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S组CMS胞质育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摘要】: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普遍存在于植物中的生物现象,研究其发生的机理有助于促进CMS材料在杂交种生产中的应用和了解线粒体的功能以及核质两套遗传系统相互作用规律。
用线粒体中常见的基因DNA作探针对Mo17和77两套核背景材料的N、T、C、S四种类型的胞质材料线粒体DNA进行了RFLP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胞质中大多数探针都检测到了丰富的多态性。通常在同一种胞质的材料中带型表现相同、而在不同组别中有差异。RFLP方法可用于玉米胞质的快速鉴定分类。同时,不同组别的带型差异反映了DNA水平的差异,有些差异为该组胞质所特有,这为寻找导致各种类型的CMS的基因提供了线索。
为了解决线粒体基因文库不易构建的难题,克隆S胞质的育性相关基因,本研究中摸索出了构建线粒体文库的新方法。由于采用低熔点琼脂糖包埋线粒体、原位消化、电泳分级、琼脂糖酶降解琼脂糖、BAC载体、电转化等新技术,成功构建了Mo17CMS-J线粒体基因文库。该技术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促进对玉米线粒体基因的研究,而且对其它植物材料的线粒体基因文库的构建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因为其它植物分离大量线粒体和线粒体DNA更不容易。
所构建的Mo17CMS-J线粒体基因文库包含约2500个单菌落,来源于线粒体的克隆占总克隆数的63.6%,平均长度为18.24kb。如果线粒体基因组总长度以600kb计算,克隆子中外源DNA片段总长度覆盖线粒基因组的48倍,理论计算几乎能够以100%的概率克降到任何线粒体基因。重组DNA在继代过程中能稳定遗传,没有发现重排、嵌合、缺失等现象。用多个线粒体基因的DNA作探针筛选文库都找到了阳性克降。所以这是一个高质量的线粒体基因文库。对筛选到的克隆分析发现有两个重叠群,即S1或S2、COXⅠ、cob、5Srrn-18Srrn,这些基因在基因组中位置靠近:coxⅡ、R、atp6这三个基因在一起,这种形式的基因分布不同于已报道的NA、NB、CMS-T的基因组结构,可能是S胞质材料线粒体基因组在Mo17核背景下的一种的新的结构。
用人工合成的R区域特异引物从唐徐、WB两种S胞质的线粒体DNA中扩增出了R区域的一个1kb的片段,经DNA序列测定发现与CMS-S的R区的对应片段相比,有基本相同的碱基序例、相同的开放阅读框和基本相同的氨基酸顺序。以此DNA片段为探针从Mo17CMS-J线粒体基因文库中筛选出
了卜多个阳性克隆。从克隆B39中亚克隆了6.7kb的完整的BamHI酶切片段,
DN八序列分析表明在R区内有数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or们7中有丁三段)一补
列’J卜米线粒体aipg基因的编码区和3’侧翼有同源性,是‘个嵌合基因。
在6 .7kb)扩段的R区一{,.游的pNA序列包括有coxll从因,这种结构不同J’.已
报道的结构。研究了唐徐、双胞质R卜一域在儿种小叫核背景卜的农现,发现
有几种小同结构形式的R}沁域存在并以.核背景对这几种不同形式的R认域的
行;一附洲如还研究了M川7和77核背景下N、T·Q四种胞质玉米线粒体从
囚红!中R区存在情况,发现在C纤IC MS“一卜不存在R序列衬T组中可能只存
在川飞州吩片段·N、s’l’都存在R区似了J一结构一曰自价别,这反映了R区的
起源情况”还观察到了在M川7和77核背娥厂不同来源的S胞质材料有石书}
同的R区结构,井且这种R伏域的结构完个不同一j几前人的所报通的结构,是
利’新的R区结构形式。R区的内部的嵌合基囚。r 177可能是S组CMs的成
}从付沙来源s胞质材料珍拭内部之J’lU的微小差姗、R区在不同核背景卜结
构的变化、不同形式的R区量的变化可能足s组材料的各种育性不稳几定现象
的原I){Io
|
|
|
|
1 |
涂王君,朱英国;水稻线粒体DNA的提取与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7年03期 |
2 |
夏涛,刘纪麟,瞿波;玉米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3 |
李传友,孙兰珍;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4 |
杨玖英,谭艳平,夏春皎,朱英国,刘学群;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线粒体渗透性转换[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年05期 |
5 |
沈菊英,张永泰;玉米雄性不育的转育及应用研究[J];作物学报;1990年02期 |
6 |
赵世民,刘祚昌,詹庆才,刘俊君,徐金相,李向东;WA型、BT型和D型水稻雄性不育系细胞质基因组翻译产物分析和研究[J];遗传学报;1994年05期 |
7 |
陈伟;刘占先;鄂立柱;杨会;戴景瑞;;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CMS-P的胞质分类研究[J];作物学报;2007年02期 |
8 |
蔡陈崚,杨征,朱英国;水稻配子体、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体外翻译产物的分析[J];遗传学报;1999年05期 |
9 |
周涵韬,许莉,郑文竹,林庆同;α-微管蛋白与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相关性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0 |
王学德;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线粒体蛋白质和DNA的分析[J];作物学报;2000年01期 |
11 |
曹墨菊,荣廷昭;三个自选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小斑病C小种接种鉴定[J];玉米科学;2002年03期 |
12 |
甘露;李小兵;胡乃壁;岳绍先;朱立煌;;红苋R104叶绿体基因文库的构建及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大亚基基因的克隆[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9年04期 |
13 |
李传友,谢纬武,孙兰珍,王斌;普通小麦三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比较研究[J];遗传学报;1995年04期 |
14 |
曹墨菊,荣廷昭;玉米同核异质不育系与测验系杂交不同回交后代的育性观察[J];玉米科学;1998年04期 |
15 |
李晚忱,荣廷昭,雷本鸣,曹墨菊,胡长远;3个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分组鉴定[J];作物学报;2001年03期 |
16 |
曹墨菊,荣廷昭,胡长远;三个新选玉米雄性不育胞质花药败育的超微结构观察[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17 |
王迎春;赵荣敏;范云六;;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综述)[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6年01期 |
18 |
汪莉,易平,万翠香,朱英国;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DNA的AP-PCR分析[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年06期 |
19 |
汤继华;胡彦民;付志远;赫忠友;赫晋;陈伟程;;一种新型玉米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发现、鉴定及遗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
20 |
邓明华;文锦芬;朱海山;邹学校;张宏;;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