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退化与植被恢复研究

郑忠明  
【摘要】:城市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然而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导致湿地景观面积萎缩,结构破碎,功能下降,严重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已成为当前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木研究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研究了武汉市湿地资源的景观格局变化、湿地植物生物多样性特征,并分析了不同类型湿地资源的退化机制,重点研究了武汉市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策略。主要结果如下: (1)武汉市城市湿地景观变化 以1991-2007年四个时期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本数据,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武汉市湿地景观17年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武汉市湿地景观逐年减少,平均年减少量为2751.42hm2,年下降率为1.38%。其中1991-1996年湿地景观的年变化率高于武汉市湿地景观近17年间的平均变化率,与建设用地面积相对应。研究时间范围内,自然湿地大量减少,人工湿地略有增加;湖泊湿地是武汉市湿地景观的主要类型,是湿地景观面积减少的直接因素;人工湿地的增加并未改变武汉市湿地面积下降的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武汉市湿地景观表现出最大斑块占湿地景观面积比和分维数逐渐下降、破碎度升高的趋势。 (2)武汉市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 武汉市城市湖泊湿生植物资源丰富,本研究共记录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82科231属361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被了植物是主要类型。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和莎草科(Cyperaceae)为优势科。各科在属水平上的分布则比较分散。 武汉市湖泊湿地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复杂,兼有地带性、隐域性和起源上部分古老性的特点,但特有属、种匮乏。其中蕨类植物种类较少,具有非常明显的隐域性特征;种子植物多样性较高,分属于14种地理分布类型,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3种类型占绝对优势,表现出明显的亚热带湿地植物区系特征。湿地植物生活型中以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居多。本文将水分做为武汉市湖泊湿地植物生态适应型的主导因子进行分类调查,结果显示,中生植物的种类(164种)位居首位,占所有种数的45.4%,表明武汉市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群落的演替方向为中生植物群落。 武汉地区湖泊湿地外来入侵物种普遍存在。外来入侵种包含在12科17属24种内,占全部外来物种(15科23属31种)的77.4%;剩余总数的22.6%基本都是人为引进栽培种。外来植物已经对武汉市湖泊湿地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3)武汉市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特征与机制 本文从武汉市23个典型城市湖泊湿地的生物退化特征、生境退化特征以及功能退化特征三方面来进行研究,运用综合聚类分析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重点调查的23个城市湖泊湿地依据退化程度的存在较大差异,可分为三大类,退化程度轻微的湖泊湿地有竹叶海湿地、严东湖湿地、北太子湖湿地、清潭湖湿地,退化程度中度的湖泊湿地有南太子湖湿地、野芷湖湿地、塔子湖湿地、黄家湖湿地、汤逊湖湿地、野湖湿地、青菱湖湿地、龙阳湖湿地、沙湖湿地、南湖湿地、张毕湖湿地、严西湖湿地、墨水湖湿地、北湖湿地、东湖湿地、五加湖湿地、三角湖湿地,退化程度中度的湖泊湿地有内沙湖湿地、紫阳湖。 城市化是人类对湿地干扰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湖泊湿地外环境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农田的覆盖率和建设用地的覆盖率是退化程度不同的湖泊湿地之间最主要的差别,退化程度越高的湖泊湿地,湖泊周边建设用地覆盖率越高,农田覆盖率越低。退化原因主成分分析表明,围垦、侵占湖泊和外源污染是造成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4)武汉市湖泊湿地分类保护模式 所调查的26个湖泊湿地维管束植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及均匀度指数具有类似的变化趋势,其中内沙湖和外沙湖各项指数最低,而位于郊区的严西湖和汤逊湖等均有较高的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地域性较为明显。湿地典型植物的优势度与丰富度有所差异,变化趋势大体相同,这与总体湿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及优势度的特征基本一致。 严东湖湿地植物群落沿水分梯度的分布规律充分表明,季节性积水生境的各个群落多样性指标均高于其他生境群落。 按照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湿地植被群丛数目,以及典型湿地植物的物种所占比例、丰富度和优势度的差异,将调查涉及的26个典型湖泊湿地分为原生植被湖泊、次生植被湖泊、人工植被湖泊和退化植被湖泊4类。原生植被湖泊应建立相对严格的湿地保护区,优先保护原有湿地植被。次生植被湖泊最多,城市发展区内的次生植被湖泊应建立30-100m的植被缓冲带,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和发育;而农业区的次生植被湖泊应引导和规范湖泊周围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减少人类活动干扰。人工植被湖泊应通过建立城市湿地公园,人工促进植被的近自然恢复。而退化植被湖泊则应尽快采用生态工程法促进湿地植被生境改善,并积极开展近自然湿地植被重建与恢复。 (5)武汉市典型湿地植物选择及恢复模式 本文在对武汉市26个典型城市湖泊湿地高等植物调查的基础上,采用TWINS PAN分类与D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严东湖湿地植物群落的类型和结构,并确定将梁子湖(1998-2002)、东湖(1992-1993)和严东湖湿地植物群落作为武汉市湖泊湿地典型植物群落,指导武汉市湖泊湿地的植被恢复和重建。在武汉地区典型湿地植物其不同的应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各湖泊湿地功能特征、环境状况,将所调查湖泊分为生态保护型、景观美化型、经济生产型和综合效益型四种类型分别探讨其恢复模式,并各选择一个典型湖泊,来作为武汉地区典型湿地恢复模式营建的基础场地,以现有的植物群落为基础,提出其湿地植物恢复基本模式,为武汉市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唐仁华,刘春仁,金开红,董丹红;论武汉市区级科技工作特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4期
2 陈淑明,薛静英;武汉市区SO_2污染浓度预报方法研究[J];湖北气象;1997年03期
3 官善友;彭汉发;;浅析武汉市环境地质问题[J];工程勘察;2008年S1期
4 李海燕;蔡银莺;;武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1期
5 郭海生;周衍龙;林彬;袁莎燕;;武汉市地下工程的若干环境地质负效应[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S1期
6 蒋金龙;薛重生;李建;;基于RS和GIS的武汉市城区扩展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7 刘秀群;田绍婧;陈龙清;;武汉市区典型自然植物群落组成及其园林应用潜力分析[J];广东园林;2009年04期
8 官善友;蒙核量;周淼;;武汉市岩溶分布与发育规律[J];城市勘测;2008年04期
9 谭术魁,邓健如;武汉市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10 贾淑霞,马霄汉;武汉市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与预测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年S1期
11 柳笛;;城市化对雨洪径流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1期
12 安守先;;武汉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1993年02期
13 力梅,张家国;对武汉市区一次灾害性暴雨过程的分析[J];湖北气象;1998年02期
14 官善友;朱锐;高振宇;;地质条件对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及分区评价[J];工程勘察;2008年09期
15 官善友;龙治国;周淼;;武汉市区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用适宜性分区[J];城市勘测;2009年05期
16 ;碧池飘香花似锦 到武汉植物园,聆听郁金香花开的声音![J];湖北旅游;2010年02期
17 ;1990年各地灾情报道[J];四川气象;1990年04期
18 毕世杰;武汉市区酸雨的一个预测与控制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1996年04期
19 施望芝;宋清翠;;一次局地性骤发性强降水的天气分析[J];气象教育与科技;1998年02期
20 胡鸿兴;;沉湖与白鹳的喜和忧[J];大自然;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官善友;庞设典;龙治国;;论武汉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李江华;曾柯;;武汉市历史地震波及烈度的基本特点[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3 胡晓玲;胡建平;聂东芳;;“撤县改区”对中部特大城市区域作用影响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海生;周衍龙;林彬;袁莎燕;;武汉市地下工程的若干环境地质负效应[A];湖北省地质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5 宋霖;郭红亮;童建成;张宁;;武汉市区5-14岁儿童血脂正常参考水平调查[A];第四届全国血脂分析与临床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候润北;;武汉市防御特大洪水存在的问题[A];第一届全国城市防洪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7 ;武汉城市外环——武汉绕城公路[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段忠阳;黄志剑;杨小芳;刘洁;;低龄老年人锻炼健康信念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潘荣舟;肖先悟;;武汉市钢筋混凝土防洪墙裂缝控制[A];第一届全国城市防洪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10 王长庆;;武汉市郊农业结构调整初探[A];中国老科协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研讨会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伟霞;武汉市外来人口就业—居住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春霞;武汉市城管执法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3 任君;城市住宅地价微观影响因素及其空间规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许贝斯;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武汉市水系空间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惠婷;基于信息技术的武汉市交通拥堵治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惠婷;基于信息技术的武汉市交通拥堵治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程丹;武汉市公共交通系统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胡军;武汉市中小学开展足球运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9 付哲;孤景价值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任晓改;武汉市旅游名镇名村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怀民记者 李凝;国内首个影像地图武汉造[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胡新桥 本报实习生 刘志月 朱丽萍;新农保应建立稳定增长机制[N];法制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郑明桥 实习生 邵成成;瞄准空白 后来居上[N];经济日报;2007年
4 田豆豆 陈骥 石国胜;武汉:狗年实行新“犬法”[N];人民日报;2006年
5 聂丽娟;武汉出台政策加速编织社区卫生服务网[N];中国社会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聂春林实习记者 陈哲;武汉治水“六湖连通”:仍须生态修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撰稿 常立新 吴伟文;传承桥隧文明 营建“东方桥都”[N];长江日报;2007年
8 记者 李晓萌 通讯员 易先云 万进勇 朱素芳 实习生 郭静 盛琳;答好一首全民考题[N];长江日报;2007年
9 记者 文慧 通讯员 唐闻;武汉市区铁路沿线将披绿装[N];湖北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陈爱军;三股力量江城“开战”[N];医药经济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