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及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Ds-1,正常秆品种中双4号(ZD4),华双3号(HD3)为材料,通过不同光照,不同激素处理及田间种植等试验,研究了Ds-1的生长发育特性;利用经典遗传学方法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与另一个矮秆资源Ds-2的等位性;再通过RAPD技术及候选基因法寻找与矮秆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主要结果如下:
1.与ZD4相比,光照条件下Ds-1下胚轴显著缩短,子叶浓绿;黑暗条件下两者无明显差别。苗期的Ds-1与ZD4相比,叶色深绿,叶片匍匐于地面。成熟的Ds-1株高、分枝部位、伸长节数、节间距、主花序长显著低于ZD4;总节数与ZD4差异不大。表明Ds-1株高降低主要是由于分枝部位降低、伸长节数减少、节间距和主花序缩短所致。Ds-1的全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显著低于ZD4,千粒重则显著高于ZD4;而有效分枝数、主花序角果数、每果粒数与ZD4无显著差异。
2.6-BA,BR对Ds-1的下胚轴伸长无显著影响,IAA、GA3可以使Ds-1的下胚轴伸长,其中只有100mg/L GA3可使Ds-1下胚轴恢复正常;外施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均不能使Ds-1的株高恢复正常,但600mg/L PP333使株高降低,在施了600mg/L PP333之后喷施600mg/L GA3可以部分恢复降低的株高,Ds-1的表现与ZD4相似,表明Ds-1的赤霉素信号传导是正常的。
3.遗传分析表明,F1代株高居于双亲之间,偏向矮秆,表现部分显性,显性度为0.25-0.31,正反交F1无显著差异,F2代高株与矮株的分离比符合1:3的分离规律,F1与正常秆品种回交后代高株与矮株的分离比符合1:1,F1与Ds-1回交后代全部表现矮秆,因此推断,Ds-1的矮秆性状受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不存在细胞质影响,暂命名为Ds1。
4.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两个组合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95和0.90,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79和0.64,两个组合的广义遗传力都大于狭义遗传力。表明除了加性效应外,环境和显性效应对株高也有较大影响。
5.Ds-1与矮秆材料Ds-2的杂种1代表现矮秆,F2代出现了高秆单株,初步表明Ds-1与Ds-2的矮秆基因不等位。
6.采用群分法(BSA)筛选了1041条RAPD引物,找到了一个与Ds1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S470.416,与Ds1的遗传距离为9.2cM。根据赤霉素不敏感基因(GAI)、GA20氧化酶基因(GA20ox)、光敏色素A基因(PhyA)设计引物,结果未找到与Ds1连锁的分子标记。
|
|
|
|
1 |
梅德圣;王汉中;李云昌;胡琼;李英德;徐育松;;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材料99CDAM的发现及遗传分析[J];遗传;2006年07期 |
2 |
石淑稳,周永明,魏泽兰,吴江生,刘后利;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DS-1和DS-2[J];中国种业;1997年03期 |
3 |
徐新福;唐章林;柴友荣;谌利;王瑞;李加纳;;用分子标记评价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的培育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
4 |
顾慧;戚存扣;;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
5 |
刘列钊;林呐;谌利;唐章林;张学昆;李加纳;;甘蓝型油菜5个重要性状QTL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
6 |
萨如拉;胡晓林;;油菜形态标记性状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9年05期 |
7 |
毛炎麟;李浚明;蔡体树;张崇礼;;大麦诱发突变的遗传[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
8 |
金卫,孙漱芗;赤霉素对筛选水稻非等位矮秆突变墓因作用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1995年04期 |
9 |
金梦阳;刘列钊;付福友;张正圣;张学昆;李加纳;;甘蓝型油菜SRAP、SSR、AFLP和TRAP标记遗传图谱构建[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4期 |
10 |
蔡体树;李浚明;毛炎麟;张崇礼;;大麦突变的诱发和利用[J];核农学报;1980年02期 |
11 |
J.Lelly;涂祖荣;;小麦的人工诱变育种[J];麦类作物学报;1983年01期 |
12 |
C·F·Konzak;岳大华;;小麦矮化育种的半矮秆基因源与新突变体(续完)[J];麦类作物学报;1981年02期 |
13 |
杨建明,沈秋泉,王乃玲,黎侠,杨文新;大麦矮秆突变体的耐湿性研究[J];核农学报;1999年03期 |
14 |
张京;王德民;;冬大麦矮秆突变系的选育[J];核农学通报;1992年02期 |
15 |
;文摘[J];核农学通报;1984年04期 |
16 |
陈金桂,张玉宗,周燮;赤霉素反应敏感型和不敏感型谷子矮秆突变体的鉴定[J];华北农学报;1998年01期 |
17 |
程勇;邹崇顺;李云昌;李桂英;郑普英;张学昆;刘胜毅;;甘蓝型油菜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的AFLP标记鉴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年02期 |
18 |
蒋梁材,蒲晓斌,王瑞,张启行,蔡平钟;甘蓝型油菜核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0年02期 |
19 |
阎星颖;李加纳;金梦阳;谌利;王家丰;曲存民;刘列钊;;甘蓝型油菜角果皮叶绿素含量的QTL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年03期 |
20 |
K.S.McKenzie;金卫;;一个水稻长粒型品种的半矮秆突变体[J];核农学通报;198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