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高位池生态环境特征及其生物调控技术的研究
【摘要】:
在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对虾健康养殖实验场、湛江市乾塘对虾生态养殖场分别对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higher-place ponds)生态环境特征、池塘水体悬浮有机物的定量方法、多池循环水对虾生态养殖模式及其养殖环境生物调控技术进行了研究,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凡纳对虾高位池生态环境特征
凡纳对虾高位养殖池水体透明度养殖前期较高,养殖中后期较低;pH变化幅度较小,且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虾池水体悬浮物数量和COD值,随养殖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且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虾池水体中营养盐各月份波动较大,无机氮的数量逐渐升高,而无机磷的数量逐渐降低。水环境中N/P值较高,平均为62.7。对水质进行综合评定,无论是富营养化单项指标阈值,还是营养状态指数,都表明养殖用水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虽然可以通过科学的换水和合理使用增氧机等生产管理措施,使养殖生产顺利进行,但养殖排放水会加速临近海区海水的富营养化。
在凡纳对虾4个月的养殖期内,养殖虾池每平方米水面积,积累沉积物平均湿重8.69 kg,干重2.29 kg,含水率73.2%。沉积物在虾池中的水平分布,养殖前期分布比较均一;养殖后期则分布不均一,主要集中在虾池的中心。沉积物数量的月变化,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沉积物间隙水的pH值变化在6.21-7.67之间,平均为6.55。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平均为17.6%)和耗氧速率(平均为1.81 gO_2/m~2·d)较高,且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704,P<0.01)。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生物营养元素。
虾池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在2.15-83.24 mg/L之间,平均为30.41 mg/L。虾池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平均为0.202)。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养殖对虾体长生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64,P<0.01)。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在0.45-6.34 mg/L之间,平均为3.38 mg/L。各试验虾池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数相差不大,但各月份的生物量差别较大。浮游植物生物量呈现波动式上升;浮游动物生物量表
摘要
现为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试验虾池水柱毛初级生产量变化在
2.03一12.54 902/扩吐之间,平均为6.55 902/m2心;呼吸量变化在1.24一12.05 90洲mZ吧
之间,平均为5.89 90洲mZ.d。试验虾池P瓜有很大的波动,变化在0.9一2.21之间。
虾池水层细菌总数变化在2.3 1 x 106一87.2火lo6eel腼L之间,平均为29.72xlo6
eel腼L。异氧菌数变化在0.45 x 104一6一Zxl04eelFmL之间,平均为12.18x104
eellzmL。沉积物中细菌总数变化在1 36一x一07·7s2.3x一。,。e一ug之间,平均为352.9
X 107 eell/g。异氧菌数变化在o.7sx一07一15.7sxlo7eelug之间,平均为6.36Xlo7
eel魄。水层中细菌数与COD、水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浮游植物生物量
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沉积物中细菌总数与有机物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水层中
细菌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但有明显的昼夜变化。
2、池塘悬浮有机物的定量方法
测定了池塘水体悬浮有机物和干物质的COD值(用密封法)、燃烧热值以及灼
烧减重。通过对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统计分析,发现池塘悬浮有机物的COD值与
灼烧减重(二0.779,尸0.01)、燃烧热值(二0.958,尸0.01)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
回归关系。与燃烧热值的回归方程为:燃烧热值(几)=1234△coD(m叭)+
329.9。以此方程为基础,给定燃烧热值与有机碳的量以及与有机物量之间的换算系
数,IJ热值相当于0.3929 mg有机碳,1 mg有机碳相当于1 .724mg有机物质,就
可以通过测定池塘水体悬浮物的COD值计算出悬浮有机物的实际含量。从而提出了
一种更为直观的反映池塘水体悬浮有机物数量的间接定量方法。
3、对虾生态养殖模式及其养殖环境生物调控
设计了一种多池循环水对虾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在循环系统内的不同池塘中放
养不同的养殖生物对养殖环境进行生物调控。
该循环系统包括对虾养殖、鱼类养殖、贝类养殖、大型海藻栽培等4个功能不同
的养殖区和1个水处理区以及1个应急排水系统。养殖用水在各养殖区及水处理区之
间循环的过程中得以净化,从而改善和控制了虾池生态环境,实现了养殖系统的“生
物操纵”与“自我修复”,优化了对虾养殖环境。通过不同营养级和生态位上各种
养殖生物对投入饵料的多层次利用,使饲料利用率得以大幅度的提高。养殖用水的
水质状况与单养对虾高位池水质状况比较,水体中悬浮物数量、COD值和N、P等营
申玉春: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养元素数量明显下降(尸0.01),养殖用水的循环使用,实现了养殖期间废水的“零”
排放,提高了海水的利用率。养殖后排放水的富营养化状况得以改善(E1),避
免了养殖废水对近海水体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