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耐铝差异机理的研究
【摘要】:酸性土壤中的铝毒害抑制植物生长,降低作物品质和产量。因此对植物耐铝胁迫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ET8(耐铝型)和ES8(铝敏感型)为试验材料,对两品种耐铝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根尖细胞影响细胞壁结构的物质代谢的研究,阐明了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根生长差异机理。通过对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活性氧代谢系统的研究,阐明了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耐铝胁迫差异机理。通过对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根尖细胞质膜H+ -ATPase的研究,阐明了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改变根际pH值能力差异机理。此外,通过对植物激素在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苹果酸分泌中作用的研究,揭示了铝激活苹果酸分泌机理。最后,通过对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根尖细胞有机酸代谢的研究,阐明了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苹果酸分泌差异机理。结果概述如下:
1.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根生长差异机理
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ET8和ES8根相对伸长率及根尖细胞相对长度均显著降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66**)。50μmol/L铝胁迫24h后,ET8和ES8根尖伸长区皮层细胞变扁平,细胞间隙变小,细胞壁褶皱,并呈齿轮状交合,ET8细胞核解体,高尔基体、线粒体依然完整,但是线粒体出现肿胀,且初生壁内出现多层次生壁,ES8细胞内含物消失,次生壁生长量更大,细胞壁明显变厚,ES8细胞受伤害程度较ET8显著。铝胁迫下ET8和ES8根尖细胞木质素、H202及胼胝质含量上升,纤维素含量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胼胝质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降低,相同处理条件下ES8变化显著大于ET8。根相对伸长率与胼胝质、H202和纤维素含量间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R2=0.958**,R2=0.8806**,R2=0.9182**)。综上所述,铝胁迫下ES8根尖细胞结构受破坏程度较ET8显著,且由于ES8根尖细胞影响细胞壁结构的物质代谢酶活性的变化显著大于ET8,并造成这些物质变化也显著大于ET8,从而导致细胞壁结构更加不稳定,降低了细胞壁延展性,进而导致细胞伸长显著小于ET8,最终导致铝胁迫下两不同耐型小麦品种根生长差异。
2.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活性氧代谢差异及与小麦耐铝差异关系
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升高,ET8和ES8根尖O2·-产生速率和H202含量随之显著升高,根尖活性氧代谢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酶活性也均显著升高,ET8根尖活性氧累积量显著低于ES8,且抗氧化酶效率显著高于ES8。对O2·-和H2O2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表明,两者主要累积于根尖分生区及伸长区,而且ET8根尖活性氧累积量显著低于ES8。ET8和ES8根尖细胞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质膜透性随着MDA含量的升高而增加。对质膜完整性的组织化学染色表明,质膜受破坏的细胞在根尖的部位及受破坏程度与2·-和H202累积部位、累积量相吻合。综上所述,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活性氧清除酶系统效率显著差异是耐铝差异机理之一。
3.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根尖细胞质膜H+-ATPase调节的根际pH值差异与耐铝差异关系
ET8和ES8根际pH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及铝浓度的降低而显著升高,相同处理条件下ET8根际pH值显著高于ES8,根际pH值与根尖铝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2=0.9321**)关系,与根相对伸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209**)关系。H+-ATPase专一性抑制剂DCCD(25μmol/L)处理显著抑制根际pH值的上升。根尖细胞质膜H+-ATPase活性随铝处理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100μmol/L Al处理24h ET8和ES8根尖细胞质膜H+-ATPase活性分别为各自无铝处理的69.8%和60.0%,相同处理条件下,ET8根尖细胞质膜H+-ATPase相对活性显著高于ES8。细胞质膜H+-ATPase相对活性与根际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319**)。综上所述,由于铝胁迫下耐铝型小麦品种ET8根尖细胞能够吸收根际H+的质膜H+-ATPase活性显著高于铝敏感型小麦品种ES8,因此其根际pH值也显著高于ES8,从而降低了根际活性铝含量,减少了铝在根尖细胞的累积,减轻了铝的毒害作用,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显著的质膜H+-ATPase活性差异导致的根际pH值差异也是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耐铝差异机理之一。
4.植物激素对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苹果酸分泌的影响
1)与对照处理相比,无铝条件下,不同浓度的ABA、GA和IAA处理对小麦4d幼苗及20 d大苗的苹果酸分泌均无显著影响;与铝单独处理相比,铝存在条件下,ABA或GA处理对小麦根苹果酸的分泌也无显著影响,但IAA(50,100μmol/L)处理,ET8苹果酸分泌速率显著升高,ES8苹果酸分泌速率无显著变化,说明外源ABA和GA对铝胁迫下ET8和ES8苹果酸分泌无显著影响,但IAA可以增加ET8苹果酸的分泌;2)当ET8和ES8经铝预处理3h后,无铝条件下,再经不同浓度IAA处理,ET8苹果酸分泌速率随IAA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ES8苹果酸分泌速率却无显著变化;ET8和ES8经0或50IAA处理3h后,无IAA条件下,再经铝处理,经IAA预处理过的ET8根苹果酸分泌速率显著高于无IAA预处理根的苹果酸分泌速率,但ES8根经IAA预处理与否,苹果酸分泌速率均无显著变化,进一步说明外源IAA可增加铝胁迫下ET8苹果酸的分泌;3)铝胁迫显著促进ET8和ES8根尖内源ABA及IAA含量的升高,但降低GA含量;IAA分解代谢酶,IAAoxidase相对活性则随铝处理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相同处理条件下ET8根内源IAA含量显著高于ES8,IAA oxidase活性显著低于ES8,说明IAA oxidase活性差异与内源IAA含量差异有关;根苹果酸分泌速率同内源IAA含量间显著相关性(R2=0.8532**)表明IAA参与调节铝胁迫下小麦根苹果酸的分泌;4)分根处理条件下,ET8植株两侧根系(part A和part B)分别经0和50μmol/L铝处理后,0μmol/L铝处理一侧未检测到转运自铝处理一侧的铝,但该侧根苹果酸分泌速率及内源IAA含量均显著高于植株两侧均为0μmol/L铝处理(part A,0μmol/L和part B,0μmol/L)条件下的根苹果酸分泌速率及内源IAA含量,表明铝不必直接与根接触即可诱导苹果酸分泌速率和内源IAA含量同时升高,说明IAA参与苹果酸分泌;ET8植株两侧分别经part A (0μmol/L)和part B (50μmol/L Al+50μmol/L IAA)处理后,part A根系苹果酸分泌速率显著高于part A (0μmol/L)和part B (50μmol/L Al)处理中partA的苹果酸分泌速率,该结果更加说明IAA参与调节铝胁迫下小麦根苹果酸的分泌;5)同铝单独处理相比,IAA和铝共处理可显著减少铝在ET8根尖的累积,但对ES8无显著影响;6)IAA极性运输抑制剂NPA或TIBA可以显著抑制铝胁迫下ET8和ES8根苹果酸的分泌,有力说明IAA参与调节铝胁迫下小麦根苹果酸的分泌;7)外源IAA处理可以显著抑制阴离子通道抑制剂对铝胁迫下ET8和ES8根苹果酸分泌的抑制作用,表明IAA可能通过调节阴离子通道参与铝胁迫下小麦根苹果酸的分泌;8)IAA和铝共处理,ET8根尖细胞ALMT1表达量显著升高。综上所述,虽然外源ABA和GA对小麦根苹果酸的分泌无显著影响,但IAA在Al存在条件下,能够通过调节阴离子通道参与铝胁迫下小麦分泌苹果酸,IAA对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苹果酸分泌调节作用的差异也是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苹果酸分泌差异机理之一。
5.铝胁迫下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有机酸代谢与苹果酸分泌差异的关系
不同浓度铝处理下ET8和ES8根尖细胞内源苹果酸含量均无显著变化,相同处理条件下ET8和ES8间内源苹果酸含量亦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48,0.46,0.57,0.52nmol root apex-1和0.45,0.51,0.51,0.54 nmol root apex-1;同无铝处理相比,50或100μmol/L铝处理显著促进ET8和ES8根尖细胞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酶(PEPC)活性升高,但各铝浓度处理对柠檬酸合成酶(CS)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均无显著影响;相同处理条件下ET8和ES8根尖细胞PEPC, CS和MDH三种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铝胁迫下根尖细胞内源苹果酸含量及有机酸代谢关键酶活性对不同耐铝型小麦品种苹果酸分泌差异无显著影响。
|
|
|
|
1 |
贺运春;;小麦秆枯病[J];农业科技通讯;1979年08期 |
2 |
焦培桂;;山西省小麦品种试验总结及今后改进意见[J];农业科学通讯;1954年07期 |
3 |
宋维秀;辛淑霞;;小麦品种抗旱性的某些特点[J];陕西农业科学;1980年05期 |
4 |
;小麦夏秋种植成果概况[J];云南农业科技;1981年04期 |
5 |
黄光明,杨家秀;小麦品种抗纹枯病性调查[J];植物保护;1985年03期 |
6 |
刘雅清;王剑雄;;山西省小麦品种(系)抗锈性鉴定结果[J];山西农业科学;1986年10期 |
7 |
杨永东;朱拙安;薛香云;杨修身;周汝鸿;于善谦;蔡同润;陈仲宜;张秀云;;小麦品种抗土传黄花叶病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1986年08期 |
8 |
朱涵
,集农;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现场鉴定会在建阳召开[J];福建农业科技;1987年05期 |
9 |
曹广才;王士英;吴东兵;;冬型小麦品种秋播的田间春化时期和意义[J];农业新技术;1988年04期 |
10 |
钱祖香;;小麦品种收获指数与其它多种性状相关性的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11 |
王辉;严威凯;;小麦群体的自我调节与高产品种的产量形成[J];陕西农业科学;1989年04期 |
12 |
曹广才,吴东兵;播种至生理拔节期间的积温对冬型小麦品种生育天数的影响[J];农业新技术;1990年03期 |
13 |
韩桂仲,原国辉,郑祥义,高九思,王胜亮,张玉亭;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抗性的鉴定[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
14 |
张春庆;影响馒头质量的小麦品质性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
15 |
任正隆;;黑麦种质导入小麦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方式[J];西藏农业科技;1991年03期 |
16 |
鲍思敬;杨兆生;;适合麦棉两熟的小麦品种选择[J];农业科技通讯;1991年07期 |
17 |
王洪森,张志华;选育中33小麦品种的几点体会[J];作物杂志;1992年04期 |
18 |
孙家柱,田立平,何中虎;北京地区小麦品种茎叶演变规律及分析[J];农业新技术;1992年01期 |
19 |
程俊源;赵林姝;孙国庆;刘录祥;;化学杀雄剂Sc205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J];核农学通报;1993年03期 |
20 |
;“超大穗”小麦不宜推广[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4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