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供求、效率与机制分析

胡竹枝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过程,不仅有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还有技术方面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侧重于融资的经济分析。融资过程涉及三个基本方面即供给、需求、均衡。当融资过程设定在中小企业这个特殊的群体背景下时,抽象的供求理论只能成为分析的基点,我们需要把基本理论与中小企业的融资实践相结合,探讨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效率以及机制,根据这个思路,在论文结构上,全文包括七章。导言部分从理论以及实践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资金支持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介绍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框架结构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和重难点。第二章从资金供给入手,分析了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的各种可能的来源和渠道,并在加入资金供给者主观“意愿”因素之后,分析了中小企业现实的资金供给,对二者差异分析导入了资金供给障碍问题。第三章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效率评价。分析了中小企业资金的潜在与现实需求以及我国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并利用模糊数学中模糊集中意见决策方法对各种融资方式效率进行评价、排序。第四章为中小企业资金供求差异及融资困境分析。融资即受制于资金供给,也受制于资金需求,从整体上讲,中小企业资金处于供不应求态势,供求缺口刚性存在,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对融资困境的分析不仅停留在一般的企业、金融体制、社会服务三要素论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信息经济学与产权经济学解释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解释。第五章研究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属于融资机制范畴。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为贷款难,对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的研究显然非常重要,而且必要。我国的银行与企业关系研究不能仅仅静态停留在一个转轨经济的特殊时期,对银行与企业历史关系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方式的路径依赖。原始的基于产权关系产生的预算软约束催生的企业还贷惰性在转轨经济下衍生了另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产生于集权的金融体系,只要金融体系结构仍然以“集中”为特色,体制内的预算软约束将使得银行业采取区别、甚至是歧视的信贷策略以规避风险。不管双方的障碍有多少,最后的均衡总是存在,不过由于资金商品的特殊性,均衡不是停留在瓦尔拉斯水平上,是信贷配给均衡。实际上,即使是中小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主体,信贷配给也可能存在,但当内生化企业规模因素后,才发现中小企业较之大企业更容易“享受”银行的信贷配给限制。第六章为中小企业融资结构,融资结构既是融资行为的结果,又是融资绩效的反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呈现高负债、高流动负债等特点,这种融资结构极不利于中小企业价值的提升,以武汉市中小企业数据资料进行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极不合理,已经处于“权 摘’要 衡理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后半段,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已造成对企业价 值的负作用。第七章为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思路与建议。谈到融资状况的改善, 似乎要改的太多。但在转轨时期,我们又可以按照渐进改革的要求对需要改善的进 行排序。总的说来,当前见效最快的方法是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建立和完善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短期目标是要重塑银企融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则要 拓宽融资渠道、分散银行体系的系统风险、发展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小资本市场:标 本兼治方略则是增强中小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 本文利用西方经济学的市场供求原理,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资金供求 问题,这在中小企业融资研究领域尚属较新的研究。除此之外,在对中小企业资金 供求特点分析基础上,本论文在内容及方法论上的新想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小企业各种融资方式定性分析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中模糊集中意见决 策方法对中小企业利用股票融资、债券融资、银行信贷以及自我积累这几种融资方 式的效率进行评价、排序。 2.在信贷配给模型中内生化企业规模因素。利率配给机制并不能说明为什么中 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更有动力追逐风险,也就不能说明为什么中小企业较之大企业 更经常受到银行信贷配给的约束。因而需要将规模因素纳入信贷配给模型,去寻找 企业规模在信贷配给中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的作用。内生化企业规模之后的信贷配 给模型,说明了企业规模与信贷配给程度的反向关系。 3.企业财务理论已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融资结构之于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运用 数量统计方法,构造了企业价值与融资成本之间的分析模型,并进行了量化研究, 不仅达到验证理论之目的,而且还分析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阶段性特点。 4.在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思路与建议中,文章对《商业银行法》关于商业 银行不得持有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的规定有所突破,建议构建银企杠杆型融资关系。 应该承认,银行与企业保持一种疏远的关系意味着不愿进行长期投资(s田旧uels,J.M, 1976),而杠杆型融资不仅能解决长期资金的需求问题,同时也能缓解存在于银行与 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巧伦;;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析——以郑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情况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11期
2 陈伟鸿;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内源性的内在分析[J];求实;2005年01期
3 刘香菊;;浅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与效率提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沈旸;;中小企业有效融资途径探讨[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年12期
5 王奕雯;;认股权证在我国企业融资中的应用分析——以武钢CWB1认股权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14期
6 罗威;;集合债券与中小企业融资[J];财经界;2009年12期
7 邹雯雯;;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效率的模糊评价[J];消费导刊;2009年24期
8 王维旭;;论法律保护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24期
9 程守红 ,李中维 ,张雪梅;如何评价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J];财会月刊;2003年14期
10 秦奋,宋增基 ,张宗益;融资方式与融资效率、公司治理及金融风险[J];济南金融;2003年09期
11 袁玉祥;;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年02期
12 李志辉;王永伟;;开发性金融理论问题研究——弥补政策性金融的开发性金融[J];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13 马梦佳;;中小企业海外融资效率的因素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年10期
14 刘烨;;融资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9年04期
15 张桂杰;;中国家族企业债务融资效率分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年06期
16 刘八妹;张黎明;;基于熵值法下的云南省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年02期
17 高山;;基于DEA方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03期
18 张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2期
19 马媛;;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下西安市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J];财会月刊;2010年36期
20 米咏梅;;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公共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根明;陈才;;中国中小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效率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中小企业如何制定最佳融资决策[A];2003北京中小流通企业服务年会专刊(2)[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文博;论中小企业融资效率[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谈毅;风险投资制度安排对企业融资效率的作用机理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2年
3 迟宪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胡竹枝;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供求、效率与机制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5 张弛;中国证券市场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王新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李嘉荣;西部城市化投融资效率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石晓烽;银行业有效竞争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李永辉;金融体系与内生经济增长[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10 晏文胜;创业融资的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宁泊;浙江省中小板上市企业股权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2 张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曾辉;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效率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汪涛;新三板概念股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5 沈海蓉;基于DEA方法的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年
6 田野;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投融资效率关系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
7 姜乐;中国资产证券化融资效率及突破口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鲍洋春;国有企业融资效率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9 王美芬;企业家能力、企业家社会资本对融资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10 张艳芳;我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无锡灵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张慧芬;国有企业融资效率与银行危机相关问题研究[N];中国工业报;2003年
2 刘立喜;融资效率高 偿还风险小[N];中国证券报;2001年
3 ;加快解决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N];证券日报;2005年
4 江珊珊;南都置业三缄其口[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5 华夏证券研究所 赵献兵;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现实选择[N];证券时报;2003年
6 吴启埙 王小兴;中小企业如何降低贷款成本[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7 朱小梅 吴秋实;抓住机遇 改善融资环境[N];光明日报;2002年
8 海通证券研究所 陈峥嵘;高新技术企业二板上市资质判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王海坤;中小企业零距离把脉未来[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10 张曙华;关注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问题[N];市场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