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不同基因型的钼效率及其生理基础
【摘要】:
采用土壤培养,营养液培养及微区试验,深入研究了冬小麦不同品种的钼效率差异及营养特征和生理生化基础,初步探讨了钼对叶绿素生物合成的调控,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
1 通过对34个冬小麦品种对钼营养反应的差异的筛选,在国内首次获得典型钼高效品种97003和钼低效品种97014。并利用这两个品种深入开展了冬小麦钼效率基因型差异营养特征及生理基础等的研究。
2 研究阐明了冬小麦不同品种钼高效的营养特征。不施钼时高效品种在分蘖期钼含量显著大于低效品种,这是其钼高效的关键;不施钼时,各时期钼累积量高效品种为低效品种的1.9倍以上,钼累积速率高效品种也显著大于低效品种,表明高效品种钼吸收能力大于低效品种;不施钼时高效品种幼苗期钼运转系数大于低效品种,抽穗期穗中钼分配比例大于低效品种,茎中则小于低效品种,成熟期种子中钼含量和分配比例大于低效品种,颖壳中钼分配比例小于低效品种,这些表明高效品种对钼往生长中心运输、分配和再利用能力强。不施钼时高效品种与低效品种在氮的吸收、运输、分配和再利用能力的差异类似于钼;高效品种硝态氮含量小于低效品种,全氮含量不施钼与施钼处理的差异小于低效品种;而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效品种大于低效品种,表明高效品种对钼、氮的利用效率高。这是其在不施钼条件下能获得80%生物产量和95%以上的种子产量的营养基础。
3 研究明确了冬小麦不同品种钼高效的两个重要生理标记,即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高效品种NR活性比低效品种高,尤其是不施钼时,抽穗期以前维持较高的NR活性,这对高效品种营养期对氮的吸收、利用及为生殖生长累积较多的氮十分重要。GS活性测定结果为:高效品种叶片GS大于低效品种;尤其是不施钼时,高效品种GS活性更显著大于低效品种;另外,高效品种叶片AS大于低效品种;不施钼时,叶片GS、AS、NH4~+上升,甘氨酸下降,丝氨酸累积,揭示植株光呼吸可能增强,因此高效品种可能具有高同化氨特性;采用梯度洗脱对GS同工酶进行分离提纯,测定2种同工酶的活性,高效品种GS_2(叶绿体GS)活性为低效品种的1.81倍,高效品种与低效品种GS_1(胞质GS)相差小,GS_2在硝酸还原产生的氨的初级同化和光呼吸释放的氨的次生同化中的作用,更进一步揭示叶绿体GS(GS_2)是高效品种钼效率高的重要生理标记。
4 研究证明冬小麦不同品种在逆境伤害和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存在钼效率差异。高效品种类胡萝卜素(Caro)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大于低效品种;不施钼时,高效品种下降小于低效品种,表明高效品种自由基清除能力强。不施钼时高效品种过氧化物酶(POD)变化小,低效品种变化大,表明高效品种受自由基伤害轻,低效品种受伤害严重。
5 首次揭示冬小麦不同品种在叶绿体结构和叶绿素含量上的铝效率差异:不施钼时低效品种叶绿体异形多,叶绿体数目少,体积小,基粒少而发育不良,而高效品种则叶绿体变异较小;叶绿素含量高效品种大于低效品种,且不施钼引起叶绿素含量下降时高效品种下降小于低效品种。叶绿体和叶绿素含量的差异表明冬小麦不同品种在碳、氮代谢方面存在钼效率差异。
6 首次系统分析了钼对冬小麦不同品种叶绿素合成途径调控。不施钼与施钼处理间的蛋白酶活性变化小,表明冬小麦缺钼时叶绿素含量下降是叶绿素合成受阻造成。缺钼时,Glu异常积累,ALA积累较多,UroⅢ下降明显,ProtoⅨ、Mg-ProtoⅨ、Pchl下降一致,加入LA抑制ALA转化时则不施钼时ALA形成少于施钼,这些表明缺钼阻碍ALA形成和向UroⅢ的转化,最终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
|
|
|
|
1 |
方建平,赵左士;中棉12高产优质的生理基础[J];中国棉花;1990年03期 |
2 |
李秀棋;金龙光;叶定池;;油菜茬早杂亩超500kg的生理基础及技术分析[J];温州农业科技;1998年03期 |
3 |
李建民,王璞,周殿玺,兰林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理基础[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年02期 |
4 |
高银;;食用菌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7年07期 |
5 |
任天佑,任小丽;特早熟棉区棉花施肥规律及生理基础研究[J];中国棉花;1995年01期 |
6 |
李爱贤,王庆美,张立明,孙立荣,张海燕,董顺旭;甘薯新品种济薯18号夏薯高产生理基础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7 |
杜维广;满为群;;成果简介[J];大豆科学;2005年04期 |
8 |
宁书菊;陈晓飞;向小亮;魏道智;;水稻两优培九生育后期籽粒灌浆生理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24期 |
9 |
查录云;;乔庄烟田的锄二遍地[J];烟草科技;1980年03期 |
10 |
韦宏恩;PP333培育烟草壮苗及其生理基础[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6年04期 |
11 |
吕建洲,陈敏资,任重,薛红;TAC制剂对裙带菜腐烂病防治的生理基础[J];水产科学;1997年02期 |
12 |
黄瑞冬;;作物持绿性的遗传、生理基础及其应用前景[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13 |
杨爱梅;王家才;谢幸华;孙淑芝;;甘薯商薯19高产生理基础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14 |
赵一洲;刘福才;褚桂霞;张睿;;水稻新品种盐粳188形态特征及生理基础研究[J];北方水稻;2008年06期 |
15 |
;抑制杂草生长的冬小麦[J];种子科技;1987年02期 |
16 |
胡道芬;;花培冬小麦品种——京花三号[J];农业科技通讯;1987年06期 |
17 |
赵世清;龙生华;;认真搞好冬小麦的品种品质测定[J];河北农业科技;1990年09期 |
18 |
赵振东,刘建军,董进英;山东省冬小麦品种品质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1994年05期 |
19 |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课题组[J];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
20 |
杨文平;郜庆炉;胡喜巧;粱云娟;李艳丽;;追氮时期对冬小麦品种矮抗58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