖丰城青杆种的碳、氮、钾积累量最高,弋江种的磷积累量最高,黄陂弋江种的各养分积累量均最高。洪湖地区应优选丰城青杆种或粤肥2号,黄陂地区优选弋江种或平湖种。 (2)紫云英的密度、株高、单株复叶数、表观叶面积和单株重均随播期推迟而下降。鲜草产量随播期推迟显著降低,9月25日播种的鲜草产量最高,达31833kg/hm2,种子产量则以10月2日播种的最高,为227 kg/hm2。地上部N、P、K、Cu含量均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10月30日之后播种处理的Fe、Mn含量则有上升趋势,而不同播期对Ca、Mg、Zn含量无影响。各养分积累量均随播期推迟而下降。研究表明,播期显著影响紫云英生长及物质养分积累,本试验条件下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期间播种。 (3)播种量能够影响紫云英的生长指标,随播种量增加,单株分枝数、单株复叶数、单株重均呈下降趋势。鲜草产量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在播种量为7.5~30.0kg/hm2范围内增产幅度较大,继续增加播种量则增幅减小。播种量为15.0 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若再增加播种量,种子产量降低。播种量对紫云英养分含量无影响,但各养分积累量均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本试验条件下,紫云英的适宜播种量为30.0kg/hm2左右。 (4)根瘤菌处理的紫云英各生长指标均优于不接种对照,鲜草产量较对照增加26.7~47.7%,种子产量较对照增加24.4-32.6%。根瘤菌拌种显著增加了紫云英氮含量,而对磷、钾、钙、镁、铁、锰、铜、锌含量无影响,拌种处理的各养分积累量显著高于对照。不同根瘤菌处理间差异较小,弋江种的适宜根瘤菌为菌E或菌D。 (5)不同施肥处理均能增加紫云英鲜草产量,较不施肥处理增加40-145%。氮肥增产效果优于磷、钾肥。N、P2O5、K2O用量分别为112.5、45.0、45.0 kg/hm2时,紫云英产量最高,达20274 kg/hm2,此时C、N、P2O5、K2O积累量分别为981.0、54.4、12.8、58.7 kg/hm2 (6)水稻季施肥处理的紫云英株高、单株复叶数、表观叶面积、单株分枝数、SPAD值均高于缺素处理。水稻季施用氮、磷、钾肥处理的紫云英鲜草产量分别较不施氮、磷、钾肥处理增加36.2~48.2%,10.8~43.2%,25.6~55.6%。本试验条件下,水稻季N、P2O5、K2O用量分别为142 kg/hm2、112 kg/hm2、81 kg/hm2时,后季紫云英地上部的鲜草产量及C、N、P2O5、K2O积累量最高,分别为13250和831、46.4、11.0、45.7 kg/hm2。 (7)遮阴提高了紫云英出苗数,但幼苗死亡率则随遮阴度的增加而升高。生长前期,紫云英株高随遮阴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单株复叶数、表观叶面积、SPAD值均随遮阴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各指标在处理间的差异缩小。不同遮阴程度对3个品种鲜草产量产生明显影响,不遮阴和遮阴40%时弋江种产量最高,遮阴75%时浙紫5号的产量最高。植株碳含量随遮阴度增加有下降趋势,而氮、磷、钾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遮阴条件下品种间的养分积累量也存在差异,不遮阴处理的碳、磷、钾积累量以弋江种最高,氮积累量以信阳种最高。遮阴40%的碳、磷、钾积累量最高的是浙紫5号,氮积累量最高的是弋江种,遮阴75%时各养分积累量均以浙紫5号最高。综合考虑鲜草产量和养分积累量,高产稻田套播紫云英应优选浙紫5号。 (8)土壤质量含水量为30~40%时,紫云英的出苗率较高,且幼苗生长状况好。 综上,洪湖地区紫云英的适宜品种为丰城青杆种或粤肥2号,黄陂地区为弋江种或平湖种;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适宜播量为30 kg/hm2;弋江种的适宜根瘤菌为菌E或菌D; N、P2O5、K2O用量分别为112.5、45.0、45.0 kg/hm2时,紫云英产量及养分积累量最高;水稻季N、P2O5、K2O用量分别为142kg/hm2、112kg/hm2、81 kg/hm2时,后季紫云英的产量及养分积累量最高;信阳种不适宜稻底套播,高产稻田套播紫云英应优选浙紫5号;土壤质量含水量为30~40%时出苗率及幼苗生长较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圣章;影响紫云英鲜草产量因素的分析[J];江西农业科技;1988年07期
2 ;盐仓公社上游大队在淡涂泥田种好紫云英的经验[J];浙江农业科学;1972年05期
3 巫绪英;;迟播紫云英高产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83年04期
4 薛德乾;李长英;;余江大叶紫云英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0年10期
5 陈绍荣;余江县紫云英高产经验[J];江西农业科技;1985年S2期
6 李青盛;;紫云英接种根瘤菌剂的效果[J];农技服务;2010年07期
7 林绍芹;;紫云英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J];耕作与栽培;1988年05期
8 李军雄;;冬种紫云英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1993年01期
9 甘兴旺;祝金虹;;紫云英高产栽培技术和利用[J];福建农业;2007年10期
10 秦遂初;黄建华;;春旱灌水对紫云英增产效果的调查[J];浙江农业科学;1963年12期
11 周介方;林多胡;;紫云英迟播情况下保产技术的探討[J];浙江农业科学;1964年11期
12 汪炳荣;储显钧;张悟民;姚丁汉;叶涵海;金逸民;陈敬祥;叶叙丰;;卅烷醇对紫云英增产作用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82年01期
13 凌诚汉;;紫云英闽紫二号适宜在豫南稻区种植[J];河南农业科学;1988年11期
14 吴益伟,陈喜靖,刘忠良;多效唑浸种培育稻田套种紫云英壮苗增产显著[J];江西农业科技;1991年06期
15 ;麦田套种紫云英[J];农业科技通讯;1975年01期
16 ;仲钼酸铵对紫云英的肥效试验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1975年01期
17 孙风龙;汪莉莉;;紫云英栽培及留种技术[J];种子世界;2001年06期
18 杨大晋;绿肥(苕子和紫云英)引种初步观察[J];土壤通报;1966年01期
19 ;紫云英的良种繁育[J];农业科技通讯;1974年10期
20 秦纪文;;紫云英萍宁3号和萍宁72号的选育与利用[J];广西农业科学;198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杉;;不同还田条件下稻田紫云英氮素释放及效应研究[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跃明;刘建新;杨玉爱;;硒富集处理的紫云英中硒对动物的生物学有效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俊初;程国军;丑敏霞;陈大松;;华癸中生根瘤菌与紫云英共生固氮基因的分离、鉴定与功能分析[A];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王成章;高永革;史莹华;;紫花苜蓿引种比较试验[A];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1年
5 周俊初;程国军;丑敏霞;陈大松;;华癸中生根瘤菌与紫云英共生固氮基因的分离、鉴定与功能分析[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丑敏霞;周俊初;;紫云英结瘤素基因的分离、筛选与鉴定[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陈大松;李友国;周俊初;;紫云英中5个共生固氮相关基因在盐及铵胁迫下的表达研究[A];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黄璜;何保良;陈灿;傅志强;谢伟;陈仕贵;;稻(鸭)-紫云英复合系统的生态学功能分析[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9 韩志林;周青平;刘文辉;石红霄;贾志锋;汤涛;;一年生黑麦草在湟中脑山地区引种及刈割次数的研究[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一星;李友国;周俊初;;紫云英体细胞胚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大松;紫云英共生固氮相关基因在铵胁迫及盐胁迫下的表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 陈秀华;丛枝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稀土元素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邓胜国;荷叶黄酮甘的分离纯化,化学结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4 杨恒山;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田种草关键技术及种养结合模式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4年
5 李一星;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Asnodf32在紫云英根瘤衰老过程中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6 曾哲灵;蜂蜜的热稳定性及流变和真空脱水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张健;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刘满强;不同有机肥管理下水稻土生物学性质和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9 郑世学;丛枝菌根真菌的资源和竞争侵染及土壤微生物的量热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10 陈磊;白背三七降血糖物质基础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福霞;不同种植技术对紫云英生长及物质养分积累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肖嫩群;少、免耕和紫云英还田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威;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珺穜;种植利用紫云英对南方稻田土壤肥力性状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5 钟少杰;紫云英根瘤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兰忠明;不同紫云英基因型对难溶性磷的活化、吸收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周连城;不同紫云英品种春播萌发期和苗期的抗旱性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保玲;紫云英与油菜模拟花蜜对黏虫蛾影响的初步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9 陈容;区域耕地紫云英用地适宜性与固碳区划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丁炳红;紫云英等有机物料还田对稻田氮磷损失及重金属活性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崇技;紫云英栽培技术[N];东方城乡报;2009年
2 记者 吴美章;紫云英冬种已完成 当前重在加强田管[N];福建日报;2008年
3 吴福瑞 柯加炜 陈世媛;连城县冬种紫云英8万亩[N];闽西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江鹏 智松;长汀建立千亩紫云英示范片[N];闽西日报;2010年
5 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廖育林;紫云英种子机械收获好处多[N];湖南科技报;2011年
6 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聂军;紫云英留种栽培技术[N];湖南科技报;2011年
7 见习记者 马松伟;我省首推轻型紫云英播种技术[N];湖南科技报;2010年
8 王淑霞;紫云英高产栽培技术[N];河南科技报;2007年
9 洪新瑜;尤溪:4万亩紫云英成为亮丽风景[N];三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武孝军实习生 杨敏;适时混播紫云英 绿肥增产效益高[N];衡阳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