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紫色土区主要农业活动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徐勤学  
【摘要】:我国紫色土地区土壤肥力高、水热资源丰富,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由于紫色土地区人口密度大、坡地高强度利用,紫色土地区土壤侵蚀严重,仅次于我国黄土地区。人类活动是土壤侵蚀加剧或减缓的主导因素。针对紫色土坡地严重的土壤侵蚀退化,开展人为开垦种植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对治理坡地土壤侵蚀、合理利用紫色土坡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坡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降雨试验系统分析土壤侵蚀对坡地开垦种植的响应,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探讨了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此外,通过小区观测资料分析和野外取样调查,定量分析了紫色土坡地常见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取得的主要结果有: (1)通过改进传统径流收集装置,在野外人工降雨过程中收集了壤中流,分析了壤中流和地表径流共同作用下的紫色土坡地土壤侵蚀过程。结果表明,紫色土荒坡地和坡耕地降雨产流过程差别显著,荒坡地壤中流平均径流系数是坡耕地的4.7倍。降雨过程中,坡耕地壤中流产流过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而荒坡地壤中流流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坡耕地壤中流径流系数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减小,但在荒坡地壤中流径流系数受降雨强度影响不明显,坡耕地壤中流径流强度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荒地壤中流径流强度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坡耕地地表径流系数是荒坡地的2.0倍。坡耕地和荒坡地降雨产流的差异也导致二者在侵蚀产沙差异明显,模拟降雨过程中坡耕地的平均含沙量为42.2g/L,而荒坡地的平均含沙量仅为2.3g/L。 (2)荒坡地植被割除和翻耕后的降雨侵蚀过程发生明显变化。植被割除后,壤中流径流系数迅速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壤中流占总径流的比例从30.3%降低到6.2%,表明植被覆盖是影响紫色土坡地壤中流的重要因素。坡地在翻耕初期壤中流较裸地明显增大,在小雨强下壤中流占到总径流的29.1%,但随着雨强的增加和疏松地表的压实,壤中流迅速减少。不同地表状况下壤中流与地表径流的比例变化显著,显示人为扰动导致了紫色土坡地降雨产流机制的转变。此外,荒坡地割除植被和耕作后,土壤侵蚀量明显增加,割除植被后裸地和翻耕地的平均土壤侵蚀强度是未扰动荒坡地的3.0和10.2倍。为减少土壤侵蚀,陡坡地最好不要开垦种植。在开垦种植的坡地,要尽量免耕和保持植被覆盖以减少土壤侵蚀。 (3)通过分析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主要农作物的农作期、种植模式,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布以及不同农作期的土壤流失比率,计算得22种种植模式下的作物覆盖管理因子C值。结果表明C值变化范围在0.16-0.65之间,不同种植方式中C值大小顺序为:间/轮作轮作单作。在单种作物中,油菜、马铃薯C值较高分别为0.65和0.60,棉花和红薯较低分别为0.29和0.33;轮作模式中小麦-棉花、玉米-油菜、小麦-红薯、马铃薯-黄豆C值相近,都在0.2左右;在所有种植模式中,玉米-红薯间作C值最小,为0.16。作物生长期和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之间的关系决定不同作物发生土壤侵蚀差别明显。 (4)径流小区长期观察结果表明,梯田措施减少径流泥沙的效果受土地利用的影响。坡耕农地采取梯田措施后,年均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减少23.0%和52.0%;而在坡地果园采取梯田措施后,年均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减少了60.0%和68.0%。梯田措施减少了果园大径流和强侵蚀量事件的次数,而在农地只减少了大径流量事件的次数。梯田措施在果园保水保土效益更明显梯田措施还增加了作物产量,在梯田措施农地和橘园,作物产量分别增加了13.0%和15.0%。植物篱和植物篱+作物覆盖措施在减少侵蚀方面的作用相差不大,与无水保措施小区相比,植物篱措施小区的年均径流系数和侵蚀量减少了36.0%和67.0%。这一结果表明在紫色土陡坡农地,水土保持措施应优先考虑选择植物篱措施。 (5)通过长期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区侵蚀性降雨可分为三类降雨模式。降雨模式Ⅰ是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重现频率高的次降雨的集合,降雨模式Ⅲ降雨强度小,但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大,降雨模式Ⅱ的次降雨强度和降雨量都很大,但重现次数少。结果表明,次降雨的径流系数受降雨模式影响不明显,但次降雨侵蚀量受降雨模式影响较大,在三种降雨模式下的径流小区的平均侵蚀量分别为1.1,2.0和0.5 kg。土地利用和梯田措施改变了降雨模式对坡地侵蚀的影响,在坡地农作小区,在降雨模式Ⅰ的侵蚀量明显高于降雨模式Ⅲ,而在坡地橘园小区,土壤侵蚀强度差别不明显。梯田措施小区土壤侵蚀受降雨模式的影响较小。 (6)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土壤性质明显得到改善。有水土保持措施橘园水稳性团聚体、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明显增加,砾石含量和土壤容重减少。在梯田+种草措施中土壤有机质和含量增加最多,平均有机质和速效N、P、K的含量分别增加了0.3、0.5、1.8和1.7倍。水土保持措施改变了土壤的机械组成,植物篱措施增加土壤粉粒含量,而梯田和梯田+种草措施增加了土壤粘粒含量。水土保持措施还改变了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在无水土保持措施小区砾石含量沿坡面向下递减,粘粒含量沿坡面向下递增,但在有水土保持措施小区没有这种空间变化特征。植物篱措施还明显增加植物篱坎前土壤氮的含量,改变了养分在地块的分布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树利;彭培好;王玉宽;傅斌;杨金凤;;雨前土壤含水量对紫色土坡耕地地表产流过程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2 何长高,尹忠东;紫色土区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04期
3 蔡崇法,张光远,丁树文,黄丽;人工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特点的试验研究[J];南昌水专学报;1995年S1期
4 王洪杰,李宪文,史学正,杨金玲;四川紫色土区小流域土壤养分流失初步研究[J];土壤通报;2002年06期
5 冯明汉;长江流域土壤侵蚀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人民长江;2005年02期
6 卢远;华璀;周兴;;基于GIS的广西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1期
7 谭钦文,尹黎明,卢玉东,费红;三峡库区紫色土陡坡耕地土壤侵蚀量预测模型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1期
8 王正垣;克服碗厂沟流域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陋俗[J];水土保持通报;1989年01期
9 蔡崇法,丁树文,张光远,黄丽,王道合;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养分状况及养分流失[J];地理研究;1996年03期
10 文安邦,张信宝,王玉宽,张一云,徐家云,白立新;长江上游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137)Cs示踪法研究[J];山地学报;2001年S1期
11 莫斌,朱波,王玉宽,范建容,刘德绍;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4年05期
12 戴运兴,许平贵,邹智华,刘旭,黄金莲;紫色丘岗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13 孙凡;游翔;刘伯云;杜洋文;杨松;李霞;;四川德阳地区土壤侵蚀因子与敏感性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4 聂明华;郑柏颖;;武夷山紫色土的利用与保护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9期
15 李仲明;保护土壤资源,打好人类吃饭这一战役[J];水土保持通报;1982年02期
16 刘佳桂;蹇泽西;杨艳生;梁音;;长江三峡区紫色土坡耕地的土壤流失量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1年03期
17 丁文峰;张平仓;;紫色土坡面壤中流养分输出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4期
18 花可可;魏朝富;任镇江;;土壤液限和抗剪强度特征值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紫色土区[J];农机化研究;2011年06期
19 陈晓燕,何丙辉,缪驰远,吴咏;WEPP模型在紫色土坡面侵蚀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3期
20 姚军;王亮;何丙辉;;人工模拟降雨不同施肥方式下紫色土养分流失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琳;刘雪华;;黄土高原北部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变化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2 乔治;徐新良;;东北林草交错区土壤侵蚀敏感性时空变化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左中昌;吴志莲;何建华;;土壤侵蚀的调查结果给治理的启示[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海林;李俊;李健;;一种用于土壤侵蚀观测的光电测尺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郑书彦;李占斌;;滑坡侵蚀基本概念探讨[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6 张绒君;王晓;段菊卿;;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壤侵蚀与工程防治[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利华;薛重生;;基于RS-GIS的湖北省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监测分析[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8 朱连奇;潘少奇;朱文博;;基于RS和GIS的洛宁县土壤侵蚀研究[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9 蔡继清;任志勇;李迎春;;土壤侵蚀遥感快速调查中有关技术问题的商榷[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平仓;;开拓创新 拼搏进取 实现跨越式发展[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2011年年会交流材料[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勤学;紫色土区主要农业活动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王春梅;坡度尺度效应与转换及其对土壤侵蚀评价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3 林杰;基于植被结构特征的土壤侵蚀遥感定量反演[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王玄德;紫色土耕地质量变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沈中原;黄土高原流域土壤侵蚀下垫面特征及其对水土流失的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勉;小流域侵蚀速率与产沙关系的~(137)Cs、~(210)Pb_(ex)示踪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7 王小燕;紫色土碎石分布及其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8 魏兴萍;岩溶槽谷区水土流失特征及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熊明彪;长期施肥条件下紫色土—小麦系统中钾素利用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10 伍铁牛;更新世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超;基于RS/GIS的渭河流域土壤侵蚀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陈晓燕;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预测模型应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3 程琳;基于GIS和经验模型的中尺度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姜洪涛;基于~(137)Cs技术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侵蚀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萌萌;基于USLE的图们江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蔡道明;三峡库区湖北段水土保持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丰满;基于GIS的滇池流域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分形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李芳;基于CA和ANN的土壤侵蚀时空演化模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永力;基于3S技术和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白晓松;基于RUSLE的北方山区土壤侵蚀定量研究与生态适宜性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皇家百绿集团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 陈谷;解决“三生”离不开草[N];中国花卉报;2009年
2 马涛 陈润梅;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技术的GIS系统通过验收[N];黄河报;2007年
3 记者 杨亚非;轻点鼠标土壤侵蚀了然[N];人民长江报;2006年
4 梁峻 王百战 韩富斌;如诗如歌黄土情[N];陕西日报;2006年
5 重庆市水利局水保处 供稿;建设人水和谐宜居城市[N];中国水利报;2010年
6 记者 李锋德 李坤;辽宁全国首个完成高分辨率水土流失调查[N];中国水利报;2007年
7 记者 冯华;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仍需治理半个世纪[N];人民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存才;治理水土流失还我美好河山[N];中国财经报;2011年
9 马涛;黄科院两项技术获水利部立项推广[N];黄河报;2009年
10 记者 罗臻;全市水土流失严重[N];黄石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