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及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

黄天带  
【摘要】: 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Ds-1,正常秆品种中双4号(ZD4),华双3号(HD3)为材料,通过不同光照,不同激素处理及田间种植等试验,研究了Ds-1的生长发育特性;利用经典遗传学方法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与另一个矮秆资源Ds-2的等位性;再通过RAPD技术及候选基因法寻找与矮秆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主要结果如下: 1.与ZD4相比,光照条件下Ds-1下胚轴显著缩短,子叶浓绿;黑暗条件下两者无明显差别。苗期的Ds-1与ZD4相比,叶色深绿,叶片匍匐于地面。成熟的Ds-1株高、分枝部位、伸长节数、节间距、主花序长显著低于ZD4;总节数与ZD4差异不大。表明Ds-1株高降低主要是由于分枝部位降低、伸长节数减少、节间距和主花序缩短所致。Ds-1的全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显著低于ZD4,千粒重则显著高于ZD4;而有效分枝数、主花序角果数、每果粒数与ZD4无显著差异。 2.6-BA,BR对Ds-1的下胚轴伸长无显著影响,IAA、GA3可以使Ds-1的下胚轴伸长,其中只有100mg/L GA3可使Ds-1下胚轴恢复正常;外施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均不能使Ds-1的株高恢复正常,但600mg/L PP333使株高降低,在施了600mg/L PP333之后喷施600mg/L GA3可以部分恢复降低的株高,Ds-1的表现与ZD4相似,表明Ds-1的赤霉素信号传导是正常的。 3.遗传分析表明,F1代株高居于双亲之间,偏向矮秆,表现部分显性,显性度为0.25-0.31,正反交F1无显著差异,F2代高株与矮株的分离比符合1:3的分离规律,F1与正常秆品种回交后代高株与矮株的分离比符合1:1,F1与Ds-1回交后代全部表现矮秆,因此推断,Ds-1的矮秆性状受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不存在细胞质影响,暂命名为Ds1。 4.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两个组合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95和0.90,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79和0.64,两个组合的广义遗传力都大于狭义遗传力。表明除了加性效应外,环境和显性效应对株高也有较大影响。 5.Ds-1与矮秆材料Ds-2的杂种1代表现矮秆,F2代出现了高秆单株,初步表明Ds-1与Ds-2的矮秆基因不等位。 6.采用群分法(BSA)筛选了1041条RAPD引物,找到了一个与Ds1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S470.416,与Ds1的遗传距离为9.2cM。根据赤霉素不敏感基因(GAI)、GA20氧化酶基因(GA20ox)、光敏色素A基因(PhyA)设计引物,结果未找到与Ds1连锁的分子标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梅德圣;王汉中;李云昌;胡琼;李英德;徐育松;;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材料99CDAM的发现及遗传分析[J];遗传;2006年07期
2 石淑稳,周永明,魏泽兰,吴江生,刘后利;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DS-1和DS-2[J];中国种业;1997年03期
3 徐新福;唐章林;柴友荣;谌利;王瑞;李加纳;;用分子标记评价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的培育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4 顾慧;戚存扣;;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09年03期
5 刘列钊;林呐;谌利;唐章林;张学昆;李加纳;;甘蓝型油菜5个重要性状QTL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6 萨如拉;胡晓林;;油菜形态标记性状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9年05期
7 毛炎麟;李浚明;蔡体树;张崇礼;;大麦诱发突变的遗传[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8 金卫,孙漱芗;赤霉素对筛选水稻非等位矮秆突变墓因作用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1995年04期
9 金梦阳;刘列钊;付福友;张正圣;张学昆;李加纳;;甘蓝型油菜SRAP、SSR、AFLP和TRAP标记遗传图谱构建[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4期
10 蔡体树;李浚明;毛炎麟;张崇礼;;大麦突变的诱发和利用[J];核农学报;1980年02期
11 J.Lelly;涂祖荣;;小麦的人工诱变育种[J];麦类作物学报;1983年01期
12 C·F·Konzak;岳大华;;小麦矮化育种的半矮秆基因源与新突变体(续完)[J];麦类作物学报;1981年02期
13 杨建明,沈秋泉,王乃玲,黎侠,杨文新;大麦矮秆突变体的耐湿性研究[J];核农学报;1999年03期
14 张京;王德民;;冬大麦矮秆突变系的选育[J];核农学通报;1992年02期
15 ;文摘[J];核农学通报;1984年04期
16 陈金桂,张玉宗,周燮;赤霉素反应敏感型和不敏感型谷子矮秆突变体的鉴定[J];华北农学报;1998年01期
17 程勇;邹崇顺;李云昌;李桂英;郑普英;张学昆;刘胜毅;;甘蓝型油菜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的AFLP标记鉴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年02期
18 蒋梁材,蒲晓斌,王瑞,张启行,蔡平钟;甘蓝型油菜核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0年02期
19 阎星颖;李加纳;金梦阳;谌利;王家丰;曲存民;刘列钊;;甘蓝型油菜角果皮叶绿素含量的QTL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年03期
20 K.S.McKenzie;金卫;;一个水稻长粒型品种的半矮秆突变体[J];核农学通报;198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露申;曾德志;郭世星;万成燕;李一路;张星星;柳丽;邓武明;文凤君;陈胜荣;余青青;牛应泽;;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白花性状QTL定位[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唐志康;黄荣仙;田露申;郭世星;蒋良材;蒲晓斌;牛应泽;;“化杀灵WP1”诱导的甘蓝型油菜雄性败育花蕾中SSH文库的构建及筛选[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沈金雄;傅廷栋;杨光圣;;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陆光远;伍晓明;陈碧云;高桂珍;许鲲;;甘蓝型油菜新型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花器官形态特征[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许本波;李加纳;张学昆;谢伶俐;柴友荣;;甘蓝型油菜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邓晓玲;孔维文;冯震;郭明;李华平;;甘蓝型油菜中NPR1基因的克隆、载体构建及其转化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梅家琴;李加纳;钱伟;;虚拟合成物种法调查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的起源[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忠松;官春云;陈社员;;油菜芥甘种间杂交育种程序研究和种质创新[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9 陈凤祥;胡宝成;李强生;侯树敏;吴新杰;费维新;;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的发现、研究与利用[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付春华;刘建民;李运涛;李红;甘露;余龙江;栗茂腾;;AA和EPA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及对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研究[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芳森;甘蓝型油菜硼营养高效的生理机制和遗传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2 张幸果;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性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3 雷绍林;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恢复基因BnMS2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肖勇;新型甘蓝型油菜A~rA~rC~cC~c基因库的创建与评估[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超;甘蓝型油菜矮杆基因Bnrga-ds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沈金雄;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7 董军刚;甘蓝型油菜温敏细胞质雄性不育系417S选育与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梅家琴;甘蓝与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遗传关系调查及甘蓝抗菌核病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1年
9 刘雪平;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芥酸含量和花色的遗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张海伟;甘蓝型油菜磷高效的生理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天带;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及矮秆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2 董育红;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的分子标记及辅助育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金梦阳;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农艺性状QTL定位[D];西南大学;2006年
4 史仕军;甘蓝型油菜黄籽粒色性状遗传及AFLP标记[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5 白红涛;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杂种纯度鉴定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范圣此;水稻多蘖矮秆突变体Sdc的遗传研究及其基因sdc的定位[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7 谭茂玲;甘蓝型油菜转基因体系的建立与PWY86及TLW10表达载体的遗传转化[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海渤;我国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评估[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9 杨盛强;甘蓝型油菜种子亚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的QTL定位[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柳丽;甘蓝型油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花色基因的QTL初步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改芹;棉花显性无基因分子标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N];农民日报;2009年
2 平文;天津利用分子标记优化葡萄纯度[N];农民日报;2005年
3 记者 王代林;四川科技人员发现植物新型耐热基因[N];四川日报;2009年
4 ;农作物分子标记进展快[N];科技日报;2002年
5 珍珍;我国将建立分子标记开发技术体系[N];东方城乡报;2008年
6 崔光红 黄璐琦;中药材真伪鉴别新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记者 毛翠香;青杂3号杂交油菜鼓了农民的“钱袋子”[N];青海日报;2010年
8 记者 汪永安;杂交油菜新品种增产值9亿多元[N];安徽日报;2009年
9 韩德;我植物分子育种研究获突破[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10 见习记者 卢育辉;一次可测蔬菜60种农药[N];广东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