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盘菌致病力衰退相关病毒SsDRV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研究
【摘要】:利用可传染性弱毒相关真菌病毒防治油菜菌核病,是菌核病生物防治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论文开展了核盘菌致病力衰退相关病毒SsDRV参与油菜菌核病生物防治的研究,主要从生态学的角度评估利用核盘菌真菌病毒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潜力。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
首先,本文明确了培养时间、温度、湿度和接种的菌丝片段浓度等环境和接种条件对核盘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25℃、相对湿度≥75%、培养菌株菌龄最长5d,以及接种的菌丝片段浓度为1000mg/ml等条件对核盘菌生长和致病最为有利。在这些有利因子条件下,真菌病毒SsDRV对油菜菌核病的室内防治有显著的生防效果。
其次,本文详细研究了核盘菌弱毒力菌株Ep-1PN在田间条件下的生态学相关特性。研究表明,弱毒力菌株Ep-1PN菌丝片段在油菜花瓣上存活期5天以上,且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在油菜花期喷施弱毒菌株菌丝片段,可以有效抑制核盘菌强毒力菌株菌丝的侵染。此外,试验明确了在施用浓度为20mg/ml的弱毒力菌株Ep-1PN菌丝片段时,在田间条件下的生防效果最佳,而菌株Ep-1PN的致病性极差,甚至不引起病害;而且Ep-1PN所产菌核萌发动态试验也表明弱毒力菌株菌核在田间条件下萌发率很低,从而表明弱毒力菌株Ep-1PN参与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方面风险低。
最后,本文评价了真菌病毒SsDRV参与油菜菌核病生物防治的田间防效。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田间气候因子有利于油菜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情况下,花期弱毒力菌株Ep-1PN生物防治起到了一定的生防效果。经花期弱毒力菌株Ep-1PN处理试验小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28.50%和20.80,虽然高于花期药剂防治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但是与蕾苔期弱毒力菌株Ep-1PN生物防治和对照处理相比,还是显著降低。
|
|
|
|
1 |
李培林;春防油菜菌核病[J];中国农垦;2001年03期 |
2 |
雷国明;油菜菌核病的流行与预测要素[J];植物医生;2001年06期 |
3 |
雷国明;;油菜菌核病的流行与预测要素[J];农药市场信息;2001年02期 |
4 |
李培林;春防油菜菌核病[J];乡镇论坛;2002年04期 |
5 |
胡荣利,鞠国钢,奚本贵,徐金妹,莫婷;品种及主要栽培因子对油菜菌核病影响的初步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年09期 |
6 |
谭荫初;油菜菌核病防治新法[J];植物医生;2002年01期 |
7 |
张夕林,孙雪梅,易红娟,羌烨,张谷丰,杨凌峰;2002年油菜菌核病爆发成灾的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02年06期 |
8 |
李培林;春防油菜菌核病[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2年03期 |
9 |
苗昌泽;;春防油菜菌核病[J];农家科技;2002年03期 |
10 |
张夕林;;油菜菌核病灾变特点及及其防治对策[J];农药市场信息;2002年07期 |
11 |
吴涛,文震,帅海结,邓春霞;2002年荆州市油菜菌核病发生危害及防治[J];植物保护;2003年02期 |
12 |
吴涛,余周苹,王玲,邓俊俊;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2003年04期 |
13 |
李品汉;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03年01期 |
14 |
龚宁,包士忠,黄兴斌,孙品兰,沈雁君,陆信仁;22%油丰防治油菜菌核病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03年02期 |
15 |
羌烨,张夕林,孙雪梅;三种不同喷雾方法防治油菜菌核病试验[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年11期 |
16 |
徐金妹,茆实,张国林,陈海新;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报告[J];中国农学通报;2003年02期 |
17 |
罗林钟,谢德辉;油菜菌核病的防治[J];植物医生;2003年01期 |
18 |
张君;2003年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3年09期 |
19 |
张夕林,易红娟,羌烨,张谷丰,孙雪梅;沿江地区抗性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的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年02期 |
20 |
王永平,陶瑛;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与治理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