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侧耳属菌株分子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马富英  
【摘要】: 侧耳属是一类广为分布的木腐生真,种类较多,分类较为混乱。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广泛用于蕈菌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中。本文在传统的形态分类鉴定基础上,采用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和核rDNA特异性扩增片段的限制性酶切分析,以亚侧耳属、蘑菇属和香菇属为参照,研究侧耳属18个既定种和一些未定名的种共52个菌株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这项研究的目的旨在寻找一些快速、准确、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侧耳进行分类鉴定。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形态特征研究表明,鲍鱼菇和囊盖侧耳,红平菇和桃红侧耳、凤尾菇和肺形侧耳分别是一个种的两个不同名称。其它一些未定名的侧耳,另有2株佛罗里达侧耳。 2.供试菌株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表明,RAPD技术不仅可有效地用于侧耳种内不同菌株的区分,而且可用于不同种的分类鉴定。 3.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的聚类分析表明,在76%相似水平下,可将供试的侧耳菌株聚成九大类,第一大类包括糙皮侧耳、佛罗里达侧耳;第二大类包括美味侧耳、灰白侧耳、剌芹侧耳;第三大类包括哥伦比亚侧耳、裂皮侧耳、黄白侧耳、阿魏蘑、白阿魏蘑;第四大类包括肺形侧耳和凤尾菇;第五大类为3株未定名的侧耳;第六大类仅有具核侧耳;第七大类为金顶侧耳;第八大类包括红平菇和桃红侧耳;第九大类包括鲍鱼菇和囊盖侧耳。 4.rDNA的特异性扩增结果表明,供试侧耳菌株均可扩增出一条约1.46kb的28SrDNA 5’端特异性片段和一条约680bp的ITS片段,表明这两个区域在侧耳属中较为保守,没有发生长度突变。而IGS1区域在供试侧耳菌株中发生了长度变异,红平菇和和桃红侧耳IGS1长度约1.1kb,其它侧耳均为1.0kb。另外,28SrDNA5’端长度在四个供试属中相同,ITS和IGS1则不完全相同。香菇和孢蘑菇的ITS和IGS1区域长度相同,分别为720bp和1.3kb。亚侧耳在这两个区域的长度则与其它供试菌株均不相同。 5.28S rDNA 5’端扩增产物的酶切分析表明,所有供试侧耳菌株无AluⅠ酶切多态性,BamlHⅠ可将金顶侧耳与其它供试侧耳分开,Taq Ⅰ可将鲍鱼菇和囊盖侧耳与侧耳其它供试侧耳菌株区分开,而鲍鱼菇和囊盖侧耳则不能分开,MspⅠ酶切多态性最强,可将供试侧耳分为8种基因型,Hae Ⅲ、Hinf Ⅰ和Hha Ⅰ次之,分别可将供试侧耳分为5种、5种和4种基因型。28S rDNA 5’端PCR—RFL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92%的相似系数下,可将52个侧耳菌株分为五类:Ⅰ红平菇和桃红平菇;Ⅱ鲍鱼菇和囊盖侧耳:Ⅲ具核侧耳;Ⅳ金顶侧耳;Ⅴ其它供试侧耳。 6.[TS扩增产物的限制性酶切分析结果表明,召tIl),Hl对所有供试菌株均无酶切位 点,而另外6利,供试内切酶(Alul、Hae Itl、llllal、11infl、九式斗,I、Tcl叮I)都能 将金顶侧耳与其它侧耳菌株区分开。ITS PCR一RFL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2个侧耳 菌株在93%的相似系数水平可分为七类,第一类包括糙皮侧耳、佛罗以达侧耳、美味 侧耳、裂皮侧耳、黄白侧耳、哥伦比亚侧耳、灰自侧耳、阿魏蘑、白阿魏蘑;第二类为 刺芹侧耳;第三类包括月!Ij形侧耳和凤尾菇;第四类为具核侧耳;第:ti1类有鲍鱼菇和囊盖 侧耳;第六类包括红平菇和桃红侧耳;第七类为金顶侧耳。 7.IGSI如’‘增产物的酶切分析表明,Bcln,H!对所有供试菌株l1’S区无酶切位点, 抢ql能将金项侧一耳、鲍鱼菇和交盖侧耳与其它侧一耳分开,但它们不能彼此分开。刀lu !、I1cl。川、Hillf!、八试勺,1均能将具核侧耳、余顶侧耳、红平菇和桃红侧耳、鲍有I.菇 和囊盖侧耳区分开。IGSI PCR一RFL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93%相似系数水平,供 试侧耳菌株可明显地分为六大类:第一大类山糙皮侧一耳、美味侧一耳、黄自侧Jl.、哥伦比 亚侧耳、阿魏蘑、白阿魏蘑、佛罗里达侧耳、月巾形侧耳、风尾菇、裂皮侧耳组成;第二 大类有刺芹侧耳;第三大类仅有金顶侧耳;第四人类包括鲍负菇和囊盖侧耳;第五大类 只有具核侧吓;第六人类包括红_,1之菇和桃红侧L}二。 8.建立在285:DNAS’端、ITs和IGsl扩增户:物限制性酶切分析的聚类分析图表l刃, 供试侧耳菌株在94%的相似水平,可分为五大类:具核侧耳、红平菇和桃红侧耳、余顶 侧耳、鲍鱼菇和囊盖侧耳各代表一类,其它侧工!:菌株聚在一大类。 综上所述,木文采用RAPD和:DNA PCR一RFLP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18种侧耳 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其它三个属可与侧耳属分开。余顶侧耳、红平菇和桃 幻侧耳、鲍鱼菇和囊盖侧耳等与其它侧耳的亲缘关系较远,这一结果与形态分类鉴定结 果基本一致。红.平菇和桃红侧耳,鲍鱼菇和囊盖侧耳,肺形侧耳和凤尾菇,分别是同一 个种的两个名称,即桃红侧耳应为红j卜菇,鲍鱼菇应为囊盖侧上1:,风尾菇应为)11卜形侧耳。 rDN八PCR一RFLP更稳定,更适合侧耳属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这些研究结果极大地丰 富了侧耳属的分类学、系统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内容,从而有利于侧耳属种质资源 的保打”、Jl几发不!!利)!j。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汤卫真,郑国扬,毕志树;利用同工酶酶谱法鉴别侧耳属的种和菌株[J];广西植物;1987年02期
2 陈启武,夏群香;利用侧耳属真菌制造生物量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8年03期
3 马富英,罗信昌;28S rDNA PCR-RFLP分析在侧耳属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郭建春;侧耳属种间原生物质体融合与杂交育种[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5 贺新生,张玲,钟德举,罗斌益;侧耳属十四个菌株商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1期
6 牟川静,曹玉清,马金莲;阿魏侧耳一新变种及其培养特征[J];菌物学报;1987年03期
7 郭建春;;侧耳属原生质体的释放与再生(Ⅰ)[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8 马富英,罗晶,罗信昌;基于rDNA PCR-RFLP分析的侧耳属分子系统学研究(英文)[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岳丽霞;;侧耳属植物中的凝集素及其纯化[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2年02期
10 刘晓峰,李玉,孙晓波,徐惠波;侧耳属真菌化学成分及药用活性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11 李雪玲,姚一建;基于28S rDNA序列构建侧耳属系统发育树[J];菌物学报;2004年03期
12 苏昶,张华;电诱导侧耳属细胞种间融合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13 张鉴铭,郑玉萍,陈梅英;香菇和侧耳属间原生质体的电融合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2年03期
14 王呈玉;图力古尔;李玉;;侧耳属真菌系统分类研究概况[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5 李萌;宋慧;姚旭;张爽;张宇;;低温处理对侧耳属栽培菌株菌丝体酯酶同工酶谱的影响[J];菌物研究;2010年02期
16 常继东;侧耳属中的13个菌株稻草栽培比较试验[J];微生物学通报;1988年01期
17 黄晨阳;李燕;陈强;高巍;张金霞;;一种快速辨别糙皮侧耳和肺形侧耳的方法[J];生物技术;2009年06期
18 宋驰;陈强;徐璟煜;张金霞;边银丙;黄晨阳;;CO1在侧耳属物种快速鉴定中的应用[J];菌物学报;2011年04期
19 黄晨阳;陈强;高山;高巍;张金霞;;侧耳属主要种类ITS序列分析[J];菌物学报;2010年03期
20 林运祺;;栽培侧耳收益大[J];大自然;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宇;图力古尔;;中国侧耳型真菌几个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张洪生;梁军锋;李野;陈秀为;;侧耳属白腐菌对提高小麦秸秆饲用价值的作用研究[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3 宋驰;陈强;徐璟煜;张金霞;边银丙;黄晨阳;;CO1在侧耳属物种快速鉴定中的应用[A];海峡两岸第十届菌物学暨第三届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单洪涛;万鲁长;张勇;黄春燕;张柏松;郭惠东;;紫平菌株鉴定研究初报[A];海峡两岸第十届菌物学暨第三届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黄慧艳;张晓昱;;白腐菌对培养环境pH的调节及其产漆酶的相关性[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王岁楼;王琼波;李国富;;溶氧对几种担子菌产漆酶能力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7 杨春华;;果树林地行间小拱棚栽培金顶侧耳的试验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昌春;魏先敏;周子燕;石立;胡本进;;双耐2号菌和亚热1号菌对吡虫啉和三唑磷降解的初步研究[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姜超;赵明文;;利用ITS和SRAP分子标记对中国的白灵菇和欧洲的侧耳属菌株进行亲缘关系鉴定[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边银丙;熊巧玲;;中国食用菌DNA分子标记研究的十年历程回顾[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秀明;糙皮侧耳和肺形侧耳热胁迫响应的海藻糖代谢调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丹;侧耳属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及其附生菌对生态因子响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2 王呈玉;中国侧耳属[Pleurotus(Fr.)Kumm.]真菌系统分类学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3 陈哲;侧耳属2个野生菌株的鉴定及其栽培特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宋驰;CO1在侧耳属物种快速鉴定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尹艳丽;侧耳属白腐菌漆酶分泌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郑和斌;核rDNA ITS序列在侧耳属分子分类学上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小艳;侧耳属平菇种质资源AFLP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8 刘晓楠;三种侧耳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张黎杰;秀珍菇等四种侧耳属食用菌的交配型分析及其基因克隆[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马志刚;分子标记在侧耳属菌株分类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科;元蘑大棚栽培技术[N];中国特产报;2009年
2 元月;主要食用菌品种市场前景分析[N];陕西科技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