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核盘菌弱毒相关DNA病毒1特性及其应用潜能研究

于晓  
【摘要】: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由其引起的菌核病是多种农作物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真菌病毒广泛存在于真菌中,一些真菌病毒可以引起病原真菌致病力衰退,对作物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潜力。 从来自油菜罹病植株的菌核中分离获得了核盘菌菌株DT-8。DT-8表现出弱毒特性,其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细且分支杂乱、色素分布不均、菌核小且菌核原基形成时间晚于健康菌株4~6天,致病力非常弱。在DT-8的菌丝中分离获得了两条小的ssDNA片段,大小分别为2kb和500bp左右。挑取DT-8的菌丝尖端进行培养,可以获得不携带这两条DNA片段的培养物,它们在生长、菌核形成和致病力等方面与正常菌株没有显著区别,但通过与DT-8接触后,它们可以重新获得2kb和500bp的DNA片段,并表现出弱毒特性,推定这两条的DNA片段与DT-8菌株的弱毒现象相关。经克隆和测序分析发现2.0kb DNA片段为单链环状DNA病毒,500bpDNA为其亚基因组,命名该病毒为核盘菌弱毒相关DNA病毒1(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ce associated DNA virus1, SsHADV-1)。 病毒SsHADV-1的基因组全长2166nt,编码两个基因,病毒链编码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互补链编码复制相关蛋白(Replication associated protein, Rep);两个开放阅读框由大基因间隔区(Large intergenic region, LIR)和小基因间隔区(Small intergenic region, SIR)隔开,在LIR中包含复制和转录起始的相关元件,这些结构都与双生病毒科中玉米线条病毒属的病毒基因组结构相似。对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Rep的氨基酸序列与双生病毒同源性较高可以聚为一簇,Rep中包含有类似双生病毒的保守结构域和滚环复制相关的模体;而CP在已知蛋白数据库中找不到任何同源序列。透射电镜观察SsHADV-1病毒粒子形态,呈等轴球形,直径20~22nm。该发现首次证实了真菌中存在DNA病毒,也为双生病毒的起源和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一般认为真菌病毒缺乏体外传播途径,只能通过寄主的菌丝融合和繁殖进行传播,真菌病毒的这种特性也是限制利用病毒控制真菌病害的重要因子。对峙培养试验结果表明SsHADV-1可以在核盘菌不同营养亲和型之间较高频率地扩散,预示SsHADV-1在自然界的扩散可能不会受到寄主营养体不亲和性的限制。当纯化的病毒粒子与核盘菌菌落接触后,可以直接侵入核盘菌菌丝,使其转变成弱毒菌株;进一步研究发现病毒粒子可以直接侵染所有测试的不同营养体亲和型的核盘菌菌株,表明SsHADV-1对寄主的营养亲和型没有选择性。病毒DNA没有侵染性,不能直接侵染菌丝,甚至也不能侵染核盘菌的原生质体,表明SsHADV-1的直接侵染需要有完整的病毒粒子;但研究也发现病毒DNA可以在聚乙二醇(PEG)的介导下成功转染核盘菌原生质体。这些试验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了SsHADV-1可以引起核盘菌的致病力衰退,也首次表明有些真菌病毒,如SsHADV-1,存在体外传播途径。 SsHADV-1存在体外传播途径,预示该病毒对菌核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用2mg/ml SsHADV-1病毒粒子预处理离体或活体拟南芥,可以有效抑制核盘菌的侵染和菌核病发病,在所形成的病斑上可以分离到携带SsHADV-1的菌株,表明在拟南芥叶片上的SsHADV-1病毒粒子对核盘菌有侵染能力。再者,菌核病病斑形成2天后喷洒SsHADV-1病毒粗提液,可以抑制烟草和油菜叶片上的病斑扩展,保护植株免遭核盘菌杀死,表明直接利用病毒粒子具有防治菌核病的潜能。大田试验也取得了显著的防病效果,喷洒携带SsHADV-1的核盘菌菌丝片段(~1×1O5cfu/mL)使菌核病发病率降低33.56%,促进油菜产量提高16.44%。将病毒粒子涂抹在活体拟南芥叶片表面,在15天后仍能检测到病毒存在,表明病毒粒子在体外相对稳定。研究表明SsHADV-1的寄主范围非常窄,只能侵染核盘菌属内真菌,不能够侵染与核盘菌亲缘关系相近的灰葡萄孢;荧光原位杂交试验和PCR扩增试验均表明SsHADV-1不能在拟南芥细胞中复制和增殖。这些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利用SsHADV-1控制油菜菌核病。 为深入研究病毒和寄主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包含部分重复序列的SsHADV-1病毒全长的侵染性克隆载体。分别将2.0、1.8、1.3或1个单位长度的病毒基因组序列正向重复连入载体pKS中,利用PEG介导转染核盘菌原生质体的方式实现侵染。含有两个病毒LIR的的侵染性克隆载体转染后能够得到表型异常的再生菌株,经过核酸提取、特异性引物扩增和对峙培养传毒试验分析,证明转染子中存在游离的可水平传播的SsHADV-1病毒全长;然而含有1个单位长度的病毒基因组的载体转染后不能获得带毒的转染子。统计含有两个LIR结构的不同重复长度的载体转染成功率,发现重复片段越长,获得带毒转染子的频率越高,因此推测在SsHADV-1侵染性克隆载体释放游离病毒时,病毒重复序列之间的同源重组可能是产生病毒主要的途径。 构建了缺失CP基因的SsHADV-1侵染性克隆载体,发现不含CP的缺陷病毒可以在核盘菌原生质体内复制,但是病毒核酸积累量很低而且不能系统侵染,在再生菌株中检测不到稳定存在的病毒;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替换CP基因,转染后可以在再生菌株的部分菌丝内观察到绿色荧光,但随再生菌株的生长,不能再检测到绿色荧光,说明缺乏CP的病毒在寄主中不稳定,容易丢失。这些结果说明CP基因在SsHADV-1复制和系统侵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病毒不可缺少的蛋白。本研究建立的侵染性克隆体系为研究SsHADV-1与核盘菌的互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有助于研究真菌DNA病毒和寄主的相互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叙龙,张清敏,张毓琪,张宝东,陈素平;鲤鱼肝胰脏线粒体DNA的分离、纯化方法[J];环境化学;1994年03期
2 周晓慧;DNA与免疫[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3 张爱民,张建民;论基因组的分子进化[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4 房经贵,章镇,刘大钧,马正强,JossiHillel;一种从贮藏较久番茄叶中提取适于PCR扩增的DNA的方法[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年01期
5 朱长军,张利宁,马春红,曹英林,宋静;一种新型杆状病毒亲本株的鉴定及病毒DNA的纯化[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6 张秀花,弓巧娟;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DMAHF的介质效应及与DNA的作用[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宗仁鹤,白春礼,李振刚,汪新文,聂焰,龚为穗,杨安庆,龚立三;激光对DNA作用机理的AFM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1年01期
8 宗志新,龚国权;阿的平荧光猝灭法测定 DNA(英文)[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张李阳;固体发酵红曲霉菌生物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徐治立;论基因科技的二重性[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03期
11 罗文永,陈建伟,刘彦卓,肖昕,毛兴学,李晓方;快速鉴定阳性重组质粒方法的改进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12 张志忠,吴菁华,吕柳新,陈桂信;一种适于PCR检测的DNA微量提取方法[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年01期
13 宫霞 ,施用晖 ,乐国伟;抗菌活性肽与细菌染色体DNA的相互作用机理[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14 沈子威,王竞,张志诚,黄美珍;激光诱导动物细胞基因转移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6期
15 张四明;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渔业科学中的应用[J];水产学报;1997年S1期
16 沈鹤柏,倪丽华,杨海峰,王则民,章宗穰;稀土金属离子对DNA作用的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17 曾宪春,罗锋,蒋达和,朱帆,李文鑫;一种快速有效纯化DNA序列分析模板的方法[J];生物技术;1998年05期
18 张永良,胡海霞,郭庆林,沈喜,李春光,郑世英,徐利泉,周富高;精子DNA微波Feulgen染色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8年04期
19 谢菊芳,宋国清,廖贡献,张菁,居超明;PCT高压静电场的植物细胞效应及量子模型[J];电子学报;1999年06期
20 张蓉颖,庞代文,蔡汝秀;DNA与其靶向分子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英;陈刚;步宇翔;;碱基对的多铜修饰对DNA导电性的增强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赵宏远;李俊杰;桑润滋;;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处理山羊精子DNA损伤[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刘玲;付强;朱化彬;彭秀丽;郝海生;杜卫华;赵学明;王栋;;牛毛囊基因组DNA制备方法的比较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梁春柳;;一个新的筛选化合物与DNA交互作用的简便方法[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文众;李永宁;方瑾;梁春来;张倩男;;体外新评价方法——完整细胞核DNA检测板[A];全国生化/工业与卫生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邹丹丹;汪海林;;基于DNA甲基化结合蛋白MBD的甲基化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张晔;杜智;杨斌;高英堂;;检测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应用前景(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淑珍;刘光珍;;DNA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陈士林;;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体系[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陆佳飞;周克隆;王缦;;磁珠法快速提取乙型肝炎病毒DNA的研究及其在诊断试剂中的应用[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兰;端粒功能异常诱导的DNA损伤反应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2 陈志健;1.8 GHz微波对X射线和阿霉素致淋巴细胞DNA损伤修复及对蛋白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3 朱慧芳;Y家族DNA聚合酶对化学致癌物MNNG应答的转录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万超;抗猪瘟嵌合DNA疫苗及TRIF的DNA疫苗佐剂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赵丽霞;克隆绵羊印记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沈美龙;基于DNA免疫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中小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7 徐铁刚;细菌DNA磷硫酰化修饰与限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高鹏;特异性介导DNA转导的多结构域嵌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及鉴定[D];吉林大学;2011年
9 康大伟;DNA分子器件场效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高天;基于寡核苷酸芯片的地中海贫血特异性DNA甲基化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芳;基于磁性微粒的法医样本DNA纯化[D];西北大学;2011年
2 芦丽淦;柚皮素及聚乙二醇增强乙肝DNA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杨锦艳;六种香豆素有效成分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林启凰;用于乳腺蛋白标志基因检测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5 于文静;亚麻韧皮部特异启动子克隆与26份种质DNA指纹图谱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Rebecca Simisola Agboola;硼(B)和氯化钠胁迫处理诱导高粱(Sorghum bicolor)自交系发生形态和DNA甲基化的变异[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微;溴氰菊酯致大鼠DNA损伤及损伤后修复功能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0年
8 张诺;DNA-纳米羟基磷灰石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D];济南大学;2010年
9 郭珈辰;基于图形表示的DNA相似性分析及进化树构建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刘香港;基于功能材料的新型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杰;信息技术将重组汽车DNA[N];科技日报;2010年
2 刘霞;科学家研发出新型人工合成DNA载体[N];科技日报;2010年
3 南方;化危为机 企业需韧性生长的DNA[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吴强;港大引新技术DNA辨食材[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施晓焰 通讯员 马丽娟;云南:DNA数据库成“打拐”得力帮手[N];人民公安报;2009年
6 张巍巍;垃圾DNA可促进癌症发展首获证实[N];科技日报;2010年
7 常丽君;虱子DNA表明人类17万年前首次穿衣[N];科技日报;2011年
8 记者 冯卫东;DNA碱基序列决定其光敏性假设获证实[N];科技日报;2008年
9 许文强;拆、装更便捷的DNA双螺栓结构模型[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记者 常丽君;研究人员发现自组装DNA链的最佳长度[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