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小麦品种源库流生理特性及其籽粒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周竹青  
【摘要】: 应用植物生理生化技术、生物电子显微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全面研究了不同粒重、穗型和株高的11个小麦品种(系)在光合源、养分运输和籽粒库形成等方面的生理特性;系统观察了三个典型品种(系)籽粒腹部维管组织和籽粒库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变化,深入探讨了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主要试验结论如下: 盛花期单株旗叶同化速率(FLAR)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旗叶净光合速率与旗叶面积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小粒、中大穗、中杆品种在旗叶净光合速率(Pn)方面有明显优势。大粒、中小穗、中高杆品种虽然Pn不占优势,但其FLAR较大,单株旗叶同化的养分较多。中粒、大穗、矮杆品种生育后期营养器官干物质输出率低,穗部贮藏的干物质大多来源于乳熟初期以后的光合产物;穗部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大于其它品种。 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影响粒重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综合为4个主成分。主成分大小和协调方式不同,导致粒重不同。在本麦区,要注意选育籽粒灌浆持续期长,灌浆速率和粒重快增期灌浆速率大的品种,以提高粒重。大粒饱满的品种(鄂恩1号)籽粒灌浆活跃生长期长,灌浆后期籽粒增重势头旺盛:籽粒体积大而不饱满品种(95A-10)籽粒灌浆活跃生长期短,光合产物供应不足,“流”不畅通。通过因子分析,可将影响产量的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分解为2个独立公因子。公因子的大小和协调方式不同,直接导致品种的产量水平不同。大粒、中小穗、中高杆品种生育后期光合作用叶面积大,光合能力强,库容充足,容易获得高产;栽培上要协调后期碳氮代谢水平,协调“库~源”关系,确保稳产和高产。小粒、中大穗、中杆品种,开花后光能利用率低,氮素同化能力较弱,可通过增加穗数和后期同化面积来争取高产。中粒、大穗、矮杆的品种,要充分发挥后期氮同化能力强和库容大的优势,防止后期叶片早衰,提高产量。 小麦颖果腹部维管组织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筛管的横截面积和数目与品种籽粒的大小和灌浆速率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维管组织中的“中问细胞”为正在发育的筛管,它可补充出于成熟筛管失去运输功能,对灌浆造成的影响。筛管中有明显的“P—蛋白”。合点细胞液泡中沉积的有色物质对籽粒灌浆没有抑制作用。籽粒灌浆过程的结束与合点细胞内壁上的脂类物质和木栓质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生育后期95A-10的合点细胞内壁上的脂类物质和木栓质明显多于另外两个品种,从而导致养分的输送受阻。 胚乳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的胚乳细胞数目表现为 大粒饱满的品种(鄂思1号)>籽粒休科人而不饱满品种(95入10)>小粒 饱满的品种(华麦8号)。不同粒位籽粒的胚乳细胞数目表现为强势粒多于弱 势粒。鄂恩1 号游离核周围淀粉质体出现早,胚乳细胞淀粉体充实度高。 95A游离核周围的淀粉质体出现和发育明显较迟;单个胚乳细胞大,但胚 乳细胞内积累的淀粉体少,胚乳细胞充实度低,这可能与养分输送不畅所导 致的养分供应不足有关。华麦8号淀粉质体出现的时间略迟,淀粉质体数目 多,体积相对较小;后期胚乳细胞淀粉体充实度高。首次用系统聚类分析将 成熟籽粒中的淀粉体划分为大型(I型*中型(11型)和小型O 型)三类。 淀粉体的大小和充实程度与其所得到的养分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表现为离输 导组织近的部位则大型、中型淀粉体多,淀粉体排列紧密。大型和中型淀粉 体同时起源于淀粉质体;大型淀粉体发育早于中型淀粉体。小型淀粉体起源 于大型淀粉体的“出芽”增殖和其它未知途径。淀粉质体的增殖主要是通过 “缢缩”断裂方式:生长是通过包围和吞噬核周围的原生质来增加体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小麦缺锰症及其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1984年09期
2 ;硼肥能治小麦“不孕症”[J];现代农业;1989年01期
3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双高产课题组;王才斌;孙彦浩;梁裕元;;小麦花生双高产一体化施肥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3年02期
4 李文阳;闫素辉;尹燕枰;李勇;梁太波;耿庆辉;戴忠民;王振林;;小麦花后弱光引起籽粒淀粉的粒度分布及组分含量的变化[J];生态学报;2009年01期
5 侯灿;;楼兰出土糜子、大麦及珍贵的小麦花[J];农业考古;1985年02期
6 杨俊峰,龚月桦,王俊儒,李生秀;旱地覆膜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5年06期
7 荆奇,戴廷波,姜东,曹卫星;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生态变异及与植株氮转化的关系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7期
8 谢仁康;赵阳;王玉红;夏连全;刘岐虎;魏国华;;小麦后期喷施雅思等叶面肥的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年02期
9 李树凤;索全义;王金莲;陈磊;刘景秀;;追氮时期及花后不同光合器官对春小麦籽粒容重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年03期
10 陈朝儒;奚亚军;王竹林;王永朋;刘曙东;王秀波;;冬小麦持绿和灌浆特征及其抗早衰特性评价[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4期
11 ;小麦有性杂交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1975年03期
12 ;十冬腊月麦扬花[J];生命世界;1980年04期
13 杨洲;杨继云;;小麦花叶死苗症与土壤缺锰[J];云南农业科技;1984年06期
14 马东辉;王月福;周华;孙虎;;氮肥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7年05期
15 安彩泰;小麦花序感染条锈病的观察[J];植物保护;1965年03期
16 ;小麦大面积不结实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J];今日科技;1974年20期
17 周振兴,郭文善,严六零,封超年,彭永欣;生长素和脱落酸对小麦花后生长的调节效应[J];江苏农业研究;1994年02期
18 奎屯农学院农学系植保组;北疆地区小麦花叶病的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1978年03期
19 毕再昌,孙建英,徐秀霞;小麦花生大豆三茬套种高产高效[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8年09期
20 王振山;小麦花生大豆三种三收技术要点[J];河北农业科技;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渭玲;梁宗锁;徐福利;;旱地施肥对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生理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刘英杰;李友军;黄明;;田间增胺营养对不同类型小麦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石岩;于振文;位东斌;余松烈;;旱地小麦节水优质高产配套技术[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郭金耀;杨晓玲;;活力王延缓小麦早衰的作用机理研究[A];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5 高俊凤;龚月桦;;旱地覆膜对冬小麦~(14)C-储备物转运分配的影响[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申玉香;郭文善;周影;朱新开;封超年;彭永欣;;盐分胁迫对小麦花后剑叶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贾秀领;姚艳荣;张丽华;马瑞昆;张全国;;小麦花后土壤水分状况与籽粒灌浆过程关系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高俊凤;山仑;吕金印;;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同化物分配的影响[A];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9 李友军;黄明;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于俊杰;周明国;陈长军;袁善奎;;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β_2-微管蛋白双位点突变导致高水平多菌灵抗药性[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早期强生长势小麦根系特征及其对氮素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小强;在小麦中引入和表达外源硝酸还原酶基因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3 周于毅;冠菌素对小麦耐热性的调控效应及生理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4 邵瑞鑫;长期施氮对小麦光合特性及土壤呼吸的调控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5 宿振起;小麦粒重基因TaGW2的克隆、标记的开发及功能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陈二影;花后弱光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品质的影响及氮素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7 董浩;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作物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肖永贵;山东小麦产量性状遗传进度与骨干亲本周8425B的分子解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晓宇;盐碱胁迫及外源植物激素对小麦和羊草生长发育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祖梁;土壤—小麦植株系统氮素运移及高效利用的生态基础[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树寅;不同品种小麦硒的耐受性差异及其动态吸收、转运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刘洋;硫氮配施对持绿及非持绿型小麦氮吸收及叶片衰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石慧清;持绿型小麦对花后高温的耐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周龙静;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品质性状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对氮肥的响应[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5 薛晖;持绿型小麦内源激素变化与持绿和抗旱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白月梅;逆向衰老小麦在干旱条件下生理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斌;小麦产量相关基因TaSPLs和TaMOC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8 张微微;减量施氮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生理基础[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9 杨宇衡;小麦ramos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宇明;小麦辣椒间套作最优配置方式及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文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记者 张晴 《农业科技报》记者 唐艳丽;写满大地的“小麦人生”[N];陕西日报;2011年
2 蓝天水;小麦养心安神价最廉[N];民族医药报;2006年
3 高阳县植保站 王新学 邓剑颖;小麦花期遇雨须防赤霉病[N];河北科技报;2008年
4 于丹;逆境条件容易引起麦芒发白枯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5 于丹 水清;郑麦9023“花粒”现象成因分析[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冯金莲 安康 温婕 董子凝;让科技与农民手拉手[N];石家庄日报;2007年
7 杨昆;牛奶:致癌还是防癌?[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宁夏平罗县高庄乡东胜村退休教师 杨治国;农民细说种田难[N];中国特产报;2005年
9 贾秀领;巧浇小麦灌浆水[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8年
10 记者 宦建新 通讯员 吴坚;浙江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形成新格局[N];科技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